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周建平
周建平(1957.1.13-)航天工程系统设计与技术管理专家。湖南长沙人。1989年毕业于国防科技大学。曾任国防科技大学教授,中国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总工程师。2006年起任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总设计师。长期从事载人航天工程总体设计及技术管理工作。参与组织载人航天工程第一步任务(载人飞船工程)的研制和飞行试验技术工作,主持载人航天工程第二步任务(空间实验室)和第三步任务(空间站)全面技术工作,解决了空间出舱活动和空间交会对接技术工程研制中的一系列重大关键技术问题,为实现我国载人航天技术跨越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2003、2013年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2010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2013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
郑南宁
郑南宁,1952年12月19日出生于江苏省南京市,人工智能、计算机视觉与模式识别专家,IEEEfellow。1975年毕业于西安交通大学电机工程系,1981年获西安交通大学工学硕士学位,1985年获日本庆应大学工学博士学位。曾任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即“863计划”)信息领域首席科学家、国家信息化第一届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西安交通大学校长(2003年8月—2014年4月)。现任西安交通大学人工智能与机器人研究所教授、视觉信息处理及应用国家工程实验室理事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中国自动化学会理事长、中国认知科学学会创会副理事长、国际模式识别协会(IAPR)中国代表、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核心电子器件、高端通用芯片及基础软件产品”(即“核高基”)咨询专家委员会主任(2011年—),曾任陕西省科学技术协会主席(2002年—2014年)。长期从事人工智能与模式识别、计算机视觉及其先进计算架构的应用基础理论与工程技术的研究,建立的视觉场景理解的立体对应计算模型与视觉注意力统计学习方法成为该领域代表性工作,为构造计算机视觉系统和基于图像信息的智能控制系统,提供了理论指导和关键技术...
-
巴德年
巴德年(1938.10.27-)免疫学专家。吉林省四平市人。1967年北京医科大学研究生毕业,1982年于日本北海道大学获博士学位。原中国医学科学院院长和原中国协和医科大学校长、教授。兼任中华医学会副会长、《中华医学杂志》总编、中国免疫学会名誉理事长、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名誉理事长。首次发现抗胸腺自家抗体,从而揭示了高血压大鼠免疫功能低下原因;用胸腺移植等免疫重建方法,在国际上首次提出了免疫与高血压相关的证据;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开展癌转移机理及防治途径的研究,率先在国内建立5种高转移动物模型和稳定的高转移性细胞株。同时,在内源性白介素-2诱导、同种LAK细胞应用、LAK细胞杀伤原理以及LAK细胞的临床治疗等方面取得一系列成果。1994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
陈清泉
陈清泉,1937年1月14日出生于印度尼西亚的马吉朗市,男,原籍福建省漳州市。电机,电力驱动、电动汽车和智慧能源系统专家。1957年毕业于北京矿业学院,1957-1959年在北京清华大学进修研究生,1982年获香港大学哲学博士,1993年获乌克兰敖德萨理工大学荣誉科学技术博士学位,2008年获英国洛夫堡大学荣誉技术博士学位。英国皇家工程院院士;乌克兰工程科学院院士;匈牙利工程院荣誉院士;香港工程科学院院士及高级顾问;美国电机电子工程师学会会士(IEEEFellow);英国工程技术学会资深会员(IETFellow);香港工程师学会资深会员(HKIEFellow)及前会长。香港大学荣誉讲座教授。第十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侨联顾问及中华海外联谊会名誉理事。澳门特区政府科技顾问。在北京未来科学城及国内外其他城市创办院士科创中心。提出了电动汽车研究核心和总体指导思想,将汽车技术,电机技术,电力驱动技术,电力电子技术和现代控制理论有机地结合起来为现代电动汽车学奠定了基础,使现代电动汽车学这一新兴交叉学科从理论到实践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体系;又提出了能源与信息的联系,智慧能源系统,能源计...
-
程天民
程天民(1927.12.27-)防原医学与病理学家。江苏宜兴市人。1951年毕业于第六军医大学。曾任第三军医大学校长、中华医学会创伤学会主任委员、全军医学科学技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和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学科评议组召集人等职。现任第三军医大学专家咨询委员会主任委员和全军复合伤研究所名誉所长。曾14次参加我国核试验,并进行了大量实验室工作,阐明了核武器的杀伤作用与防护原则,对发展我国防原医学特别是复合伤研究,做出了重大贡献。创建了“军事预防医学”新学科。主编了我国首部《核武器损伤及其防护》、《防原医学》、《创伤战伤病理学》和《军事预防医学》等专著。发表学术论文490多篇。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二、三等奖各1项;国家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军队科技、教学一等奖7项。并获何梁何利基金科技进步奖、光华工程科技奖、重庆市首届科技突出贡献奖、全军专业技术重大贡献奖。被选为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和建军80周年全军英模。中央军委授予一等功。中华医学会创伤学会、烧伤学会和医学教育学会分别授予“终身成就奖”。1996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医药卫生学部),2000年工程管理...
-
杜祥琬
杜祥琬(1938.4.29-),应用核物理、强激光技术和能源战略专家。生于河南省南阳市,原籍开封。1964年毕业于苏联莫斯科工程物理学院。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高级科学顾问,中国工程院原副院长。曾主持我国核试验诊断理论和核武器中子学的精确化研究,为我国核试验的成功和核武器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曾任国家863计划激光专家组首席科学家,是我国新型强激光研究的开创者之一,推动我国新型高能激光技术跨入世界先进行列。主持了中国工程院“中国可再生能源发展战略研究”、“中国能源中长期(2030、2050)发展战略研究”、“我国核能发展的再研究”等我国能源发展战略重大咨询研究项目,现任国家能源专家咨询委员会副主任。主持了中国工程院“应对气候变化的科学技术问题研究”等重大咨询研究项目,参与了国家2020年和2030年低碳发展战略目标的论证,作为中国代表团高级顾问参加了多次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任第二届国家气候变化专家委员会主任、第三届国家气候变化专家委员会名誉主任。1997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2006年当选为俄罗斯国家工程科学院外籍院士,2002年当选中国工程院副院长。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
-
傅志寰
傅志寰(1938.4.11-)铁路专家。我国电力机车事业的开创者之一,铁路大提速的主要推动者和决策者之一。俄罗斯交通科学院院士。20世纪60-70年代,在株洲电力机车研究所,他参加和主持设计、试制了韶山1型至韶山4型电力机车和我国第一列电动车组。20世纪80-90年代,在铁道部工作期间,他组织开发了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电力机车、内燃机车、客车、货车等二十余种产品,形成国产品牌系列,适应了货运重载、客车提速的需要。在担任铁道部领导期间,全力推动铁路提速,为开发高速、重载、安全技术做出重要贡献。1999年后在他的领导下,开工建设了我国第一条时速200至300公里的秦皇岛--沈阳客运专线(高速铁路),研制了高速电动车组,创造了321.5km/h的当时中国铁路第一速。2000至2003年他组织青藏铁路的筹划和早期建设工作,为建成世界上海拔最高、距离最长的高原铁路做出了贡献。他大力推动铁路改革,领导铁路运输扭亏,原定三年扭亏目标两年完成。在安全管理上,他提出了“规范管理,强基达标,狠抓安全基础建设”的思路,实施后,铁路运输安全情况得到明显改善,成为历史上最好时期之一。在全国人...
-
郭桂蓉
郭桂蓉,1937年10月25日出生于四川省成都市,男,汉族,山西省清徐县人。通信与电子技术专家。1959年毕业于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1960年至1965年,在苏联莫斯科茹科夫斯基空军工程学院攻读研究生,获“苏联技术科学副博士学位”。国防科技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先后任国防科技大学副校长兼研究生院院长、校长。国防科工委科技委副主任。解放军总装备部科技委副主任兼秘书长、主任、高级顾问。国防科技大学“自动目标识别(ATR)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创建人,1992年至2017年任该实验室主任,现任职于该实验室教授、博士生导师、重大科研任务组负责人、名誉主任。中国科协第六届和第七届全国委员会委员、常委,2011年至今任中国科协荣誉委员。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四届和第五届“信息与通信工程”学科评议组成员、召集人。国家教育部科技委委员、副主任。第八届和第十届全国人大代表。党的十七大代表。1978年,获全国科学大会奖1项。1991年、1993年、1999年、2007年、2008年,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共5项。国家部委级、军队级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9项、二等奖6项。获中国人民解放军专业技...
-
郭重庆
郭重庆(1933.06.17-)。机械制造工艺与设备、设施规划与设计及产业发展战略专家。陕西省富平县人。1957年毕业于哈尔滨工业大学。现任同济大学教授。长期从事工程项目的设计、咨询及产业发展战略研究。曾担任世界银行上海机床项目及世行沈阳工业改革项目总设计师,通过企业制度的改革、生产合理化的改组及生产现代化的改造,实现了企业整体改革、改组及改造。1989年获中国工程设计大师称号。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
何继善
何继善(1934.9.1-)出生于湖南省浏阳县,中南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曾任中南工业大学校长、中国工程院主席团成员、中国工程院能源与矿业工程学部主任、中国工程院工程管理学部常委等职。现为美国勘探地球物理学家协会终身成员。何继善教授从事科教60余年,长期致力于地球物理理论、方法与观测仪器系统的研究,创立并发展了以“双频激电法”、“伪随机信号电法”、“广域电磁法”和“拟合流场法”为核心的地电场理论和仪器,在国内外得到广泛成功应用。何继善教授的研究成果使我国在频率域电法领域独树一帜,远居世界领先地位。美国著名地球物理学家H?F?莫利松教授写道:“何继善以他在勘探地球物理方面的众多成就尤其是在激电和可控源音频大地电磁测深方面的卓越贡献,得到了全世界同行的公认”。为美国勘探地球物理学家协会终身会员。何继善教授注重我国能源研究,较早开展和推动页岩气研究,被誉为湖南页岩气之父。何继善教授长期重视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的发展,特别是近20年来对我国工程管理的理论与实践,进行了系统研究,公开出版了专著和一批有影响的文章。参与推动成立中国工程院工程管理学部,积极组织工程管理论坛和推动工程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