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刘玠
刘玠(1943.11-),男,冶金自动化及信息工程专家、工程管理及企业管理专家。祖籍安徽舒城。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专家,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曾任第十五届、第十六届中共中央候补委员,第九届、第十届全国人大代表,第十一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协副主席,武汉钢铁集团公司第一副总经理兼总工程师,鞍山钢铁集团公司党委书记、总经理,中国中信集团顾问等职务。长期从事冶金工业计算机控制系统和数学模型的研究与开发,致力于冶金工厂技术改造和重大冶金装备国产化的创新与实践。主持并参加研究的“武钢一米七轧机系统新技术开发与创新”、“武钢一米七热轧机控制新系统”、“太钢1549MM热连轧工程三电系统”、“武钢热冷连轧机自产钢数学模型的研究”、“武钢热轧厂精轧机轧制压力数学模型的研究”等重大项目,分别获得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作为工程总负责人,建成我国第一条1700中薄板坯连铸连轧生产线(ASP)和我国第一条1780MM大型宽带钢冷轧生产线,拥有全部自主知识产权,分别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二等奖。作为我国热连轧及冷连轧生产线国产化的开拓者,打...
-
卢春房
卢春房(1956.05.15-),铁路工程技术和管理专家,河北蠡县人。1982年毕业于西南交通大学,2007年毕业于清华大学,获硕士学位。现任中国铁道学会理事长,曾任铁道部副部长、中国铁路总公司副总经理、青藏铁路和京沪高铁建设总指挥部指挥长。长期从事铁路建设管理和科技创新工作,2005—2016年间是中国高速铁路建设的实际组织者。组织建设我国高铁路网骨架,创立高铁建设标准化管理模式和动态施工组织方法;组织高铁技术一体化自主创新,建立我国高铁技术研发和实验验证体系;研发CRTSⅢ型无砟轨道系统,在全国高铁大规模使用;组织研制“复兴号”动车组,实现自主化、简统化。获2015年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撰写出版《铁路建设项目标准化管理》《中国高速铁路》等著作。2017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
刘旭
刘旭(1953.12-),植物种质资源学家。河北省定县人。1979年毕业于河北农业大学农学系,1983年获中国农业科学院研究生院作物遗传育种专业硕士学位,1997年获中国农业科学院研究生院作物遗传育种专业博士学位。研究员。曾任中国工程院党组成员、副院长、机关党委书记,中国农业科学院党组成员、副院长。参与组织、领导了中国农作物种质资源收集保存评价与利用、中国农作物种质资源本底多样性和技术指标体系及应用等多项研究。组织与主持出版了《中国作物及其野生近缘植物》系列专著8卷,《中国农作物种质资源技术规范》系列110册。多次获国家、省部级科技进步奖。参与组织了国家农作物基因资源与基因改良重大工程筹建,国家基础性工作及国家自然科技资源共享平台的发展战略研究并组织实施。2009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
麦康森
麦康森,1958年10月1日生,男,汉族,广东化州人,水产动物营养与饲料专家,民革成员。1982年毕业于山东海洋学院水产系。1995年获爱尔兰国立大学动物学博士学位。曾任中国海洋大学副校长、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国际鲍学会理事。现任中国海洋大学水产学院名誉院长和国际鱼类营养学术委员会委员。一直从事水产动物营养与饲料的教学和研发工作。在探索我国水产动物营养研究与饲料工业发展模式,研究并构建重要养殖代表种的基础营养参数公共平台,开创贝类营养研究新领域,技术集成与创新成功开发鱼粉替代技术、微颗粒开口饲料配制技术、环境和食品安全营养调控技术,及成果产业化推广和人才培养等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主持完成的鲍营养学的研究2003年获教育部科学技术奖(自然科学类)一等奖,海水养殖鱼类营养研究和高效无公害饲料开发2005年获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主要海水养殖动物的营养学研究和饲料开发2006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发表学术论文300余篇,著作7部,获授权国家发明专利32项。参与组织了国家高技术海洋领域、国家攻关与支撑计划水产领域“十五”到“十三五”研究发展计划的制定和实施。...
-
孙丽丽
孙丽丽(1961.9-),女,石化工程技术和管理专家,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山东省烟台市人。1983年毕业于华东石油学院炼油工程专业。现任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科学技术委员会委员、中国石化工程建设有限公司执行董事、党委书记、技术委员会主任。长期致力于石化工程技术、设计和管理的研究与实践,提出了“融合共生”的工程管理思想,构建了全过程多维度的石化工程整体化管理模式。开发了高效环保芳烃集成设计技术,在芳烃自主技术工程创新上填补了国内空白;研发了原油清洁高效转化系列工程技术,在炼油技术集成创新上取得了重大突破;攻克了高酸天然气净化关键技术,解决了高酸天然气大规模安全高效净化处理的世界性难题。主持设计建成了我国首套自主技术芳烃联合装置、首座单系列千万吨级炼油厂和世界第二大高酸天然气净化厂等多项标志性石化工程。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2项、二等奖2项;获省部级科技进步特等奖1项、一等奖9项;获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创新奖、侯德榜化工科学技术成就奖、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授权专利36项;出版专著4部,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2019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
邵安林
邵安林,1963年9月4日出生,男,汉族,黑龙江省肇东市人,矿冶工程专家。中共党员。1985年毕业于鞍山钢铁学院。2004年获东北大学工学博士学位。先后任鞍钢矿业公司总经理、鞍山钢铁集团公司副总经理。现任鞍钢集团公司党委常委、副总经理,鞍钢矿业集团董事长、党委书记。中国冶金矿山企业协会名誉会长。长期从事铁矿资源技术开发、工程管理与战略研究。以超前思维和世界眼光谋划矿业发展,构建多元产业格局,打造绿色智慧矿山,建成国内领先的铁矿山龙头企业。主持攻克贫铁矿开发关键技术瓶颈,研发提铁降硅、协同开采、地下采选一体化等核心技术,建立较为完整的贫铁矿开发技术体系,创立“五品联动”矿冶系统工程模式,开辟一条贫铁矿规模绿色高效开发的系统创新之路,引领了行业技术进步和可持续发展。致力国家资源保障战略研究,牵头编制我国首个铁矿行业中长期发展规划,主持多项国家和行业标准制定,对于加快铁矿产业结构调整,重塑矿冶工业布局,提高资源保障能力,构建国家资源保障体系,维护产业经济安全起到积极推动作用。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省部级科学技术特等奖1项、一等奖10项;获全国优秀企业家、全国劳动模范、国...
-
王坚
王坚(1962.10-),男,云计算技术专家,浙江省杭州市人。1994年毕业于杭州大学,获工学博士学位。现任阿里巴巴集团技术委员会主席。阿里云创始人,首创“以数据为中心”的分布式云计算体系架构,率先提出采用计算作为公共服务的产业模式,主持研发以大规模分布式计算系统“飞天”为核心、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阿里云计算平台。通过创办“云栖大会”和创立“云栖小镇”,构建了完整云计算生态,实现了从“飞天”技术平台到云计算产业的突破。提出“城市大脑”作为未来城市新的数字基础设施,以数据资源为关键要素,提高城市公共资源使用效率的城市可持续发展路径。曾获中国电子学会科技进步特等奖1项,浙江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1项。2019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
唐立新
唐立新(1966.08-),男,系统工程专家,黑龙江省绥化市兰西县人。1996年毕业于东北大学,获博士学位。现任东北大学副校长。唐立新教授为东北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智能工业数据解析与优化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东北大学人工智能与大数据科学中心主任。兼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七届学科评议组成员、中国运筹学会智能工业数据解析与优化专业委员会理事长。现为6个国际运筹优化和系统工程重要SCI期刊副主编。长期从事钢铁制造工程管理的理论研究、技术创新、工程实践和教学工作。主要研究方向为工业大数据科学、数据解析与机器学习、人工智能与深度学习、加强学习与动态优化、凸优化与稀疏优化、整数与组合最优化、计算智能优化方法、智能工业全流程生产与物流计划、生产与物流批调度及在制造(钢铁、石化、有色、机械)、资源和能源工业及物流系统中的应用。2019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
屠海令
屠海令,电子材料专家,北京市人。1969年毕业于天津大学,1983年获英国巴斯大学固体物理学博士学位,1994年11月-1995年7月美国北卡罗莱纳州立大学高级访问学者。现任北京有色金属研究总院名誉院长,有研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科技委主任,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特邀副会长。曾任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常务委员会委员、中国材料研究学会副理事长、中国有色金属学会副理事长、中国稀土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半导体行业协会副理事长、中国电子材料行业协会副理事长。长期从事硅、化合物半导体,稀土半导体,硅基半导体材料制备;半导体材料中杂质与缺陷行为,界面、表面物理化学;半导体材料与器件性能关系;纳米半导体材料,高k材料和红外光学材料等方面研究。领导并参加多项半导体材料国家工程及专项项目,形成了一系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工程技术和规模化的生产能力。参加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的战略研究。获国家级、省部级科技进步奖16项,授权专利44项。发表论文280多篇,出版著作9部。2007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
王金南
王金南(1963.07.14-),环境规划与管理专家。浙江金华人。先后获清华大学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现任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院长,国家环境规划与政策模拟重点实验室主任,博导。先后担任国家大气污染成因与控制等6个专项总体组专家、环球中国环境专家协会(PACE)主席等20多个学术机构职务。主持完成了国家“十一五”至“十三五”环境保护规划、重点流域和区域环境保护规划、《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京津冀区域环境保护规划》和《雄安新区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等30多项国家规划,系统构建了国家污染减排工程方案决策规划、污染减排工程实施管理以及减排工程的社会经济环境影响评估理论、方法与技术体系,为中国的环境规划学和环境经济学学科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获国家第一批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中共中央直接联系专家、中国青年科技奖、绿色中国人物特别奖、国家优秀科技工作者、地球(瑞典)奖、国家环境科技领军人物以及22项国家和部级科技奖。2017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