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丁·格勒切尔(Martin Groetschel)
德国国籍,数学家。1948年9月生于德国施韦尔姆。1977年获得德国波恩大学博士学位。1995年当选为德国柏林科学院院士,1999年当选为美国工程院外籍院士,2005年当选德国Leopodina科学院院士,2011年起担任爱因斯坦基金委主席,2015年10月起担任柏林科学院院长。 马丁•格勒切尔的研究领域广泛,涉及优化、离散数学和运筹学。他在混合整数规划、组合优化几何化方法(凸多面体理论、凸组合、凸几何、割平面法、分支定界法等)、图论和拟阵理论、特殊组合优化问题(旅行商问题、最大割问题、完全图、聚类问题、路径及排序、在线优化、多联通性和网络流问题)等方向上取得了系统性、具有国际影响的成果,曾获国际数学优化协会的最高奖-Dantzig奖。格勒切尔在旅行商问题做出了奠基性的工作,他通过证明存在特殊旅行商问题多面体使其具有奇特的亚哈密尔顿图和次可追踪面,从而论证了不可能找到对该多面体的线性表示,他引入各种多面体的分类,建立了著名的团树不等式,提出了反对称旅行商问题和对称旅行商问题等。他在分割和二部图方面贡献显著,他对弱二部图找到了多面体求解技术,并且将成果推广到二部子图多面体,为多...
-
米夏埃尔·格雷策尔(Michael Grätzel)
米夏埃尔•格雷策尔(MichaelGrätzel),瑞士国籍,物理化学家。1944年出生于德国多夫歇姆尼茨。1968年在德国柏林自由大学获化学硕士学位,1971年在柏林工业大学获物理化学博士学位,1972—1974年在美国圣母大学进行博士后研究。1977年至今一直在瑞士洛桑理工学院工作,现任瑞士洛桑理工学院界面与光子学实验室主任、教授。2012年当选为欧洲科学院院士,2014年当选为德国国家科学院院士,2016年当选为美国国家发明家学院会员,2019年当选为瑞士工程科学院院士,202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 格雷策尔教授主要开展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钙钛矿太阳能电池和太阳燃料创新研究并取得卓越成就,被誉为“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之父”,开创了介观系统中能量和电荷转移反应研究及其在能量转换系统中的应用,并取得一系列重大科学突破,发明了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被称为“Grätzel电池”);此外,在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方面的工作,促成了钙钛矿太阳能电池的迅速发展,10年内就以超过25%的光电转换效率超越了多晶硅太阳能电池的转换效率;引领了介观系统在太阳燃料领...
-
罗伯特·格拉布斯(Robert Howard Grubbs)
美国国籍,有机化学和高分子科学领域专家。1942年生于美国肯塔基州。2005年与Schrock和Chauvin同获诺贝尔化学奖。现为美国科学院,工程院,艺术与科学院三院院士。 罗伯特•格拉布斯的主要研究领域为有机化学和高分子科学,最突出的成就是烯烃复分解反应(OM)研究与开发:通过氘代实验阐明了OM的机理。在机理启发下,将催化剂由金属盐等发展到高效的金属亚烷基化合物和钌系催化剂。其特点是活性高,对其它官能团容忍性好,不怕氧不怕水,工业应用更为方便,将OM发展为一个十分有用的反应。 OM应用于高分子合成主要通过开环聚合复分解反应,产物可增强木质材料的力学性能,合成的超高分子量的又可用于防弹衣等。新型催化剂呈现良好的活性聚合行为,可以进行嵌段共聚等,如得到的两亲性聚合物,可自组装形成纳米尺度的胶。通过可控聚合,得到的线性梳状高密度接枝聚合物,具有独特的光学性质,对专一波段的光进行反射。从不同配比可得到从可见至近红外的全波段的光学材料。 关环复分解反应(RCM)在有机合成、特别是天然产物全合成上应用广泛,如在一种治疗丙肝的药物中,应用RCM反应,一步构筑了十五元...
-
戴维·格罗斯(David Gross)
美国国籍,物理学家。1941年2月出生于美国华盛顿。1966年获得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博士学位。1985年当选为美国科学与艺术学院院士,1986年当选为美国科学院院士。2004年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201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戴维•格罗斯在理论物理,尤其是规范场理论、粒子物理和超弦理论等方面做出了一系列开创性的研究成果。他是量子色动力学的主要奠基人之一。量子色动力学作为描述自然界四种基本作用力之一的“强相互作用力”的基本理论,成为研究强子性质和原子核物理的基础。他与合作者发现强相互作用具有渐进自由的特性,揭示了物质基本组元-夸克的强相互作用随夸克之间距离变小反而变弱的重要性质,使得运用微扰量子场论的方法精确预言和分析高能物理唯像成为可能,并得到了广泛的实验验证。渐进自由的另一重要推论是夸克禁闭现象,使得夸克不能离开强子而自由存在。该理论深刻地改变了科学家们对自然界基本作用力和作用方式的理解,完善了粒子物理学标准模型。同时,该理论暗示了自然界中各种基本相互作用力有可能统一地描述。超弦理论是目前最有可能成为正确描述量子引力和统一四种基本相互作用的理论。戴维•格罗斯对超弦理论的发展...
-
马丁·海尔(Martin Hairer)
马丁•海尔(MartinHairer),英国国籍,数学家。1964年3月出生于瑞士日内瓦。2001年获得瑞士日内瓦大学博士学位。现任英国帝国理工学院教授。2008年获伦敦数学会Whitehead奖和PhilipLeverhulme奖,2013年获费马奖,2014年获Froehlich奖及菲尔兹奖,2020年获“2021年度数学突破奖”,2014年当选为英国皇家学会会员,2015年当选为德国国家科学院院士、奥地利科学院院士及美国数学会会士,2016年当选为德国柏林布莱登堡人文与科学院院士,2018年当选为波兰科学院外籍院士,202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 海尔教授的科学贡献主要集中在正则性结构理论及其应用,以及高度退化噪声驱动之随机流体力学方程解的遍历性理论。在正则性结构理论及其应用方面,他创立了正则性结构理论,该理论是随机微分方程之粗粝轨道理论的非平凡推广,涉及模型论、Hopf代数、分级Banach代数、表示论、小波分析、多尺度分析、偏微分方程、随机分析及广义函数的非线性运算等现代数学理论,是其获菲尔兹奖的主要工作。他与合作者利用正则性结构理论系统建立了许多次临...
-
大卫·哈雷尔(David Harel)
大卫?哈雷尔(DavidHarel),以色列国籍,计算机科学家。1950年4月出生于英国伦敦。1974年获以色列巴伊兰大学大学学士学位,1976年获以色列特拉维夫大学硕士学位,1978年获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计算机科学博士学位。2015年起担任以色列人文和自然科学院副院长,2021年9月起担任以色列人文和自然科学院院长。2010年当选为以色列人文和自然科学院院士,2014年当选为美国国家工程院外籍院士,2019年当选为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2020年当选为英国皇家学会会员,202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 哈雷尔教授的主要研究领域是软件系统与软件工程。1984年他发明的状态图(statecharts)语言,对软件系统开发是一个革命性贡献。该语言提供了自然且易于掌握的抽象功能,如层次结构、并发性和聚合性,用拓扑图表示,便利了人们对系统动态行为的理解,极大提高了软件开发人员的生产效率。状态图既支持直接可执行解释,也支持代码自动生成,并可通过算法进行形式化分析。他关于状态图的首篇论文被引用1万多次,产生了巨大学术影响。 哈雷尔教授创立了I-Logix公司,研发相应的状态图语言支...
-
比尔·汉森(Bill S. Hansson)
比尔•汉森(BillS.Hansson),瑞典国籍,进化神经行为学家。1959年1月出生于瑞典。1988年获得隆德大学博士学位。现任德国马克斯•普朗克学会(以下简称“马普学会”)副主席,化学生态学研究所所长,进化神经行为学系主任。2010年当选为瑞典皇家科学院院士,2012年当选为欧洲科学院院士,2016年当选为德国国家科学院院士、非洲科学院院士,202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 汉森教授长期致力于化学生态学、神经行为学和嗅觉领域研究。他开创了许多神经科学研究的重要问题和技术方法,得到了国际学界的高度认可和肯定,特别是在研究昆虫-昆虫及昆虫-植物间的神经生物学和化学联系方面具有重要国际影响力,累计发表学术论文300余篇,总被引用超过15000次。1992年,汉森教授首次揭示嗅觉小球是初级神经系统神经反应的功能单位,从而奠定了昆虫嗅觉-神经系统相互作用研究的理论基础。随后,汉森教授进一步研究了嗅小球在信息输入和输出过程中的关键作用。首次尝试将化学分析和嗅觉电生理实验相结合的实验方法,从而揭示了针对昆虫性别和孵化地点差异的欺骗性授粉系统的分子机制,并发现了果...
-
阿夫拉姆·赫什科(Avram Hershko)
以色列和瑞士国籍,生物化学家。1937年出生于匈牙利。1965年获耶路撒冷希伯莱大学哲学博士学位、1969年获耶路撒冷希伯莱大学医学院医学博士学位。2000年当选为以色列科学院院士,2004年获诺贝尔化学奖。201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阿夫拉姆·赫什科主要从事泛素调节蛋白质降解领域的生物化学研究。阿夫拉姆·赫什科等发现,人体细胞通过“贴标签”的方法,将那些被“贴上标签”的蛋白质进行降解。他通过设计高选择性的实验研究系统,发现了泛素通路复杂级联反应对细胞蛋白的降解过程,证明了泛素具有标记待降解蛋白质的作用。该发现可帮助解释人体免疫系统的生化机制,同时也提示如果细胞蛋白质降解处理过程发生障碍,人体会发生癌症等疾病,因而于2004年获诺贝尔化学奖。这一发现已证明具有重要的医学价值。在此基础上研制的新型抗癌药物(Velcade)曾获第三届(2004年)药品成就奖“年度肿瘤学化合物称号”和《德意志药房》颁发的创新奖。阿夫拉姆·赫什科对中国和中国科学界一直十分友好。他关注中国发展,多次应邀访问我国,与国内多所大学及研究机构建立了学术合作,促进了我国医学科学研究技术的发展,并为培养我国高级科...
-
艾伦·黑格(Alan J.Heeger)
物理、化学、材料学家。美国国籍。1936年12月生于美国爱荷华州苏城。1961年获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物理博士学位,2000年获我国华南理工大学名誉理学博士学位。1982-1999任该校有机及高分子固体研究所所长。美国科学院院士(2001)、美国工程科学院院士(2002)。黑格在有机及导电高分子材料与器件及低维物理研究领域做出了开创性的成就。他对物理及材料科学的主要开创性贡献有:1973年发表对TTF-TCNQ类高导有机电荷转移复合物的研究,开创了有机金属导体及有机超导体研究的先河;1976年发表对聚乙炔的掺杂研究,开创了导电聚合物的研究的领域;随后与他人合作提出SSH理论来解释其孤子电导机制,大大促进了低维物理研究的发展;1990年发表可加工性高导聚苯胺,实现了导电聚合物的实用化;1991发现MEH-PPV与C60之间的光诱导电荷分离,是目前高效大面积聚合物异质结太阳电池研究的物理基础及源头之一;1996年首次实现共扼聚合物固态下的光泵浦激光。他注重基础研究与应用的结合,开创或参与开创了三家高科技公司。2000年获诺贝尔化学奖。1986黑格首次受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和物理研究所邀请...
-
何毓琦(Yu-Chi Ho)
控制论专家。美国国籍。生于中国上海。1953年毕业于美国麻省理工学院,1955年获该校硕士学位,1961年获美国哈佛大学博士学位。1961-1969年,先后任美国哈佛大学应用物理与工程系助教授、副教授。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1988)。何毓琦教授长期从事系统控制科学及工程应用研究,在最优控制、微分对策、团队论、离散事件动态系统和智能系统等方面作出了重大贡献。是动态系统现代控制理论的创导者之一。开创了微分对策的研究方向。在模式识别领域提出了Ho-Kashyap规则等。与合作者共同开辟“Nonzero;sum;differential;games”这一系统控制中一般对策理论研究的新途径。提出团队论的概念并研究了“部分包括”信息结构。率先研究离散事件系统,奠定了“扰动分析”和“序贯最优”研究领域的基础,已导致生产自动化和通讯网络等研究中的一系列突破。曾获IEEE的控制科学与工程奖、AACC的Bellman奖和ASME的Rufus;Oldenburger奖等多项殊荣。何教授对中国科技事业,特别是自动化理论和工程实践十分关注和支持。80年代以来,先后为中国培养了近十名博士生和多位访问学者。通过系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