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亚历山大·谢尔盖耶夫(Alexander Mikhailovich Sergeev)
亚历山大·谢尔盖耶夫(AlexanderM.Sergeev)男,俄罗斯国籍,物理学家。1955年8月生于前苏联高尔基州布图林诺镇。2000年获得俄罗斯数学物理科学博士学位。现任俄罗斯科学院(以下简称俄科院)院长。 亚历山大·谢尔盖耶夫的研究领域主要是激光物理、飞秒光学、等离子体物理和生物光子学。上世纪90年代,他组织并建设了系列高峰值功率飞秒激光装置,包括最高功率可达到几百太瓦的光学参量啁啾脉冲放大激光器,创造了当时同类型装置的世界纪录。此外,他积极参与超短超强激光与物质强相互作用的理论研究,提出了原子在飞秒脉冲的作用下发生电离化时产生阿秒(10-18秒)脉冲的假设。在他的领导下完成了一系列基于拍瓦级激光系统的激光离子加速和X光射线产生的理论研究。2010年以来,他承担了在俄罗斯建设世界上最强大的激光装置XCELS的任务,该装置已列入俄罗斯联邦政府计划在2010-2020年间完成的6个“大科学装置”项目之一。谢尔盖耶夫致力于让俄罗斯科学家更多的参与大型国际科学计划,包括引力波探测计划(LIGO计划,他是LIGO合作的参与者之一,这项发现获得了2016年Gruber宇宙学奖)。 谢尔盖耶...
-
卡尔·巴里·夏普利斯(Karl Barry Sharpless)
美国国籍,化学家。1941年4月28日生于美国宾夕法尼亚州费城。1968年获得美国斯坦福大学博士学位。现任美国斯克利普斯研究所W.M.Keck讲座教授、中科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特聘教授。1984年当选为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1985年当选为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 卡尔·巴里·夏普利斯在不对称催化领域起了奠基性的作用,在该领域发明了多个人名反应,相关反应被有机化学教材收录并广泛应用。Sharpless不对称环氧化反应是一种对映选择性的氧化反应,可以用来从一级或者二级烯丙醇制备光学活性2,3-环氧醇,已经被应用于糖类、萜烯、白三烯、信息素、抗生素等的合成。Sharpless不对称双羟基化反应与Sharpless环氧化反应一样,也是现代有机合成中最重要的基本反应之一,大多数烯烃能都以高产率、高光学活性转化成邻二醇,而且反应条件温和,无需低温、无水、无氧等条件。由于其在不对称催化氧化领域的开创性贡献,夏普利斯与美国科学家威廉·诺尔斯和日本科学家野依良治分享了2001年诺贝尔化学奖(他分享一半,另外两位分享另一半)。 点击化学是由夏普利斯在1998年初步提出并在其后逐步完善的一个合成概念。它的核心...
-
沈志勋(Zhixun Shen)
男,美国国籍,物理学家。1962年7月生于浙江,1983年毕业于复旦大学,1989年获美国斯坦福大学博士学位。现任斯坦福大学讲席教授,斯坦福大学SLAC国家实验室首席科学家,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美国人文和科学院院士。2017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沈志勋发展并开拓了电子的能量、动量、自旋、时间和空间的高精密测量及其在凝聚物理学及其相关的交叉学科的应用。为某些学科的兴起发挥了关键性的、有的是决定性的作用。特别是他对现代角分辨光电能谱的发展和对铜基超导体和其他量子材料的认知做出了开拓的贡献,改变了强关联材料的研究格局。他还在现代光源和自由电子激光以及量子材料原位生长领域均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对未来凝聚态物理、材料、能源、信息等相关学科的发展具有很大潜力。已在国际权威学术杂志《自然》、《科学》、《物理评论快报》等发表百余篇论文。其中26篇论文被国际权威学术组织ISI的数据统计定为被引用最多和最有影响的新近论文。论文被SCI总引用超过3万次,其中单篇被引用>100次超过90篇;H因子超过90。他的奠基性工作和学术带头人作用被国际同行普遍认可,先后在重要学术会议上做邀请报告300多次,是...
-
约瑟夫·希发基思(Joseph Sifakis)
男,希腊和法国双国籍,计算机科学家。1946年12月出生于希腊,1969年获雅典技术大学电子工程学士学位,1974年获法国格勒诺布尔大学计算机科学博士学位。2007年获国际计算机界最高奖“图灵奖”。2008年当选法国工程院院士和欧洲科学院院士,2010年当选法国科学院院士,2015年当选美国人文和科学院院士,2017年当选美国工程院外籍院士。现任法国国家科学中心主任研究员。 希发基思教授的主要研究领域是模型检测及嵌入式系统设计与验证。他在1979年提出了通过对时序逻辑公式的计值来验证并发系统性质的思想,得到了一系列理论结果,包括对含有“可能”和“必然”模态算子的分支时序逻辑的不动点刻划。在此基础上他进一步提出了带有“until”算子的分支时序逻辑来表达“公平性”。他的这些工作与卡耐基梅隆大学Clarke教授、得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Emerson教授同时期的工作一起,为模型检测这个研究领域的创立和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模型检测已被应用于计算机硬件、软件、通信协议、安全认证协议等领域,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成为分析、验证并发系统性质的最重要的技术,被Intel、IBM、微软等公司用于日常生产实践...
-
沈元壤(Yuen-Ron Shen)
物理学家。美国国籍。生于中国上海。1956年获台湾大学学士学位。1959年、1963年分别获美国史坦福大学、哈佛大学硕士、博士学位。1970年任美国伯克利加州大学物理系教授。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1995)、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1990),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1990)。沈元壤教授在非线性光学方面,对等离子体的光学非线性、感应散射理论、非线性光学的量子统计理论等方面做了开创性工作,开辟了液晶非线性光学研究领域。在激光光谱和分子物理方面,与李远哲合作,对多原子分子的红外多光子解离得到透彻的了解;与H.Walther小组合作,观察和分析了囚禁离子有序-无序跃迁,成为原子物理学近期的热点。在固体物理方面,发展了调制光谱方法,使测定固体能带更为精确。发明了一种倍频-和频方法用于研究表面和界面,开辟了表面科学的诸多新领域。1996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
-
保罗·斯潘诺斯(Pol D. Spanos)
美国国籍,应用力学家。1950年2月出生于希腊,1976年获美国加州理工学院应用力学博士学位。现任美国莱斯大学土木与环境工程系和机械与材料科学系L.B.Ryon工学讲座教授。他先后当选为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欧洲科学院外籍院士、俄罗斯科学院外籍院士、欧洲艺术与科学院院士。他还受聘为我国教育部长江学者讲座教授、教育部-国家外国专家局“土木工程防灾减灾创新引智基地”国际学术大师。 保罗?斯潘诺斯的研究工作集中于结构随机动力学与工程可靠性。他的主要学术贡献包括:(1)系统研究和发展了非线性随机振动的统计等效线性化方法,他是国际上最早采用统计等效线性化方法解决复杂结构非线性随机振动问题的学者之一,他和Roberts教授合作出版的专著《RandomVibrationandStatisticalLinearization》,已成为该领域的经典学术著作;(2)系统发展了随机结构分析的正交展开理论,Spanos教授和他的学生一起提出了基于混沌多项式(PolynomialChaos)的正交展开理论,开创了随机结构分析的新途径,在国际上产生了广泛影响,近年来,PolynomialCha...
-
肖荫堂(Yum-Tong Siu)
-
彼得·史唐(Peter J.Stang)
-
约翰·罗杰·斯彼克曼(John Roger Speakman)
动物生理学家。1958年11月生于英国曼彻斯特市李镇,英国国籍。1984年获得英国斯特灵大学博士学位。现任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研究员,英国阿伯丁大学教授。2004年当选苏格兰爱丁堡皇家学会会员,2011年当选为欧洲科学院院士,2018年当选英国皇家学会会员。 约翰·罗杰·斯彼克曼教授重点研究遗传和环境因素对动物及人类能量代谢的影响。能量代谢是人和动物重要的表型,研究能量代谢调控机制对于生物地理学、保护生物学、演化生物学和动物对气候变化响应等领域都具有重要意义。他作为合作骨干完成了基于稳定同位素的双标水技术研发,并广泛应用于动物能量代谢的检测,将其发展成了检测自由生活动物能量代谢水平的金标准。他用该技术获得大量的数据,提出了动物持续能量消耗水平生理极限决定机制的新理论,认为动物的代谢率通常不受外在能量供应水平的限制,而受自身散热能力以及高热风险的影响,从能量消耗的全新角度阐释了环境变量(如气候变化)对动物死亡率的影响。他发现代谢率较高的小鼠寿命更长,证明低代谢率和寿命之间的正相关只是统计假象,一定程度上颠覆了衰老研究领域的主流理论。此外,约翰·斯彼克曼通过理论推导和数据分析,...
-
孙立成(Licheng Sun)
瑞典国籍,物理化学家。1962年8月生于黑龙江省东宁县。1990年获大连理工大学博士学位。现任瑞典皇家工学院分子器件讲席教授。2017年当选瑞典皇家工程院院士。 利用人工光合作用将太阳能和地球上最丰富的水资源及温室气体CO2转换为清洁燃料如氢气或甲醇等,是摆在世界各国面前的重大研究课题。其关键科学问题之一在于制备高效水氧化催化剂。孙立成在高效水氧化分子催化剂设计合成、氧-氧键形成机理、光解水制氢功能器件设计与制备等方面取得了重要的研究成果。他是全球高被引科学家,德国Wiley期刊ChemSusChem编委会主席,曾获瑞典皇家科学院沃尔玛克奖、瑞典化学会阿尔纽斯奖、国际先进材料协会智能能源技术奖等国际奖项,2017年获瑞典国家杰出教授基金。2013年作为四位杰出科学家之一受到瑞典国王接见。 从2000年开始,孙立成积极投入到与中国实质性的国际科技合作中。他在大连理工大学建立了人工光合作用研究中心,从海内外引进一批优秀科研人才,在太阳能燃料与太阳能电池前沿科学领域进行深入研究,取得一系列重要科研成果。研制出目前效率最高的水氧化分子催化剂,其催化效率可与天然光合作用水氧化中心相媲美,通过实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