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库斯(Rudolph A. Marcus)
化学家。美国国籍。生于加拿大魁北克省蒙特利尔市。1943年获加拿大麦克吉尔大学学士学位,1946年获该校哲学博士学位。1958年任美国布鲁克林综合技术大学教授。1964年任美国伊利诺伊大学教授。1975年任英国牛津大学教授。1978年迄今任美国加州理工学院化学讲座教授。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1970)。曾获沃尔夫化学奖(1985),美国国家科学奖(1989),诺贝尔化学奖(1992)和美国国家科学院成就金奖(1995)。马库斯教授在理论化学方面作出了许多重要贡献,其中之一是化学体系中电子转移反应的Marcus理论,几乎涉及化学学科中与化学反应速率有关的各个分支领域,以及材料科学、分子器件及生命科学等领域,推动了这些学科的发展。在单分子反应研究中,将早期的RRK理论发展为RRKM(Rice-Ramsperger-Kassel-Marcus)理论,是当前研究高能分子的一种重要理论工具。1998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
-
毛河光(Ho-kwang David Mao)
地球物理学家。美国国籍。生于中国上海。1963年获台湾大学地质学学士学位。1966年、1967年获美国罗切斯特大学硕士、博士学位。现任美国卡耐基研究所地球物理实验室和高压研究中心研究员。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1993)。1989年获国际高压界最高奖——布里季曼奖。1976年与P.M.Bell合作改进的金刚石压腔(DAC)可达100GPa(1Mbar),1978年又提高到173GPa,即相当于地球外核的压力。1986年与徐济安、P.M.Bell合作创造了550GPa的世界最高静压力的新纪录(已超过地心的压力)。除在高压技术(包括最高压力的获得和各种测量技术)领域居世界领先地位外,在超高压研究方面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确定了MgO-FeO-SiO2系统在下地幔的温度压力条件下矿物的相关性;观察到二价铁在高温下的歧化反应,以及铁、镁的强烈分异现象;开展氢的金属化研究并观察到新的重要现象等。1996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
-
玛西娅·麦克纳特(Marcia Kemper McNutt)
女,美国国籍,地球物理学家。1952年2月生于美国明尼苏达州阿波里斯市。1978年获美国斯克里普海洋研究所博士学位。现任美国国家科学院院长。1999年当选为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2005年当选为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2016年当选为俄罗斯科学院外籍院士,2017年当选为英国皇家学会外籍会士。 玛西娅·麦克纳特的研究领域主要是地球板块构造热机制行为。从20世纪70年代早中期开始,麦克纳特就成了对“地质时间尺度上板块负载变形”这一现在公认的理论做出基础贡献的少数科学家之一。她认为,板块高度弯曲的地方,已经超过了岩石的弹性极限,当这种极限达到和超过时,由于浅表面的脆性破裂以及基底的延性流动,板块会比轻度变形时更薄。她还认为造成火山活动的热异常会改变岩石圈板块的年龄,使这些板块像一种年轻、薄弱的弹性体一样具热动力活动。她指出利用卫星雷达测高手段得到的海洋大地水准面数据来预测海洋水深的可能性,基于对海洋特征弹性补偿的理解提供传递函数,使得利用大地水准面的向下延拓来预测重力情况。她对海洋热流的研究做出了贡献,尽管普遍认为板块中部火山链是由地幔深部上涌的热和物质羽流所形成的热点,但关于热流的证据却是相...
-
查德·米尔金(Chad A. Mirkin)
男,美国国籍,物理化学家。1963年11月出生于美国凤凰城。1989年在宾州州立大学获得博士学位。现任美国西北大学终身教授,纳米技术国际研究所所长。2009年当选为美国工程院院士,2010年当选为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美国国家医学院院士,是为数不多的美国三院院士,也是两届奥巴马政府总统科技顾问委员会成员。2017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米尔金是纳米科学与技术、生物医学工程等领域的国际顶尖专家。他在球形核酸分子的合成与应用、蘸笔纳米印刷术以及超分子化学领域都取得了非常显赫的原创性科技成就并对这些领域的发展产生了深邃的影响。至今为止已发表学术论文700多篇,包括Science和Nature34篇,Nature系列期刊18篇等。其学术论文已被他人引用85000余次。其从事的科技研究具有高度的原创性和创新性。2017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米尔金开创了全新的球形核酸分子,改变了对核酸分子的传统认识,引发了全世界使用明确纳米结构作为新型标记物进行生物检测和疾病诊疗研究的热潮。成功开发了新型基因调节药物和美国FDA认证的全新分子医学诊断系统,已经在全世界医院用于识别阿滋海默症、爱滋病和心血管...
-
米歇尔(Hartmut Michel)
生物化学家。德国国籍。生于德国路德维斯堡。1975年毕业于德国图宾根大学并获硕士学位。1977年获德国伍兹堡大学博士学位。1981-1987年任德国马普学会生物化学研究所教授。1987年至今,先后担任德国马普学会生物物理研究所教授、室主任、所长,并且是德国马普学会科学委员、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1996)、荷兰皇家科学院外籍院士。米歇尔教授长期从事光合作用重要蛋白质的研究,在光合反应中心、需氧呼吸以及细胞色素C氧化酶等方面取得了突出的成就。突破了膜蛋白结晶及其三维空间结构的分析,成功地获得了世界上第一个膜蛋白晶体—紫色光合细菌的光合作用反应中心的晶体,并以3埃的高精确度确定了该反应中心的三维结构。因此与他人共同获得1988年诺贝尔化学奖。此外,还确定了另一类紫色细菌的捕光色素蛋白复合物的结构,解释了含高电位和低电位铁原子簇的捕光色素蛋白复合物亚单位的排列顺序变化对该色素蛋白复合物作用功能的影响。米歇尔教授对中国科学事业有特殊的感情,曾多次访问中国,进行学术交流,合作培养博士生,开展合作研究。主动提出与中科院植物所等研究所合作开展膜蛋白的结构与功能的研究。2000年6月8日当选为中国科...
-
杰哈·莫罗(Gérard Albert Mourou)
美国、法国双国籍,物理学家,2018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1944年生于法国Alberville,1973年获得法国巴黎第六大学物理学博士学位。现任巴黎综合理工学院高级学院教授,是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俄罗斯科学院外籍院士,奥地利科学院院士,意大利科学院院士。 莫罗教授是国际公认的极具创新思维的超短超强激光物理学家。他和研究生DonnaStrickland发明了啁啾脉冲放大技术,开辟了实现超高功率激光的新途径,将激光与物质相互作用推进到相对论和极端相对论领域;他开创了超快科学新领域,第一次展示了利用飞秒激光来实现具有亚皮秒时间精度的电信号测量,在皮秒时间尺度实现时间分辨的电子衍射成像,该技术随后在诺贝尔奖获得者Zeweil等人进一步发展下,成为X射线衍射技术的有力竞争者;他开拓了激光在医疗、工业、前沿基础科学研究的应用,将这项技术应用于眼科手术和微纳精细加工,至今超过500万人接受这类眼科手术,其它非医疗类的微纳精细加工也占据着数亿美元的市场。 由于莫罗教授一系列开创性贡献,他获得了诸多的荣誉。除2018年度诺贝尔物理学奖外,他还荣获了2016年美国光学学会FredericIvesMe...
-
莫里茨(Helmut Moritz)
大地测量学家。奥地利国籍。1956年毕业于奥地利格拉茨技术大学测量工程系,1959年获该校科学技术博士学位。1964-1971年任德国柏林技术大学教授。1971年迄今任奥地利格拉茨技术大学教授。奥地利科学院院士(1988)以及9个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莫里茨教授1967年提出了在希尔伯特空间中误差理论和统计学相结合的一种“最小二乘推估”,并发展为物理大地测量的一种非常实用有效的推估技术;对莫洛琴斯基提出的大地测量边值问题进行了完善和发展;证明了引力位的二阶梯度中引力和惯性的可区分性;提出了一种“统一性”地球自转理论;总结发展了自克莱饶以来的关于地球作为平衡体的理论。1998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
-
弗里德·穆拉德(Ferid Murad)
生物医学家。美国国籍。1936年9月生于美国印地安那州。1956年获得凯斯西储大学医学博士和哲学博士双博士学位。2000年任深圳科学与技术顾问、2002年任苏州大学荣誉教授、2002年任上海第二医科大学荣誉教授、2003年任上海中医药大学荣誉教授、2002年任我国国家生物技术中心科学指导委员会委员、2002年任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指导委员会委员、2004年任上海徐汇区国际咨询委员会成员、2006年任青岛大学名誉教授、2006年任北京协和医学院名誉教授。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1997)、美国国家医学科学院院士(1998)、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2000)。穆拉德主要从事细胞信号研究,集中在NO/cGMP信号途径,鉴别新的分子途径和靶点,以促进新治疗手段的发现和发展。主要科学成就如下:(1)开拓一氧化氮信息传递系统研究领域,荣获1998年诺贝尔医学和生理学奖:参与了1971年诺贝尔医学奖(发现cAMP介导激素作用的机理)研究工作;确立cGMP作为第二个细胞内信息传递系统的生物化学和生理药理作用;确立鸟苷酸环化酶的胞浆型和胞膜型两种类型,开创体内cGMP多元调节的学说;率先证明一氧化氮与鸟苷酸环...
-
保罗·纳斯(Paul Nurse)
英国国籍,细胞生物学家和生物化学家。1949年出生于英国,1973年毕业于英国东安格利亚大学,获细胞生物学和生物化学博士学位,曾任英国皇家学会会长、帝国癌症研究基金会伦敦实验室主任、牛津大学微生物学教授、英国癌症研究基金会主席、美国纽约洛克菲勒大学校长等职务。 保罗•纳斯的主要学术贡献在于,利用遗传学和分子生物学的方法,发现并阐明了细胞周期蛋白依赖激酶(cyclindependentkinase,CDK)对细胞周期的关键调控机制,并因此项重大发现,与美国科学家利兰•哈特韦尔、英国科学家蒂姆•亨特共同获得2001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到目前为止,保罗•纳斯在相关研究领域已经发表了超过300篇重要的科研论文和综述,其中50余篇发表在Cell、Nature、Science等顶级期刊上,除2001年获得诺贝尔奖外,保罗•纳斯于1989年当选英国皇家科学院院士,1995年获得英国皇家勋章并当选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1998年获得美国AlbertLasker奖,2003年荣获英国皇家学会医学金奖,2005年获得英国皇家学会Copley奖章,2006年当选美国艺术与科学院荣誉院士等国际奖项...
-
野依良治(Ryoji Noyori)
日本国籍,有机化学家。1938年9月出生于日本兵库县。1967年获得日本京都大学博士学位。2002年当选为日本学士院院士。2001年获得诺贝尔化学奖。201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 野依良治主要从事催化手性不对称合成领域的研究。针对不对称合成中获得高纯单一手性产物效率低的问题,1966年28岁的野依良治教授就提出了用化学方法合成手性分子的设想,并首次实现了使用手性分子催化剂实现合成手性物质的不对称合成设想。野依良治教授的研究在世界上第一次向人们表明,开发催化剂催化底物可以实现高纯度手性产物的化学合成。1980年,野依良治教授与其合作者合成的BINAP配位体的金属催化剂能够精确地将潜手性分子中的对映体原子、基团或对映面区分,从而使手性分子的合成纯度大大提高,特别是BINAP-Ru络合物催化剂对于潜手性烯烃或者酮类分子的加氢反应。上述催化不对称合成技术,仅需使用非常少量的不对称催化剂,便可生产出大量的手性化合物,催化效率极高。以铑Rh(I)替换过渡簇金属钌Ru(II)也证明具有同样催化功效。其后,又陆续开发出其他高效率的催化剂。这些氢化反应都能获得了很高的光学收率和与化学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