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卓以和(Alfred Y. Cho)
美国电机工程学家。1960年毕业于美国伊利诺斯大学,1961年、1968年先后获该校硕士、博士学位。美国科学院院士(1985)、美国工程院院士(1985)、美国科学与艺术院院士(1989)。美国AT&T公司贝尔实验室半导体研究所所长、教授。卓以和教授是国际公认的分子束外延、人工微结构材料生长和在新型器件研究领域的奠基人与开拓者。对Ⅲ-V族化合物半导体、金属和绝缘体的异质外延和人工结构的量子阱、超晶格及调制掺杂微结构材料系统地开展了大量先驱性的研究工作。用研制的新材料,最先研究成功10多种极为重要的、性能优异的新型微波高速电子器件和光电子器件。现在又领导AT&TBell实验室半导体研究所的合作者,开创性地研制成功量子阱级联式新型激光器,被认为是半导体激光器发展中的又一个里程碑。卓以和教授对我国发展分子束外延技术极为关切,给予了关键性指导;与我国同行建立了深厚友谊,对促进中美两国学术交流,提高我国在国际学术界的地位和影响作出了重要贡献。1996年6月7日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
-
蔡南海(Nam-Hai Chua)
-
菲立普·希阿雷(Philippe G. Ciarlet)
法国国籍,应用数学家。1938年10月生于法国巴黎,1966年获得美国Case技术研究所博士学位,1971年获得法国巴黎大学国家博士学位。1991年当选为法国科学院院士,2000年当选为法国工程院院士。 菲立普·希阿雷主要从事应用数学与计算力学领域的研究。他一直致力于运用并发展深刻的数学工具来求解力学与现代工程中的重要问题,并做出了重大的成就和贡献。主要成就有:1.为有效地求解流体力学及固体力学中的一系列重要问题,他对建立有限元素法的理论基础做出了基本的贡献。于1978年出版的专著现已成为该领域经典专著。2.对在现代工业中经常出现的弹性薄体(板、壳及其组合体),创造性地应用了渐近分析的方法建立了数学模型,并给出了完整的基本理论。这部分工作在科学文献中常被称为“希阿雷的板理论”或“希阿雷的壳理论”。3.弹性壳是力学中最困难的研究对象之一,对其理论及数值计算,他发展了新的模型和方法,并对经典微分几何做了基础性的拓展工作,使在曲面上的KORN不等式得以建立。菲立普·希阿雷非常关心中国数学的发展和人才的培养。1982年首次访华以来,先后访问了北京大学、武汉大学、复旦大学、东南大学、西...
-
朱经武(Ching-Wu Chu)
美国物理学家。1962年毕业于台湾成功大学。1965年、1968年分别获美国Fordham大学、圣迭哥加州大学硕士、博士学位。1989年当选为美国科学院院士、人文科学院院士和英国皇家学会外籍会员。1988年获美国国家科学奖、美国科学院Comstock奖,1994年获超导科学卓越成就奖。美国德克萨斯州休斯敦大学超导研究中心主任、物理系教授。朱经武教授是高温超导研究的先驱者和液氮温度超导电性发现者之一。这一成就对整个超导研究和凝聚态物理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朱经武教授是美籍华裔学者中较早与我国科技界和教育界建立友好关系的教授之一。1979年帮助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发展盒式高压技术和物理的研究,被聘为该所荣誉研究员;1988年、1991年先后被聘为中山大学、南开大学名誉教授,积极协助南开大学开发新能源镍-氢电池技术。1996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
-
菲利普·西亚斯(Philippe Ciais)
菲利普•西亚斯(PhilippeCiais),法国国籍,1966年2月出生于法国土伦。现任法国原子能中心气候与环境研究室教授,兼任中法地球系统模拟国际联合研究中心(国家级国际联合研究中心)法方主任。2016年获欧洲地球物理联盟哥白尼奖章,2018年获法国科学院多洛米厄奖,2019年当选法兰西科学院院士,202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 西亚斯教授主要从事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和气候变化研究,在创建大气反演模型和陆面模式、揭示海陆碳收支、北半球碳汇、极端事件影响和冻土碳的贡献等方面取得了突出成就,发表包括4篇第一/通讯作者Science和Nature文章在内的多篇论文,总引用7.6万次,H指数138。代表性成果如下: 1.建立了创新的全球碳收支大气反演方法,发现了陆海系统碳收支关系和北半球陆地碳汇的重要性。设计并创建了法国温室气体观测网;建立了基于大气CO2和14C和18O稳定同位素观测数据的全球碳收支大气反演方法;运用该方法首次定量区分了陆海生态系统碳收支,定量实证了北半球陆地生态系统是一个巨大碳汇,纠正了北半球碳汇主要由海洋生态系统贡献的传统认识。 2.发展和...
-
阿龙·切哈诺沃(Aaron J. Ciechanover)
以色列国籍,生物化学家。1947年10月生于以色列海法。1981年获得以色列理工学院博士学位。2004年当选为以色列人文和自然科学学院院士,2004年获得诺贝尔化学奖。 阿龙·切哈诺沃在人类细胞的蛋白代谢调控研究方面有很深的造诣,一直致力于研究人类细胞中蛋白质的代谢调控机制及其与人类重大疾病发生的联系。2004年诺贝尔化学奖被授予阿龙·切哈诺沃和其他两位科学家—阿夫拉姆·赫什科和欧文·罗斯,以表彰他们发现了泛素调节的蛋白质降解机理。他们的成果就是发现了一种蛋白质“死亡”的重要机理。他们突破性地发现了人类细胞如何控制某种蛋白质的过程,具体地说,就是人类细胞对无用蛋白质的“废物处理”过程。他的成就为细胞研究开辟了一个崭新的领域,由此而进行的相关细胞代谢和凋亡调控机制的研究对进一步揭示生物的奥秘,以及探索一些疾病的发生机理和治疗手段具有重要的意义。他在国际上享有极高声誉,在生物医药理论研究方面具备精深的专业技术水平,具备丰富的新药研发经验和科研团队建设经验。他的研究揭示了泛素-蛋白酶体系统降解细胞内蛋白质广泛存在于疾病相关细胞过程调控以及膜受体的调控中。他的一项研究成果应用到世界第...
-
戴宏杰(Hongjie Dai)
美国国籍,材料化学家。1966年5月生于中国湖南。1994年获美国哈佛大学博士学位。现任斯坦福大学化学系讲座教授。2009年当选美国艺术与科学学院院士,2016年当选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2019年当选美国国家医学院院士。 戴宏杰是国际纳米科技领域的领军人物之一。他在该领域发表SCI论文300余篇,其中包括《Science》和《Nature》20篇,《Nature》子刊33篇。论文的SCI总引用次数约12万次,H-index为120。在2011汤森路透全球顶尖一百位化学家榜单上,他排名世界第七、华人第一。他是2018年汤森路透全球24名同时在物理、化学及材料三个领域的高引用科学家之一。 戴宏杰的科研成就包括(1)开拓和发展了化学气相沉积合成碳纳米管和通过溶液相剪切获取石墨烯纳米带等纳米碳材料可控制备方法,有力推动了碳纳米材料的物性研究和应用探索。(2)基于纳米碳材料发展新型光电子器件,研发出纳米管与金属实现欧姆接触的工艺方法并首创了高介电材料在纳米管表面均匀成核和生长方法,构筑了高性能场效应晶体管。(3)开拓纳米材料在生物医学领域的应用,实现药物、蛋白、抗体的定向输运和肿瘤的光热治疗,...
-
万森·库尔提欧(Vincent Courtillot)
地球物理学家。法国国籍。1948年3月出生于法国巴黎。1974年获法国巴黎第六大学地球物理学专业第三阶段博士,1977年获法国巴黎第七大学地球物理学专业法国国家博士。现任法国巴黎地球物理研究所所长、法国巴黎第七大学教授、法国巴黎市市政府科学顾问团主席。法国科学院院士(2003)、欧洲科学院院士(1994)。库尔提欧主要科技成就包括:势能场理论以及大地磁场瞬间变化规律,发现了地磁场长周期变化的加速跳动;发现了首例大陆内部裂解的传播特性;定量地总结出西藏几个块体的纬度位移量以及陆内变形量,并对亚洲板块作出2.5亿年以来的古地理重建;证明了印度德干玄武岩高原巨厚玄武岩体是在短于1百万年的时间内喷发出来的,喷发时间与中生代和第三纪界线的大量物种灭绝事件的年代相吻合;提出火山喷发可能是导致重要生态危机的主要原因;揭示了火山喷发预示着大型海洋盆地的张开,而大洋的几何形状反映了几个地幔岩浆团碰撞点的记载;同JeanBesse教授一道获得了全球主要大陆的视极移曲线和古地理重建格架;提出了几种类型的热点可以共存的观点,其中十几个热点应该是起源于地幔深部;以及研究火山喷发对气候的影响以及对二者关系的模拟。...
-
默罕默德·贾马·迪恩(Mohamed Jamal Deen)
加拿大国籍,电子工程与应用物理学家。1955年6月生于圭亚那。1982年获美国凯斯西储大学博士学位。现任加拿大麦克马斯特大学杰出教授、加拿大首席科学家。2006年当选为欧洲科学与艺术院院士,以及加拿大皇家学会艺术、人文与科学院院士,2007和2012年当选为印度国家科学院和工程院外籍院士。2015至2017年任加拿大皇家学会科学院院长。 贾马·迪恩是国际公认的电子器件与系统噪声研究领域著名科学家。半导体硅器件的特征尺寸进入纳米尺度,无线通信对集成电路低功耗、高可靠要求不断增长时,半导体器件噪声成为了限制器件性能进一步提升的重要瓶颈。贾马·迪恩创造性地将物理研究与工程需求紧密结合,建立了一类射频噪声的解析模型和噪声源定位与参数提取的去嵌入算法。他发现了小尺寸器件中低频噪声的离散化规律,并使之模型化,既能精确符合实测数据又能适合工程设计应用,已被学术界和工业界广泛采纳。他将在半导体器件噪声-缺陷电子学规律成功应用于光电探测器和硅成像芯片的仿真验证、优化设计和工艺质量评估,显著改善了芯片的电性能和可靠性,使低光强下的探测灵敏度提升1~2个数量级,与工业界合作研制的CMOS图像传感器的捕获帧率...
-
路易斯·戴维多维奇(Luiz Davidovich)
路易斯•戴维多维奇(LuizDavidovich),巴西国籍,光学理论学家。1946年6月出生于巴西里约热内卢。现任巴西科学院院长、发展中国家科学院秘书长、国际科学理事会执行董事等职务,里约热内卢联邦大学教授。1995年当选巴西科学院院士,2000年获得巴西国家科学功绩勋章,2001年获得发展中国家科学院物理学奖,2003年当选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2006年当选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2009年当选美国光学学会会士,2010年获得阿尔瓦罗?阿尔贝托海军上将奖,2014年当选美国物理学会会士,202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 戴维多维奇教授主要从事量子光学与量子信息领域研究,在量子纠缠、激光理论、量子测量等领域作出了重要学术贡献。戴维多维奇教授带领他在欧洲和巴西的团队,在腔量子电动力学、量子退相干、量子纠缠、激光理论和量子计量学等领域做出重要贡献。他具体分析了环境在量子相干和量子纠缠动力学中的作用,并为量子计量学的理论发展和实验验证做出切实的工作。发表二百余篇/部学术论文/著作,引用次数逾万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