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思·威廉·海珀(Keith William Hipel)
基思•威廉•海珀(KeithWilliamHipel),加拿大国籍。1946年3月出生于加拿大安大略省基奇纳市。1975年获得加拿大滑铁卢大学博士学位。2013—2015年任加拿大皇家科学院院长,长期担任滑铁卢大学系统设计工程系教授。1997年当选为加拿大工程院院士,1998年当选为加拿大皇家学会会员,2016年当选为美国国家工程院外籍院士,202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 海珀教授主要研究领域是水资源管理和环境系统工程。他创建了系统环境计量学方法及记忆仿真算法,建立了非季节性和季节性水文预测模型体系,破解了水资源管理领域“赫斯特”世界难题;并将其应用到北美五大湖等复杂水文预测、水资源管理及水工程重大基础设施重建方案优化等问题,获水资源领域国际重要奖项“周文德奖”、加拿大国家最高科学奖“基拉姆奖”等。他创立了博弈论的重要分支——冲突分析图模型理论,并开发了复杂环境冲突建模决策支持系统,被28个国家的105个科研团队用于解决水资源分配、气候治理等环境冲突。他还提出了“经济-环境-社会”三维系统冲突建模分析方法,建立了复杂能源与可持续发展冲突消解方法体系,被...
-
霍克弗尔特(Tomas Hokfelt)
生物学家。瑞典国籍。生于瑞典斯德哥尔摩。1962年毕业于瑞典卡罗琳学院,1971年获该校医学博士学位。1969年至今,先后任瑞典卡罗琳学院助教授、神经科学系副主任、教授,以及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总委员会委员。瑞典皇家科学院院士(1985)、欧洲科学院院士(1989)。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1984)、美国艺术及科学院外籍院士(1996)、意大利国家林琴科学院外籍院士(1993)和丹麦皇家科学与文学院外籍院士(1996)。霍克弗尔特教授是化学神经信息传递形态学研究的开拓者之一,在神经元递质的组织化学特征和揭示各类神经递质功能及其表达的神经元系统等方面作出了举世公认的重大贡献。通过电镜确定了中枢单胺类神经元,并首次用组织化学方法证明突触小泡含有中枢递质。研究了许多精神药物及激素的作用,发现了多巴胺可以调控促黄体激素释放激素和催乳素的分泌。作为神经系统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开拓者之一,与合作者共同完成了儿茶酚胺在中枢及周围神经系的分布研究,并描述了中枢肾上腺素能神经元系统。近期主要研究神经肽的功能及递质共存的意义。发现在神经损伤后可在背根神经节诱发神经肽、神经肽受体及其他分子的显著的变化,提出感觉神...
-
莱诺·伊·胡德(Leroy E. Hood)
美国国籍,系统生物学家。1938年10月出生于美国蒙大纳州米苏拉。1964年获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医学院医学博士学位,1968年获美国加州理工学院生物学博士学位。现任美国普罗维登斯健康与服务中心高级副总裁及首席科学官,系统生物学研究所共同创始人及首席战略官。1982年当选为美国科学院院士,2003年当选为美国医学院院士,2007年当选为美国工程院院士。 莱诺·伊·胡德是国际系统生物学创始人,也是国际人类基因组计划倡导者之一。他在分子免疫学及基因组学的研究方面取得了诸多重要成就,同时为生物技术创新和产业化做出了杰出贡献。20世纪70-80年代,他对抗体多样性进行了开创性研究,验证了关于抗体多样性的“两个基因,一条多肽链”的假说,阐明抗体可变区基因多样化的机制。20世纪80年代,他开发了蛋白质测序仪、DNA合成仪、多肽合成仪、自动化DNA测序仪,为基因组学与蛋白质组学研究奠定技术基础。从20世纪90年代起,他致力于开展多学科交叉及系统生物学研究。1992年在西雅图华盛顿大学创立了世界第一家跨学科的分子生物工程系。2000年共同创立世界第一家系统生物学研究所,运用整合的基因组、转录组、代谢组、蛋...
-
约翰·霍普克罗夫特(John Edward Hopcroft)
美国国籍,计算机科学家。1939年10月生于美国华盛顿州西雅图。1964年获美国斯坦福大学博士学位。曾获ACM图灵奖(1986)、IEEE冯诺依曼奖(2010)、美国工程院西蒙雷曼奖创始人奖(2017)。现任美国康奈尔大学教授,美国国家科学院(2009)、国家工程院(1989)、国家艺术与科学院(1987)院士。曾任美国总统国家科学委员会成员(1992-1998)。2017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 霍普克罗夫特的研究领域是理论计算机科学。他将计算机科学萌芽阶段的零散结果总结为具有整体性的系统知识,提出用渐近分析作为衡量算法性能的主要指标,成为当今计算机科学的一大支柱。鉴于他在“算法及数据结构设计和分析方面的奠基性成就”,1986年他被授予“图灵奖”。他在算法设计方面的著作《TheDesignandAnalysisofComputerAlgorithms》和《FormalLanguagesandTheirRelationtoAutomata》成为计算机科学的经典教材,深刻影响了计算机科技工作者对算法的理解和应用。他非常重视学生培养,很多学生成为领域内的知名学者,包括美国科学院和工程院...
-
肯德尔·霍克(Kendall N. Houk)
肯德尔•霍克(KendallN.Houk),美国国籍,理论与计算机学家。1943年2月出生于美国田纳西州。1968年获哈佛大学博士学位。现任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化学与生物化学系SaulWinstein讲座教授。他曾获7项美国化学会的重要奖项,包括ArthurCopeScholar奖、ArthurCope奖和RogerAdams有机化学奖,还获得过世界理论与计算化学家协会Schrodinger奖。1998年当选为世界理论与计算化学家协会高级会士,2003年当选为国际量子分子科学院成员,202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 他是把计算与实验结合起来研究化学的先驱者之一,对认识化学反应的机理、立体化学和生物酶的设计等作出了重大贡献。周环反应是最广泛应用的有机反应之一,霍克教授是这一研究领域的权威,对认识反应机理做出了巨大贡献。他发展了霍克规则预测反应活性,和霍克扭转选择性模型,预测开环反应的转动形式。霍克是最早利用量子力学计算来研究化学反应过渡态的学者,被认为是计算化学的先驱之一和引领者。他研究领域广泛,发展了一系列以他名字命名的规则和模型,被广泛应用。霍克教授发展了一个...
-
黄永刚(Yonggang Huang)
男,美国国籍,固体力学家。1962年11月生于北京。1984年获北京大学学士,1990年获哈佛大学博士。现任美国西北大学冠名讲席教授。2010年当选欧洲科学与艺术院院士,2017年当选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和欧洲科学院院士。他是美国固体力学领域75岁以下科学院或工程院院士中文章引用率最高的学者;是二十年来(1998-2017)世界固体力学领域文章引用率最高的学者;是迄今为止世界固体力学领域文章引用率最高的华人学者。2017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黄永刚研究材料和电子器件的力学行为,主要科技成就包括:1)开创了可延展无机电子器件领域:可延展电子器件能更好适应下一代电子产品便携性、形状可变性、人体适用性等需求,在健康医疗、军事国防等领域有战略性应用,是现代信息领域革新性发展方向。无机微电子材料虽可突破有机半导体材料性能瓶颈,但受变形易损和刚性基底制备的限制,使其可延展化极具挑战。他基于力学原理原创出可延展无机电子器件的分形互联导线、硅应变隔离设计等新概念,创立定量化设计理论和制备方法,使功能无机材料在器件大变形时保持很小应变,实现超过300%的器件延展率,极大拓展了器件应用范围,开辟出电子...
-
霍西金斯(Brian John Hoskins)
大气学家。英国国籍。英国里丁(Reading)大学气象学系教授。生于英国布里斯托尔。1966年毕业于英国剑桥大学,1970年获该校博士学位。曾任国际气象和大气科学协会(IAMAS)主席。霍西金斯教授主要从事旋转行星的大气和海洋动力学基础理论研究。系统地发展了“位涡理论”、“半地转理论和峰生理论”,提出了“球面Rossby波传播理论”以及“瞬变波和平均流相互作用理论”,并证明了季风加热对沙漠和夏季副热带高压的形成有重要的作用。曾荣获英国皇家气象学会里查逊奖和布肯奖、美国气象学会卡而-哥士道夫·罗斯贝研究奖等多项科技奖励。霍西金斯教授多次应邀到我国学术交流,先后访问过我国多所大学和研究所,作学术报告,举办讲座,并积极推动中-英双边大气科学协作,热情开展合作项目,还帮助我国获得2005年“国际大气-海洋-水文联合学术大会”的举办权。2002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
-
胡正明(Chenming Calvin Hu)
微电子学家。美国国籍。1947年7月出生于中国北京。1973年获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博士学位。1991-1994年任清华大学(北京)微电子学研究所荣誉教授。1997年当选为美国工程科学院院士。胡正明教授是微电子微型化物理及可靠性物理研究的一位重要开拓者,对半导体器件的开发及未来的微型化做出了重大贡献。主要科技成就为:领导研究出BSIM,从实际MOSFET晶体管的复杂物理推演出数学模型,该数学模型于1997年被国际上38家大公司参与的晶体管模型理事会选为设计芯片的第一个且唯一的国际标准;发明了在国际上极受注目的FinFET等多种新结构器件;对微电子器件可靠性物理研究贡献突出:首先提出热电子失效的物理机制,开发出用碰撞电离电流快速预测器件寿命的方法,并且提出薄氧化层失效的物理机制和用高电压快速预测薄氧化层寿命的方法。首创了在器件可靠性物理的基础上的IC可靠性的计算机数值模拟工具。1985年应严东生院士邀请,胡正明等三位美国科学家提出了发展我国微电子科学技术的战略性的重要咨询建议,对当时我国微电子科学技术的发展有较大影响。1981年以来与电子科技大学、中国科学院微电子所、北京大学、清华大学...
-
饭岛澄男(Sumio Iijima)
日本国籍,纳米科学家。1939年5月出生于日本,1968年获得日本东北大学博士学位。2010年当选为日本学士院院士。201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 饭岛澄男是高分辨电子显微学的奠基人之一;他在1991年在《自然》杂志上宣布观察到纳米碳管,由此开拓出一维纳米材料的全新研究领域,为推动纳米科技的发展作出巨大贡献,该论文单篇已被引用一万多次,居于该领域之首。1971年,他将铌酸钛的电子显微像和其晶体结构结合起来,显示出高分辨像中一个像点对应着重金属原子柱。人们直接看到原子的美好愿望终于实现了。一门新兴的高分辨电子显微学科也因此而诞生。高分辨电子显微学的兴起不仅给固体物理、固态化学、电子学、材料学及地质矿物等物质科学带来新的活力,也为生命科学中至关重要的生物大分子结构的研究起极大的推动作用。1991年,他用电弧法制备的碳材料中观察到纳米碳管。它是由碳原子形成的石墨片层卷成的无缝、中空管体。饭岛澄男用电子显微像和电子衍射表征了纳米碳管的直径、壁层以及螺旋性,从而确定了碳物质的这一新品种。他接着在纳米碳管制备技术;打开纳米...
-
阿尼尔·库马尔·贾恩(Anil Kumar Jain)
美国国籍,计算机科学家。1948年8月生于印度北方邦巴斯蒂市。1973年获得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博士学位。现任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杰出教授。2016年当选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和印度国家工程院外籍院士,2019年当选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 阿尼尔·库马尔·贾恩学术成果包括14部著作和267篇期刊论文,Google学术总引用高达194,880次,其中有75%以上的论文超过1000次引用,2019年H-index指数为183,在全球计算机科学和电子领域科学家中H-index排名第一。 阿尼尔·库马尔·贾恩是模式识别学科的主要开拓者之一,尤其在聚类算法、特征选择、人工神经网络、统计模式识别等基础科学问题的著作和论文成为本领域经典工作。特别在过去30年贾恩聚焦在生物特征识别,这是人工智能的前沿方向并在安防和金融等领域有广阔应用前景。贾恩在生物特征识别的学科定位、理论体系、应用推广方面做出历史贡献,最终使之成为现今蓬勃发展的生物特征识别的学科领域和产业方向。贾恩是生物特征识别理论的主要奠基人之一,解决了长期困扰生物特征识别的基本问题——如何建立科学分析指纹匹配错误率的统计模型,证明了指纹匹配存在非常小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