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杰马里·莱恩(Jean-Marie Lehn)
-
黎念之(Norman N.Li)
化学工程学家。美国国籍。生于中国上海,原籍湖南湘潭。1954年获台湾大学化学工程学士学位。1959年获美国密执安州立韦恩大学硕士学位,1963年获史蒂文斯理工学院博士学位。曾先后在美国石油、化学、化工方面著名公司(Exxon、UOP、AlliedSignal等)的大型研究所担任所长并主持研究开发工作。1995年迄今任北美膜科学学会会长和恩理(NL)化学技术公司董事长。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1990),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1996)。黎念之教授是膜科学的主要奠基人之一。1965年发明的液体膜技术已形成一项重要的高技术,在太空技术、化工、石油工业、环境保护、资源再生利用、医药及生命科学等领域已获广泛应用。他提出的高压下气体渗透高分子膜的理论对研究高分子膜的渗透机理具有重大意义。在表面化学、化工分离与催化剂研究方面也有卓越贡献。 1998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
-
马龙·刘易斯 (Marlon R. Lewis)
马龙•刘易斯(MarlonR.Lewis),美国国籍,海洋学家。1952年6月出生于加拿大。现任加拿大达尔豪斯大学教授。2018年当选为加拿大皇家学会会员,202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 刘易斯教授从科学研究需求入手,研制出全球第一台自由落体式海洋水色光学剖面仪,带领团队研发系列多光谱传感器、海洋卫星光学浮标等开创性技术手段,建立了关键参数的全球基准体系,据此将可比参数追溯到过去120年,是迄今为止最长的海洋生态参数时间序列参照系。在Science发表文章揭示“厄尔尼诺/拉尼娜”现象发生期间生物产量变化可达2倍这一惊人的现象。在Nature发表文章揭示全球海洋基础生物量一个世纪以来每年近1%的速率严重递减这一重大气候变化效应。Nature评论文章认为刘易斯教授等贡献了认知全球气候效应急需的综合数据,为研究海洋对气候变化的响应与反馈作出了杰出贡献。刘易斯教授是“产学研”的典型代表,他通过学科交叉创新,对全球海洋观测和认知气候变化效应做出了杰出贡献。获得加拿大“基拉姆”杰出教授奖、“科技创新类企业家奖”,ASLO“林德曼”奖、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PosteRoug...
-
林海帆(Haifan Lin)
林海帆(HaifanLin),美国国籍,生物学家。1961年3月出生于中国浙江省温州市。1982年毕业于复旦大学生物化学专业,1990年获得美国康奈尔大学基因与发育学专业博士学位。美国耶鲁大学干细胞研究中心创始主任、EugeneHiggin讲席教授,医学院细胞生物学系、遗传系、妇产科系与皮肤科系教授。2018年当选为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2020年当选为国际干细胞研究学会(ISSCR)主席(任期2022—2023年),202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 林海帆教授在干细胞与生殖生物学、RNA生物学及表观遗传学领域作出了突出的贡献,在国际学术界享有很高的声誉和重要影响力。早期建立了果蝇生殖干细胞作为干细胞研究的模型并首次对组织干细胞进行精准定位,开拓了干细胞研究的新思路与手段。通过对果蝇生殖干细胞精准识别,证明了“干细胞非对称性分裂”和“干细胞微环境”两大假说。发现了Argonaute/Piwi等10多个在干细胞发育、更新与分化中起关键作用的基因家系。此后,还发现并命名了一类新的非编码小piRNA,揭示了其在“中心法则”之外的新的调控法则,被Science杂...
-
查尔斯·李波(Charles M. Lieber)
美国国籍,物理化学家。1959年4月生于美国费城。1985年获得美国斯坦福大学博士学位。2002年当选为美国国家艺术与科学院院士,2004年当选为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 李波教授的研究领域主要是一维纳米材料的合成、性能及应用。他在国际上最早开始纳米线的研究,开创性的建立了多种合成及控制一维纳米结构的方法。在功能纳米材料、纳米电子及光电器件、纳米生物技术等研究领域都做出了原创性的杰出贡献,其研究成果极大地引领和推动了纳米化学和物理化学领域的发展。至今为止,李波教授已在国际顶级期刊发表了370多篇高水平论文,其中包括33篇Science、20篇Nature和24篇Nature子刊等。论文被他人引用总次数超过82,000次,H因子高达129。他在美国ThomsonReuters发布的2000-2010年全球顶尖百位化学家中排名第一。 李波教授对中国和中国科学界一直怀有美好的感情,为培养中国高级科学人才和推动中国科技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自1987年以来,他先后培养出60多名中国籍博士和学者,包括45名教授和副教授。他们都活跃在国际化学和纳米科技研究的第一线,如美国加州大...
-
安德森·林奎斯特(Anders Lindquist)
瑞典国籍,控制科学家。1942年11月生于瑞典隆德。1972年获得瑞典皇家理工学院博士学位。曾任瑞典皇家理工学院数学系主任。 安德森?林奎斯特的研究工作涉及系统与控制领域的许多基础理论,包括系统辨识、信号处理与滤波、随机与鲁棒控制等。他解决了该领域内一些具有普适性、关键性的基础理论问题,取得了重大的原创性理论成果,为理解和解决实际工程问题奠定了基础,产生了广泛影响。他的主要代表性成果如下: 1.对著名的Kalman滤波器设计问题提出了Non-Riccati方程求解算法,大大降低了算法复杂度,提高了算法的收敛速度,被广泛用于实际工程系统。此外,对时滞随机系统提出了分离原理,形成了随机系统控制器设计的重要理论基础。 2.给出了有理协方差扩展问题的完全参数化解,解决了信号处理和鲁棒控制领域一个长期未解决的重大难题,发展了随机实现的几何理论,被称为“Lindquist-Picci理论”,被广泛应用于模型简化、平滑、随机插值、信息融合、计量经济学、动态视觉和随机控制等方面。 3.在工程应用领域,解决了对鲁棒控制和谱估计具有重要意义的凸优化问题,为多个工程领域中...
-
雷干城(Steven G. Louie)
雷干城(StevenG.Louie),美国国籍,凝聚态物理学与材料科学家。1949年3月出生于中国广东。1972年获得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博士学位。现任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物理系讲座教授、劳伦斯伯克利国家实验室资深科学家、美国能源部能源材料激发态现象计算研究中心(C2SEPEM)中心主任。2005年当选为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2009年当选美国艺术与科学学院院士,202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 雷干城教授是国际凝聚态物理学和材料科学的领军人物之一。他在该领域发表SCI论文600余篇,其中包括Science和Nature22篇,Nature子刊28篇,PhysicalReviewLetters134篇。论文的SCI总引用次数8万余次,H指数为134。在2021年的谷歌学术“凝聚态理论”领域,雷干城教授的论文引用量排名世界第二;在“理论物理”领域,引用量排名世界第六。雷干城获得了美国物理学会Rahman奖(计算物理方向)和Davisson-Germer奖(原子或表面物理方向)、美国材料研究学会MaterialsTheory奖等众多学术奖项。 雷干城教授的科研成就包括:①...
-
刘必治(Bede Liu)
美国国籍,信息科学家。1934年9月生于上海。1959年获得美国纽约大学博士学位。2002年当选为美国工程院院士,2006年当选为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201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刘必治是国际公认的数字信号处理领域的先驱者。他持续性地提出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理论创新,极大地促进了数字产品的应用和产业化,分别于1997年和2000年获得IEEE信号处理协会和电路与系统协会的协会最高奖。他提出基于微分PCM的1-bit信号处理方法,是CD唱机、A/D转换器等实现的理论基础,推动了CD播放机产业化;在数字滤波器领域,他提出的无乘法运算方法成为DCT(离散余弦变化)的核心方法,成为如今数字图像和视频处理的基础。他提出的FFT浮点运算误差分析是数字信号处理精度领域中的最早具有开创性的论文,为系统设计精度建立了标准,广泛运用于信号重建,对X光CT和核磁共振成像设备产生了深远影响。他提出的数字视频运动向量计算新方法用于视频图像快速编码,图像自动内容分析新方法用于多媒体资料库检索,图像再编码新方法用于网络传输。他的这些基础性工作,对数字视频和多媒体技术进入家庭起到了关键作用。他提出的数字水印方法...
-
逯高清(Gaoqing (Max) Lu)
澳大利亚国籍,纳米材料科学家。1963年11月生于吉林桃安。1983年和1986年在东北工学院(现东北大学)获得学士和硕士学位,1991年获得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博士学位。现任英国萨里大学校长。2002年当选为澳大利亚工程院院士,2013年当选为澳大利亚科学院院士,2016年当选为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2019年当选为英国皇家工程院院士。 逯高清长期从事功能纳米材料的制备及其在能源、环境和生物医学等方面应用的研究。他在国际上率先制备出{001}比例高达47%的锐钛矿二氧化钛晶体,开拓并推动了含特定晶面光催化材料的研究领域;提出了控制掺杂剂的组态和空间分布的新思路,实现了二氧化钛基光催化材料的可见光全谱吸收。他发现了典型介孔氧化硅材料具有孤立、与氢键合及成对的三种硅烷醇基,提出了可有效调控憎水性的表面硅烷化技术;发明了具有面心立方对称性、双模式孔结构的新型介孔材料,提出了液晶模板和协同自组装机制的全新模型-硬球密堆模型。他发明的氧化硅分子筛无机膜可实现CO2、H2、CH4等气体高效分离,该技术转让给沙特石油公司;将粘土纳米片用于RNAi的传输,对植物抗病毒非常有效且不产生副作用,该新技术已...
-
马佐平(Tso - Ping Ma)
美国国籍,微纳电子科学家。1945年11月生于甘肃省兰州市。1974年获得美国耶鲁大学博士学位。2003年当选为美国工程院院士。马佐平对金属/氧化物/半导体(MOS)的科学认知及技术发展,尤其是在MOS栅介质(包括高介电常数的栅介质)的科技领域做出重要贡献。1970年始他在做超薄(~4纳米)栅氧化硅研究中指出隧穿电流对MOS特性的重要影响,发现了辐射效应或热载子效应所产生的界面陷阱与在界面附近的应变分布有直接的关联,而据此提出一个“栅诱导的应变分布”模式来解释实验的结果,推出在栅氧化硅内掺入极小量的诸如氟、氯或氮等杂质来促成应变的弛豫以降低辐射或热载子效应的方法。发现了一个在经历辐照MOS内的界面陷阱的转型现象,并随后对此做了系统的研究。他最先提出用氮化硅(Si3N4)做MOS栅介质以取代二氧化硅(SiO2)的概念并首先用实验证明其可行性,推动了近年引入用更高介电常数的栅介质的理念,进而推展未来的MOS科技。最近Intel、IBM等公司宣布量产High-kGateDielectrics的芯片,正式实践了马佐平早期理念。最近,他的研究小组创先使用“非弹性电子隧道谱”(IETS)的方法来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