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钟掘
钟掘(女)(1936.09.01-)。机械工程专家。出生于江西省南昌市,原籍河北省献县。1960年毕业于北京科技大学。中南大学教授。长期从事机械与制造工程的教学与科研。在轧制、锻、挤等金属塑性加工原理、工艺与装备的科学与工程研究中,注重探索大型复杂结构件材料流变的多尺度结构演变规律,研究材料与构件成形成性协同制造中的能量传递与转化规律,以获得高品质构件;进行系统动力学、复杂系统耦合与解耦设计理论、系统建模与仿真、系统辨识与故障诊断、残余应力与失效分析,塑性加工摩擦与润滑、新型材料制备机械研制等工作。其中较重要的是轧机驱动理论、高速轧机振动理论、冶金机械强度设计、现代高效材料制备技术与装备集成方面所取得的研究成果,发明了铝及铝合金的电磁铸轧技术与装备、在3万T模锻水压机功能升级、特宽铝板轧制线改扩建等多项材料加工生产的重大装备建设工程应用中取得实效。快速铸轧技术与装备,多次获得国家及省部级奖励,“变相驱动理论与技术开发”获1985年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双机架铝热轧新技术开发”获1995年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高性能特薄优质铝板”获1996年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
朱能鸿
朱能鸿(1939.11.10-)。天文光学望远镜专家。祖籍苏州,生于上海。l960年毕业于同济大学。现任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研究员,总工程师。曾任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高级工程师、副总工程师、副台长和上海市科协副主席。20世纪60-70年代研制成功使月球及其定标星同时被拍摄在一张底片上的月球双速照相机,70-80年代研制成用于测定恒星赤经和赤纬的真空照相天顶筒。项目于1979年获得中国科学院科技成果奖一等奖。1989年主持设计并采用了当时的先进技术研制成我国第一架口径最大的1.56米天体测量望远镜。望远镜工作稳定、性能优良、定位精度高,在1994年7月彗木相撞中拍摄了600多张极具科学价值的照片。该项目获得了l990年度的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和l991年度的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991-l993年被国际上规模最大的属于欧共体的欧洲南方天文台雇为高级工程师,设计了光干涉合成望远镜方案。1985年被上海市政府评为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科学、技术专家;1990年被评为中国科学院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993年被评为上海市十大科技精英。2002年获何梁何利科技进步奖。自2...
-
朱英浩
朱英浩(1929.05.24-)。变压器制造专家。生于上海市,原籍浙江省宁波。1952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现任沈阳工业大学教授。曾任沈阳变压器有限责任公司、沈阳变压器研究所总工程师。长期从事变压器、互感器新技术、新产品的研制与开发。多次主持和组织开发变压器、互感器、调压器和电抗器等新产品;并多次主持起草与修制订多项变压器国家标准工作。作为国家电网公司特邀专家参与了国内首条1000千伏变压器的研制并获得成功。曾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2项,二等奖2项,机械委科技进步奖特等奖1项,省市科技进步奖20余项。1995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
朱英富
朱英富(1941.07.12-)。舰船工程专家。浙江省宁波人。1966年上海交通大学船舶制造系研究生毕业。现任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〇一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国家重大专项工程总设计师。长期从事舰船工程科研工作,在全舰综合集成、隐身性和舰机适配性等领域均有较深的造诣,为我国水面战斗舰艇系列化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作为工程型号总设计师,成功主持研制了出口型导弹护卫舰和第三代驱逐舰,实现了舰船技术跨越发展,在国内外产生了重大影响。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和二等奖各一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特等奖二项、一等奖一项。获“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获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和“船舶设计大师”等荣誉称号。享受国务院政府津贴。2011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
柴天佑
柴天佑,中国工程院院士,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专家,IEEELifeFellow,IFACFellow。曾任国际自动控制联合会(IFAC)技术局成员及IFAC制造与仪表技术协调委员会主席(1996-1999),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信息科学部主任(2010-2018)。现任东北大学学术委员会主任(2011~),《自动化学报》主编,流程工业综合自动化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国家冶金自动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长期从事复杂工业过程控制、优化和综合自动化与智能化的基础研究与工程技术研究。发表IFAC会刊和IEEE汇刊论文共计190余篇,其中1篇论文获国际控制技术顶级期刊IFAC杂志ControlEngineeringPractice2011-2013最佳论文奖。已培养博士百余名,硕士250余名。应邀在美国、英国、加拿大、日本等国举行的IFAC、IEEE国际会议上作大会特邀报告30余次。以第一完成人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共五项,省部级特等奖、一等奖十二项;两次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2002年获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2003年获辽宁省科技功...
-
陈纯
陈纯(1955.12.11),男,计算机应用专家,浙江省象山县人,汉族,中共党员。1982年毕业于厦门大学数学系,1990年获浙江大学计算机应用专业博士学位。曾任浙江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院长、浙江大学软件学院院长,现为浙江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浙江大学信息学部主任,国家数码喷印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首席科学家,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战略咨询委员会委员。长期从事计算机应用领域的前沿研究工作,在著名国际学术期刊和会议发表论文近220篇,出版著作3部,授权发明专利65多项,致力于将高水平的研究与产业应用相结合,主持研制完成“计算机丝绸印染花样设计分色处理及制版自动化系统”、“纺织品数码喷印系统”等多个工程系统,得到了全面推广应用,取得了一系列成果,获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2项,省部级科学技术一等奖6项。近年来,率领科研团队对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区块链等技术和系统进行了重点研发,有关成果在相关应用领域得到了全面推广。201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
陈左宁
陈左宁,1957年10月23日出生,女,计算机工程技术专家,北京人。毕业于浙江大学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工学硕士,高级工程师。国家并行计算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总工程师。第十届全国人大代表,第十七届、十八届中央候补委员。自1979年以来,先后参加或领导多台国产高性能计算机系统研制工作,主持研制了多套国产大型系统软件项目,其中80年代领导研制了我国第一个与UNIX系统完全兼容的并行操作系统,在并行处理技术方面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两次获得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两次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获得中国青年科技奖、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中青年专家、求是奖、中国青年科学家奖等。2001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
戴琼海
戴琼海(1964.12.26-),自动控制学家,上海市人。1996年毕业于东北大学,获自动控制专业博士学位。现任清华大学教授。主要学术方向为立体视觉和计算摄像学。长期致力于该研究领域的理论和关键技术创新,主持承担了国家科技部重大基础研究973项目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重大仪器项目,在立体视觉和计算成像方面做出贡献,分别在2016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012年获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和2008年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2005年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杰出青年基金,2009年受聘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2017全国创新争先奖状获得者。培养研究生及博士后近百名。2017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
戴浩
戴浩,1945年8月3日出生,男,汉族,江苏省阜宁县人,指挥与控制领域专家。中共党员。1968年毕业于清华大学计算数学专业(本科),1982年毕业于清华大学计算机软件专业(研究生),两次在美国密苏里州立大学做访问学者。曾任原总参谋部某研究所副总工程师、总工程师,解放军理工大学博士生导师,中国指挥与控制学会理事长,现任军事科学院系统工程研究院某研究所研究员。长期从事指挥与控制理论研究、指挥信息系统总体设计与工程建设。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主持完成了多项指挥自动化网络和指挥所工程的研制与开发,组织论证了各级各类指挥自动化系统,为我军指挥信息系统建设做出了突出贡献。多次承担了全军指挥自动化系统发展战略研究、军事需求研究与体制总体论证,完成重大研究报告20余份,出版专著、译著5部,发表论文数十篇。2003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2015年获国防科技进步一等奖,2005年被评为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2006年荣立一等功。2005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
邓中翰
邓中翰(1968.09.05-)微电子学、大规模集成电路及系统专家。江苏南京人。1992年毕业于中国科技大学,1997年获美国伯克利加州大学电子工程与计算机科学博士、物理学硕士、经济学硕士学位。我国大规模集成电路及系统技术主要开拓者之一。1999年,受邀回国启动并承担了“星光中国芯工程”,随后组建中星微电子公司负责实施。“星光”系列数字多媒体芯片达到世界领先水平,在国内外实现大规模产业化,应用于计算机、手机及监控等领域,被三星、苹果、索尼、惠普、联想等采用,占全球计算机图像输入芯片市场份额第一,结束了“中国无芯”历史。带领团队先后两次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并当选“全国劳动模范”。兼任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第十三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协副主席,全国青联副主席。2009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