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方家熊
方家熊(1939.10.22-)光传感技术专家。安徽黄山市人。1962年毕业于南京大学物理系,1966年中国科学院研究生毕业。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研究员。从事光传感器研究,为我国空间遥感系统提供了多种红外传感器。他提出了变能隙半导体红外传感器的工程优值参数概念和测试方法;解决了空间用红外传感器的技术基础及工程问题,满足了我国首次从卫星对地球的长波红外遥感的要求;为新型空间遥感系统的需要实现了碲镉汞红外器件对1~15微米探测的全波段覆盖;提出了我国第一个多光谱红外焦平面组件方案并研制成功;为风云一号卫星、风云二号卫星以及神舟3号飞船提供了各种多波段红外传感器组件,并推广应用于航空遥感系统和工业、交通、环境和医学等领域。著有卫星用长波HgCdTe探测器的研究等论文报告100多篇,参加撰写专著2部,获得六个国家科技奖。2001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
龚惠兴
龚惠兴(1940.7.19-)航天遥感、光电技术专家。上海市人。1963年中国科技大学毕业,1967年中国科学院自动化所研究生毕业,现任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所研究员,国家863计划航天航空领域专家委员会主任。早期从事红外地平仪研制,用于我国通讯卫星飞行姿态测量。70年代中期起,在国内首先进行航天红外遥感仪器--可见红外扫描辐射计的研制,解决了系统设计、性能检验和辐射定标方法,提出增加海洋观测通道,为风云一号气象卫星的成功、卫星海洋遥感提前起步和使我国航天遥感从胶片摄影发展到光电传输探测作出了贡献。提出并完成了风云一号-03、-04星的十通道扫描辐射计的研制,该卫星2000年起被联合国世界气象组织列为国际业务卫星。1992年~1994年初任国家载人飞船工程应用系统总设计师,推进了我国航天遥感和空间科学实验技术的发展。提出并研制了“中分辨率成像光谱仪”,在神舟三号飞船上运行试验成功。成功地进行了多次生物材料的空间微重力长晶试验。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
高洁
高洁(1937.6.14-)量子物理计量专家。出生于山东省济南市。1962年毕业于北京大学物理系。长期从事量子物理计量与凝聚态物理研究。1995年在巴黎国际计量大会上当选为国际计量委员会委员。2002年当选为四川省物理学会理事长。现在是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物理学科评议组成员,四川大学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中国测试技术研究院名誉院长。1963-1968年在北京负责完成了“硅钢片交流损耗和磁特性标准测量”,成为我国最早的硅钢片磁特性国家标准。1978-1985年负责完成了“以超导约瑟夫森效应保持和监督国家电压基准”,以量子效应为基础,首次测定了我国国家伏特基准对国际法定伏特的偏离值,最先在我国研制成功双结串联10毫伏瑟夫森器件,并测定了我国国家伏特基准对国际法定伏特的偏离值。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987年10月—1990年10月在美国国家标准局进行客座研究,解决了长期未决的静电放电击穿、超导集成电路漏电导等问题。1993年底作为联合课题组长,完成了“约瑟夫森结阵列电压基准”。1995年巴黎国际计量局运输其超导约瑟夫森电压标准到北京,与我国电压基准进行比对,在美、日、英、...
-
宫先仪
宫先仪(1938.2.11-)水声工程专家。江苏省江宁县人。1962年毕业于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哈军工)。曾任中国船舶工业总公司第七研究院第715研究所研究员、总工程师,海洋声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现任中国船舶重工集团第715研究所研究员,浙江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先后主持了我国第一、二代潜艇主战声纳工程研制及多项国家重点预研课题研究工作,多次获得国家和省部级科技成果奖。1998年获浙江省劳动模范称号和全国五一劳动奖章,2000年获全国先进工作者称号。多年来除撰写大量工程研制方案论证、技术设计等报告外,在国内学术刊物或国内、外学术会议上发表或指导研究生发表论文五十余篇。培养了或正在培养近30名硕士研究生或博士研究生。2001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
龚知本
龚知本(1935.11.28-)大气光学专家。1935年11月28日出生,江苏省太仓市人。196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地球物理系。曾任中科院安徽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所长。现任中科院安徽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研究员,国家863计划大气光学重点实验室主任。三十多年来一直从事大气光学及其工程应用研究,是我国应用大气光学主要开拓者。在激光大气传输及其校正、激光大气探测和高分辨率大气吸收光谱等方面的研究工作做出了重要贡献,并推进了大气光学学科的发展。先后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四项,省、市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四项。发表论文一百余篇。2003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
何德全
何德全(1933.7.31-)信息技术专家。北京市人。1953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国家信息化专家咨询委员会副主任。在主持大型信息系统工程的建设中作出创造性贡献。在信息防护与安全技术、新型显示与处理技术、信息光学与化学等多个领域,有较高的学术造诣。取得了20余项高难度、高水平的科技成果,其中10项获国家发明二等奖、国家科技进步奖及部级科技进步奖。1994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
何新贵
何新贵(1938.10.26-)浙江省浦江县人。分别于1960年和1967年本科和研究生毕业于北京大学。现任北京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院长和中国载人飞船工程软件专家组组长,是我国首批计算机软件工作者之一。他长期从事计算机软件和人工智能的理论研究和工程实践工作,曾全程担任某大型软件工程共性软件系统的技术负责人和总设计师,负责工程的总体设计和组织实施等全面工作,他提出的模糊数据库、加权模糊逻辑、模糊分布值逻辑、可执行模糊语义网络、模糊H网、主动模糊网络、模糊推理网络、加权神经元网络、以及过程神经元网络等的理论与技术对边缘科学《知识处理学》的建立和发展起了较大推动作用。至今,发表第一作者学术论文130多篇,并著有《模糊知识处理的理论与技术》、《模糊数据库系统》、《知识处理与专家系统》和《Theimplementationofamulti-backenddatabasesystem》等10部中英文专著;获国家或部委级科技进步奖19项,其中12项排名第一。何新贵现任北京计算机学会理事长、中国计算机学会抗恶劣环境计算机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并任《计算机学报》副主编和《计算机工程与设计...
-
胡光镇
胡光镇(1927.8.26-)电子工程及通信技术专家。出生于江苏省松江(现属上海市)。1948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先后在民航局、电子部和总参等研究部门工作,历任主任工程师、总工程师及研究员等职务。长期致力于通信电子技术研究,20世纪60年代率先研制出多种全晶体管化多路通信设备,70年代研究数据通信技术,建成数据传输系统,80年代以来一直跟踪卫星通信技术及数字网技术,在建设系统工程中作出重要贡献。五十年来,先后主持研制和完成了具有国内外先进水平的设备和系统10余种,取得了重大成果。1996年获得国家级科学技术进步特等奖,2001年获得国家级科技进步一等奖等多项奖励,著有数十篇学术价值较高的论文和研究报告。长期以来跟踪信息技术的发展,参加国际电联(ITU)研究组活动及国内外学术会议,作为中国通信学会及电子学会会士,兼任中国通信学会理事及中国电子学会通行学会委员,国家无线电管理局咨询专家组成员,以及其他兼职任务。1997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
胡启恒
胡启恒(女)(1934.6.15-)自动控制技术专家。生于北京,原籍陕西省榆林。1963年毕业于原苏联莫斯科化工机械学院研究生部,获技术科学副博士学位。1995年当选为乌克兰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中国科学院研究员,中国科协副主席,中国互联网协会理事长,中国科技文献中心副理事长。曾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中国计算机学会理事长,中国自动化学会理事长,国务院信息化领导小组咨询专家委员会成员。我国模式识别与人工智能领域最早的探索者之一。从手写数字的识别开始,发展了识别算法和邮码识别样机。作为模式识别的应用项目,获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奖和中国科学院重大科技成果奖。研究了基于模式的信息分析和决策规则的归纳推断方法,领导建成了我国在模式识别领域的第一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她致力于推进科技体制改革、科技与经济的结合、互联网在中国的发展以及在相应领域中的国际交流与合作。1994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
黄培康
黄培康,1935年9月28日出生,男,汉族,上海市南汇区人,雷达学与雷达目标特性专家。中共党员。1956年毕业于南京工学院(今东南大学)无线电工程系。曾任中国航天二院目标与环境特性研究所科技委主任兼总工程师,航天二院科技委副主任,国际宇航联(IAF)地球观察委员会委员等职。现任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和航天二院科技委顾问,“目标与环境电磁散射、辐射”国防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航天二院研究生院名誉院长等职。黄培康长期从事雷达目标电磁特性的研究与测量。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主持“目标散射特性试验工程”项目,任总师,历经十五年,在雷达散射截面理论建模、目标角闪烁和散射多中心诊断等方面卓有建树,较早在实验室内获得目标两维高分辨微波成像。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主持国家高技术863计划某直属主题,任首席科学家,取得多项科研成果,为我国航天事业作出重要贡献。1978年获全国科学大会奖,1999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008年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培养硕士、博士共40余名。发表论文60余篇,编译著4本:《微波遥感》(第二卷)、《雷达目标特征信号》、《雷达工程学》和《雷达目标特性》,后者获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