热门搜索:部委学者  |  经济学家  |  培训课程  |  周延礼  |  蒋昌建  |  
咨询电话
010-53322326 
李景源
李景源
李景源讲师介绍 1968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1978年考入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先后获哲学硕士、博士学位。1982年定为助理研究员,1988年评为副研究员,1993年7月晋升研究员职称,从1992年起享受政府特殊津贴,1994年被评为中国社会科学院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称号。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所长,《哲学研究》杂志主编,《中国哲学年鉴》主编,中国社会科学院职称评定委员会...
邀请讲课
官方电话:010-53322326 
http://www.gsyjy.cn/index.php/mstj.htmlgxjs/985.html

联系方式

  • 联系方式:
  • 手机号码:
  • 联系邮箱:
  • 助理电话:

详细介绍

李景源讲师介绍
1968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1978年考入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先后获哲学硕士、博士学 位。1982年定为助理研究员,1988年评为副研究员,1993年7月晋升研究员职称,从1992年起享受政府特殊津贴,1994年被评为中国社会科学院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称号。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所长,《哲学研究》杂志主编,《中国哲学年鉴》主编,中国社会科学院职称评定委员会评委,中国 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博士生导师。

人物经历
出身农村的李景源1965年考入了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在那个“风雨如晦,鸡
鸣不已”的特殊年代里,即使身处大学校园也无法得到正规、系统的高等教育。在京郊昌平县的农村“半农半学”
了3年之后,1968年冬天,李景源从人民大学毕业后,被分配到吉林省军区农场劳动锻炼,一年半之后又被调到位于长春的第二机床厂工作。8年下来,人民大学哲学系毕业的李景源成为了一名车、钳、铣、刨、磨样样精通的熟练工人。
1978年,得知刚成立的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恢复招考研究生的消息,已经脱离专业10年之久的李景源马上做出了考研的决定。短短半年的复习时间,他就从900多名竞争者中脱颖而出,顺利考入了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哲学系。历史赐予的这样一个转折性机会,他抓住了,并且从此没有放手。
“文化大革命”之后的中国,百废待兴。社科院研究生院当时甚至都没有自己的校舍,只能借北京师范大学的校舍进行教学。哲学系因为招收的学生相对较多,就与其他各系分离开来,单独办学。当时33岁的李景源和同学们一起,先后从北京市总工会干校搬到通县的一个汽车旅馆,后来又搬到位于玉泉路的北京市十一学校,几经周折才最终完成了学业。回顾当时的求学岁月,李景源说:“当时的条件确实比较艰苦,但是我们这批人大都也并不觉得这个有多苦。可能是苦惯了吧!能够有这么一个安静的地方看书学习就觉得已经很不错了。”无论是在通县打地铺睡通炕,还是后来搬到望京的新校园,在李景源的记忆里,当时最重要的事情始终是怎样创造和珍惜学习的机会。例如,研读经典作家们的重要著作在现在的年轻人看来可能是一件极其枯燥乏味的事情,但是在当时的研究生院学子们那里却是一件极力求之而不能得的美事。他至今还记得,当时为了搜集《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班上的同学想尽了各种办法,其中的第三卷因为在市面上很难买到,大家只能相互传看。而一本《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则被他翻到书页发黄发烂。
1985年,已经40岁的李景源再次回到了研究生院,在职攻读博士学位。我们问他,当时社科院并没有对研究人员的学历、学位有特别高的要求,作为已经获得了硕士学位的他来说,为什么还要继续读这个博士呢?他的回答很出乎我们的意料,但对于李景源而言却又在情理之中:“其实当时并没有想太多,只是觉得自己既然有某些方面知识的不足,就一定要想办法补课。而在所里工作既然有这样的条件可以继续深造一下,那就不能错过了。”
1998年,李景源被调往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工作。临走之际,他把哲学所分配给他的青年公寓连同房产证退还给了所里。他说,那个公寓位于海淀区中关村附近,他并不是不知道那样一处房产的价值,但是他更了解所里同志们住房条件的紧张,既然自己已经离开了哲学所,就应该把房子让出来,留给更需要的同志。
2002年,57岁的李景源被调回社科院哲学所主持工作。上任以后,李景源凭着自己的科研和工作能力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绩。6年来,他在哲学所所长的任上坚持着“学术立所”的传统,保证了哲学所在社科院每两年一次的“优秀科研成果奖”评奖中每届都能获得一等奖;哲学所每年的学术成果占到社科院全院的1/8~1/7左右。这些成绩是对作为所长的他6年来工作最大的肯定。2004年党中央启动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李景源以哲学组首席专家的身份参加了这一重大理论工程,并在中共中央政治局于2005年11月进行的第26次集体学习中就“我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为中央领导同志进行了讲解。

个人理念
他经常给研究生们举胡绳晚年的著作《从五四运动到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作为例子:“胡绳之所以会成为一代大家,很大的原因就在于其一生所有的论著都是和社会现实紧密相连的
李景源
李景源
。因为近代中国面临的最大现实就是‘救亡图存’这一历史重任,而这也正是中华民族根本利益的立足点。在研究中能够抓住这样一个基点,就有可能做出大学问,成为大家。否则,空谈与现实无关的‘纯研究’,纵然可能有某种学术上的价值,但是其社会意义是要大打折扣的,而且这样的研究,其学术发展的生长点也是很可质疑的。”
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每个时代都有属于它自己的问题,每个时代的哲学都应当关注和思考那个历史时期的重大命题。因此,李景源极力主张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要与时代相结合,与时代、与世界相互作用。他反复强调,研究哲学的学者,尤其是做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研究的学者,必须反复研究近现代中国的历史,紧扣时代课题,不能和时代相隔绝。脱离了与当下的联系,再好的人文精神也无法对社会、对现实产生很大的作用。而立足时代、立足中国,则是实现哲学与现实结合的关键。“立言需因事、裁断必由己”,这句名言本出自王夫之,李景源以此作为自己治学的信条。改革开放的30年,也是李景源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道路的30年。他从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转向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研究,学术视野越来越广。他正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这一历史课题,做一个时代的思考

主要论著
《史前认识研究》(专著) 湖南教育出版社 1989年3月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现时代》(专著,主编兼撰稿人) 重庆出版社 1991年6月 (此书先后获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学术成果一等奖,中国社会科学院1977年-1991年优秀科研成果奖)
《永恒的魅力》(专著,主编兼撰稿人) 光明日报出版社 1992年10月
《认识发生论》(专著,与人合著) 人民出版社 1991年9月
《毛泽东方法论导论》(专著,主编兼撰稿人) 当代中国出版社 1993年12月 1996年7月重印。
《对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哲学分析》(专著,副主编及撰稿人) 四川人民出版社1997年12月
《新世纪文化走向》(专著,主编之一及撰稿人)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年
《统战学基础理论研究》(专著,主编兼撰搞人) 华文出版社 2002年6月
《〈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学习读本》(合著) 学习出版社 2001年10月
《邓小平理论的哲学基础》(合著) 北京出版社 2002年10月

主要论文
实践的结果和目的 《哲学研究》 1980年第6期
关于实践的科学概念和真理的标准(与李崇富合著) 《学术月刊》1982年第3期
论目的 《学习与探索》1982年第5期(该文被《新华文
李景源
李景源
摘》1982年第12期转载)
论主体对客体关系的层次性 《福建论坛》1982年第6期(此文1986年收入由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教育哲学教学参考资料》一书)
人与外部世界的价值关系 《关于人的学说的哲学探讨》人民出版社1982年9月
马克思的实践观的形成 《马克思哲学思想研究》 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年2月
实践结构分析及其意义 《辩证唯物主义论丛 第2辑》 福建人民出版社1983年12月
论价值范畴 《青海社会科学》 1983年第1期
马克思的主体-客体理论 《哲学研究》 1983年第3期
科学认识、价值意识和实践目的 《光明日报》 1983年5月2日:
主客体关系三题 《青海社会科学》 1985年第1期
论皮亚杰发生认识论的几个问题 《人文杂志》 1985年第2期
有益的哲学思考 《人民日报》 1983年10月24日
评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原理”(与夏甄陶、刘奔合著) 《哲学研究》1985年第3期
评皮亚杰的反映观 《光明日报》 1984年7月23日
论实践结构 《中国社会科学院硕士论文选》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年10月
知识结构要有一个变化 《光明日报》 1985年2月25日(该文被《新华文摘》1985年第4期转载)
简论重复实践的逻辑意义 《光明日报》 1985年5月27日(该文收入《社会变革中的哲学思考》 光明日报出版社1987年12月)
主客体问题研究的新进展 《哲学研究》 1985年第6期(该文被《新华文摘》1985年第9期摘登)
浅谈思维结构及其功能 《光明日报》 1985年9月18日和9月30日连载
实践和思维主体的形成 《人文杂志》 1985年第5期
评皮亚杰的活动认识论 《社会科学辑刊》 1985年第6期
把握科学研究的艺术 《读书》 1985年第9期
对认识奥秘的新探索 《光明日报》 1988年10月17日
论马克思的实践唯物主义 《哲学研究》 1988年第11期(1990年被日本学者译成日文发表)
对价值问题的新探索 《人民日报》 1989年9月4日
论认识论中的“相似”范畴 《人文杂志》 1990年第1期
谈谈认识的张力 《光明日报》 1990年5月28日
认识·图式·客观性 《哲学研究》 1990年第1期
简论主体和客体概念 《哲学研究》 1990年第5期
现代中国哲学(与赵凤岐合著) 《现代世界哲学》 重庆出版社 1990年10月
正确把握哲学基本问题,坚持实事求是思想路线 《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问题》 浙江人民出版社1991年2月
社会意识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社会主义发展》 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1991年5月
发生认识论述评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辅导》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1年10月
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形成和发展 《哲学研究》 1991年第6期(此文收入《中国共产党和中国社会科学》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1年12月)
论主体和客体的关系 《人文杂志》 1991年第5期
时代的发展和认识论的课题 《天津社会科学》 1991年第5期
基于实践的“古今中外法” 《哲学研究》 1993年第2期
毛泽东提出领导和群众相结合命题的方法论意义 《理论探索》 1993年第6期(此文已由中央党校出版社等数家出版社共同推出的《领导科学文库》录入出版)
毛泽东思想方法论的形成道路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 1993年第6期(此文收入《毛泽东对马克思主义发展的贡献》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1994年12月)
真理观与价值观相统一的光辉典范――试论毛泽东思想理论体系的内在结构 《哲学研究》 1993年第12期
具体分析――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 《人文杂志》 1993年第6期
近代以来中国改革思潮中的价值观 《唯物史观与价值观》 北京出版社1994年10月
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基础 《哲学研究》 1996年第11期
市场经济与文化建设的关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 1996年第6期
构建与政治经济相协调的新文化 《光明日报》 1997年5月31日
以科学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 《中国社会科学院通讯》 1997年10月14日
坚持马克思主义要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 《光明日报》 1997年8月2日
精神文明建设在社会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精神文明建设成
就座谈会”发言摘登 《光明日报》 1997年9月3日
红雨随心翻作浪――十四大以来的精神文明建设成果 《民主与科学》 1997年第5期
以科学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 《哲学研究》 1997年第10期
公民道德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与廖申白、余涌、孙春晨合著) 《中国社会科学院通讯》 1997年8月15日
公民道德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与廖申白、余涌、孙春晨合著) 《领导参阅》1997年第28期
公民道德建设的三个基本课题和经验教训(与廖申白、余涌、孙春晨合著) 《领导参阅》 1997年第24期
公民道德建设的若干重要环节(与廖申白、余涌、孙春晨合著) 《领导参阅》 1997年第25期
公民道德是一项系统工程(与廖申白、余涌、孙春晨合著) 《领导参阅》1997年第26期
我的求学之路 《从这里走向辉煌》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1998年6月
抓住关键,深入本质 《光明日报》 1998年3月23日
对统战理论教学的几点认识和看法 《社院信息》 1999增刊第2期
论学风 《光明日报》 1999年1月29日
关于搞好邓小平统战理论教学的几点思考 《邓小平理论教学实践与探索》华文出版社 1999年2月
关于统战理论教学的三个问题 《社院信息》 1999年增刊第3期
哲学创新要立足改革实践 《北京日报》 1999年5月19日
尊重理性与科学 《光明日报》 1999年9月3日
铲除邪教滋生的思想土壤 《人民日报》、《光明日报》 1999年11月12日
论文化的综合创新 《长春市委党校学报》 1999年第5期
统战学研究要坚持真理观与价值观相统一的原则 《统战干部教育》 2000年第2期(《辽宁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0年创刊号转载)
唯物主义真理观与价值观的统一(与贾旭东合著) 《清华大学学报》 2001年第4期
弘扬‘五种精神’推进伟大事业(与贾旭东合著) 《光明日报》 2001年5月15日
学习邓小平的思想方法 《学习时报》 2001年2月12日
“三个代表”是对党的性质宗旨和根本任务的新概括(与贾旭东合著) 《光明日报》 2000年12月12日
关于统一战线理论研究中的几个问题 《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01年第11期
统一战线系统的构成 《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02年第2期和第3期连载
唯物史观的丰富和发展(与贾旭东合著) 《光明日报》 2002年4月16日(该文由人大复印报刊资料转载)
深刻理解哲学社会科学的地位作用 《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 2002年7月23日
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崇高使命 《光明日报》 2002年7月23日
哲学社会科学的崇高使命 《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 2002年8月22日
与时俱进与实践方法论 《光明日报》 2002年9月10日
中国哲学家在21世纪的学术使命 《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 2002年10月17日
把最广大人民的利益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 2003年9月25日
与时俱进是“三个代表”的灵魂, 《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 2003年7月24日(《中国青年报》2003年8月3日转载;修改后刊登在《光明日报》10月14日理论周刊上)
理论要回答群众关心的问题(与李涛合著) 《人民日报》 2003年4月3日
在实践中推动理论创新 《经济日报》 2003年7月9日
深入研究科学与人文融通的机制 《中国哲学史》 2003年第4期
治学严谨的学者 诲人不倦的师长 《让哲学引导社会进步》 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4年1月出版
论建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哲学原理 在“中国哲学大会2004”上的主题发言

参与编撰
《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事典》8.5万字;
《中国大百科全书哲学卷》条目2万字;
《哲学小百科》条目1.5万字;
《中国哲学年鉴》条目8.5万字;
《中国百科全书》条目1.4万字;
《中学百科全书》条目1.2万字;
学术讨论会综述、书评、序言总计28篇。
李景源曾服务的客户
中央党校
李景源主讲课题
《毛泽东方法论导论》
《邓小平理论的哲学基础》

上一篇:欧阳军喜

下一篇:韩康

快速发布需求
重新获取验证码

推荐讲师

  • 于际敬
    著名心理学专家
  • 金灿荣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院长
  • 王吉鹏
    著名管理学者,集团管控专家
  • 李佐军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资源与环境政策研究所副所长,资源与环境专家
  • 辛鸣
    中共中央党校教授、博士生导师
联系我们


微信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