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罗伯特·迪金森(Robert E.Dickinson)
1940年3月26日出生于美国明尼苏达州,1956年以全额奖学金进入哈佛大学学习自然科学、数学以及历史、文学,获得物理与化学学士学位。随后进入麻省理工学院气象学系,师从多位世界级气象学家攻读动力气象学,提出大气中全球尺度扰动(由陆地和海洋的大尺度动力与热效应激发的全球波),并先后获得麻省理工学院气象学硕士、博士学位。1968年, 迪金森受邀加入美国国家大气研究中心(NCAR),在气象学领域获得多项开创性成果并赢得国际声誉。他率先在地球热圈动力学和辐射过程领域进行研究,成功开发出全球模型,并在后来对金星与火星的探测中得到证实,该模型目前还广泛应用于地球和其他行星的上层大气(100公里以上)研究。70年代早期,在地球-气候系统模型方面进行开创性研究,提出“全球温度变化可以由大气顶层净辐射强迫的变化以及全球温度对这种强迫的敏感度来理解”,后来成为温室效应评估的基础性理念。八十年代初,迪金森第一次提出关于生物圈-大气圈相互作用的论文,应用陆地表面过程参数方法于气候系统模拟研究。为此开展长达二十余年深入系统的研究。他是学术界公认的往返翱翔于大气圈、生物圈、水圈、遥感与其它相关领域之间的...
-
耶日·杜辛斯基(Jerzy Duszynski)
男,波兰国籍,生物学家。1949年3月生于波兰。1971年毕业于华沙大学,1975年获得波兰Nencki生物研究所博士学位,1983年取得波兰Nencki生物研究所科学博士特许任教资格,1993年被波兰共和国总统授予教授称号,2007年当选波兰科学院院士,2012年当选欧洲科学院院士。杜辛斯基教授从1990年起担任波兰科学院Nencki研究所生物能量实验室主任,2008年至2009年曾担任波兰科学与高等教育部副部长,负责科学事务及欧洲合作工作,2010年至2014年担任波兰科学院生物和农业科学分部部长,2015年当选为波兰科学院院长。2017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杜辛斯基教授是生物化学领域的著名科学家,主要研究领域:生物能量学、线粒体在细胞功能中的作用、线粒体与神经退行性疾病、衰老。杜辛斯基教授在生物能量学方面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他通过实验展示了活细胞中底物通道和特有的胞内微隔间,对于细胞代谢有很重要的意义。在细胞的氧化磷酸化系统调控方面,杜辛斯基教授第一个通过实验测量出完整细胞内氧化磷酸化调控重要元素,对氧化磷酸化系统中调控因子的分布进行了研究。杜辛斯基教授还发明了一种能够测量线...
-
塔里克·杜拉尼(Tariq Salim Durrani)
塔里克•杜拉尼(TariqSalimDurrani),英国国籍,信号处理专家。1943年10月出生于印度。1970年获得英国南安普敦大学电子工程系博士学位。现任英国斯特拉思克莱德大学电子与电气工程学院教授,曾任该校副校长。1994年当选为英国爱丁堡皇家学会(苏格兰科学院)会员,1996年当选为英国皇家工程院院士,1998年当选为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2018年当选为美国国家工程院外籍院士,202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 杜拉尼教授长期从事信号处理领域的研究并作出了开创性的卓越贡献。杜拉尼教授针对频谱估计、自适应信号处理和阵列处理、激光多普勒仪器系统的信号处理、数字图像处理及地震信号处理研究领域中的一些基本问题提出了一系列新型的、具有广泛适用性的解决方案,在国际上得到了广泛的认可。他创建了新的信号处理架构,复杂晶格处理器,并开创了新的频域处理技术。为了满足数字滤波器设计的苛刻需求,他提出了一系列新型且紧凑的一维或二维最优数字滤波器。杜拉尼教授提出并开发的技术现在已成为被动声纳探测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他建立了流体湍流中光学返回分析的数学模型,奠定了流体湍流激光测速的...
-
艾思本(Richard Lawrence Edwards)
美国国籍,地球化学家。1953年3月生于美国波士顿。1976年获麻省理工学院学士,1988年获加州理工学院博士。发表293篇论文,其中Nature和Science34篇,过去两年是地球科学领域第二高引作者,也是地球化学领域的最高被引作者。2004年当选为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2011年当选为美国科学院院士。曾获多项重要国际奖项。 艾思本从事同位素地球化学与过去气候变化研究。海洋沉积、冰心和黄土被视为过去全球变化研究的三大支柱,艾思本应用他建立的质谱铀-钍测年技术,为洞穴沉积发展为与之并列的第四大支柱做出了杰出贡献。高分辨率的洞穴石笋记录成功地延长了现代气象观测记录,为研究全球气候变化做出不可或缺的贡献。开放的国际顶尖的Edwards实验室,通过国际合作揭示了全球大部分地区过去百年到万年尺度气候的变化。在洞穴记录研究中,他与主要来自于中国的合作者一起,校准冰心记录的年代;建立了石笋d18O反映的图标式的亚洲乃至全球的季风气候变化序列,为重建气候突变事件时空演化模式做出重要贡献;提出了确凿的人类活动引起气候变化的证据。 他建立和发展高精度热电离质谱(TIMS)铀-钍测试...
-
樊文飞(Wenfei Fan)
美国籍(2004年起定居英国),计算机科学家。1963年1月生于北京。毕业于北京大学(1985学士,1988硕士)和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1999博士)。现任英国爱丁堡大学主任教授,英国皇家学会(2018)、欧洲科学院(2017)、英国爱丁堡皇家学会(2011)院士、ACMFellow(2012)。他是英国皇家学会出自中国大陆的第二位华人院士(FRS),信息技术领域唯一华裔院士。曾获英国RogerNeedham奖和皇家学会Wolfson研究优异奖等。 樊文飞长期从事大数据、数据库理论和系统的研究。英国皇家学会称“他规范了大数据查询问题,提出了全新的大数据计算方法,突破了传统数据库系统的局限”,“对数据质量领域做出开拓性贡献并在工业界产生广泛影响”,“推动了半结构化数据的研究”。他创立大数据计算易解类理论,奠定了大数据复杂性研究的基础;实现图算法的自动并行化,简化了大规模图计算程序设计、调试和分析;提出有限资源下的大数据可计算理论与方法,为资源受限用户实现大数据分析提供了基础。他重构了数据质量五个核心问题的理论,提出的一系列数据清洗技术大幅提高了语义错误处理能力,并首次为关键数据修复提供了...
-
傅睿思(Else Marie Friis)
古植物学家。丹麦国籍。生于丹麦霍尔斯特布罗(Holstebro)。1971年毕业于丹麦奥尔胡斯(Aarhus)大学,1980年获该校博士学位。她是丹麦皇家科学和文学院院士、瑞典皇家科学院院士、挪威科学和文学院院士,并担任国际古植物学会主席。傅睿思教授主要从事探索被子植物的起源、早期演化和辐射,以及其兴起对生物界和地球环境的作用和影响方面的研究工作。在瑞典南部白垩纪沉积中发现了丝炭化(fusainized)的花化石,并应用电子显微技术研究并恢复了花的三维结构。其后,发现并研究了多类被子植物的化石,追溯和探究了它们的起源和演化过程,尤为重要的是关于最古老的单子叶植物化石和金缕梅科、金粟兰科、睡莲科等被子植物的研究。她还在许多花化石中分离出原位花粉,从而可以了解这些花粉的母体植物。此外,在以上研究的基础上,系统地总结了地质历史时期花的起源和演化过程。在种子植物系统发育、地质时期种子多样性的演变等方面也做出了重要的工作。曾荣获丹麦皇家科学和文学院Hans;Gram奖章、瑞典皇家自然科学学会林奈奖等多项科技奖励。傅睿思教授对中国十分友好。曾访问过我国多所大学和研究所,作学术报告,进行学术交流;并...
-
伯纳德·L·费林加(Bernard Lucas Feringa)
伯纳德·L·费林加(BernardLucasFeringa),男,1951年5月生于荷兰,荷兰国籍,2016年获得诺贝尔化学奖。1978年获得荷兰格罗宁根大学博士学位。现任荷兰格罗宁根大学JacobusH.van?tHoff分子科学杰出教授、荷兰皇家科学院院士。2004年当选美国艺术与科学学院外籍荣誉院士、2010年当选欧洲科学院院士、2019年当选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 伯纳德?L?费林加的研究领域主要为分子机器与有机不对称催化。他合成出世界首个人工分子马达,通过结构工程实现对分子马达转动参数的精准调控,并发展出一系列基于分子马达的智能分子材料,将“蒸汽机时代”带入到分子维度。他构建的全人工合成的纳米分子车,能够在金表面实现精确的制导运动,使得宏观机器概念在微观世界得以实现,成为化学学科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同时,他将“光开关”的概念引入到分子信息存储、液晶材料、手性控制、生物大分子等领域,推动了相关交叉领域的发展。他同时也是有机不对称催化研究领域的杰出贡献者。基于亚磷酰胺开发的数十种不对称催化转化体系得到了许多课题组的广泛应用,现已成为明星分子Feringa配体。通过铜催化实现了...
-
福田敏男(Toshio Fukuda)
信息维护中
-
安德烈·盖姆(Andre K. Geim)
男,荷兰和英国双重国籍,物理学家。1958年10月出生于俄罗斯。1987年获得俄罗斯科学院固体物理研究所博士学位。现任英国曼彻斯特大学Regius教授和英国皇家学会研究教授。2007年当选为英国皇家学会院士,2012年当选为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2017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盖姆教授主要从事二维原子晶体材料研究。他的主要学术贡献包括:(1)于2004年率先剥离出石墨烯,并对其电学、光学性质等进行了开创性研究,发现了石墨烯中的载流子表现出二维狄拉克费米子特性,具有半整数量子霍尔效应、室温量子霍尔效应等一系列新奇物理现象。2010年,盖姆教授因实验发现石墨烯及其独特性质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2)他率先开展了其他二维原子晶体的研究,开辟了二维原子晶体研究领域,引领和带动了世界范围内对二维原子晶体的研究,并引领探索了二维原子晶体在分子、离子、质子、同位素分离等领域的应用。(3)近年来,盖姆教授又开创了基于二维原子晶体的范德瓦尔斯异质结构材料新方向。至今,盖姆教授共在国际知名刊物上发表SCI论文300余篇(其中在Science和Nature上发表论文30多篇),共计被SCI引用126,0...
-
高华健(Huajian Gao)
美国国籍,固体力学家。1963年12月生于中国四川成都。18岁即从西安交通大学毕业,1988年获得美国哈佛大学博士学位。2012年当选为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 高华健的研究领域是固体的宏微观形变和破坏行为。他主要的三项科学成就是:创立基于微观机制上的应变梯度理论和发展微纳米塑性变形机制的模拟计算,建立纳米生物结构的力学理论体系,创立超音速和超弹性动态断裂力学。基于位错力学,高华健从描述材料强度与位错密度之间的Taylor律出发,用一个多尺度的范式创立了MSG理论;他的MSG理论和微纳米塑性变形机制的工作被全世界64个国家和地区2411所大学和科研机构引用。自然界能够将柔软的蛋白质和脆性的矿物质组合形成异常坚韧的生物材料;高华健的研究揭示,生物结构材料中存在着一类特定的纳米结构:即坚硬的板状材料交叉镶嵌于较柔软的基体中;他提出的“拉-剪链”模型和“分形骨骼”模型成功地解释了骨骼多尺度变形的实验结果。经典的力学理论认为、裂纹的扩展速度无法超越弹性波波速;高华健通过超大规模分子动力学模拟首次发现了超音速裂纹扩展,他的研究打破了传统的断裂力学理论,成功地解释了高速裂纹扩展下裂尖失稳的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