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伯虎
李伯虎,1938年11月27日出生。男,汉族,上海市人,系统仿真及制造业信息化专家。中共党员。1961年毕业于清华大学自动控制系计算机专业。1980-1982年美国密执安大学访问学者。曾任北京计算机应用和仿真技术研究所所长,北京仿真中心主任,航天科工集团二院科技委常务副主任,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自动化学院院长,国家863计划现代集成制造系统主题专家组长,亚洲仿真学会联盟首任理事长。现任航天科工集团科技委顾问,中国仿真学会理事长,国际杂志“IJMSSC”主编。 在系统仿真领域,提出大型模拟机整机精度与稳定性设计新方法。领导研制成混合计算机上参数、曲线、统计寻优器。主持研制成国内首例大型连续系统仿真语言及首例复杂系统仿真语言。合作提出间断非线性动力学系统仿真及基于连分式仿真等新算法。提出并发仿真工程、仿真网格、云仿真、虚拟样机工程、高性能仿真计算机等理念、技术体系、总体方案并领导实施。在制造业信息化领域,合作提出现代集成制造系统理念、技术体系。提出复杂产品集成制造系统、制造网格、云制造等理念、技术体系、总体方案并领导实施。发表论文300余篇、著作14本、译著4本。获全国科学大会奖2项,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及二等奖3项,部级科技进步奖16项。个人获863计划一等奖及突出贡献先进个人、中国航天事业50周年重大贡献奖、光华科技基金一等奖、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等奖励。2012年获国际建模与仿真学会终身成就奖。2017年获中国计算机学会“终身成就奖”。 2001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
郑纬民
郑纬民(1946.3.4-),男,汉族,浙江宁波人,中国共产党员,网络存储领域专家,清华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教授。1970年毕业于清华大学自动控制系,1982年获清华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硕士学位。1985年至1986年在美国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进修学习。1989年至1991年在英国南安普敦大学进修学习。曾任中国计算机学会理事长。 长期从事网络存储系统科学研究、工程建设和人才培养,是我国网络存储领域的领军人,在存储系统扩展性、可靠性和集约性等科学问题和工程技术方面,取得了国内外同行认可的创新性成果,推动了存储领域的科技进步;研制的网络存储系统、容灾系统和自维护存储系统在多个重大工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核心技术和方法转化到国内骨干企业的存储产品中,为推动我国自主存储产业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何梁何利科技进步奖。 2019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
赵沁平
赵沁平,1948年4月9日出生,男,汉族,山西介休人,中国共产党党员,计算机软件与虚拟现实领域专家。1975年太原理工大学本科毕业,1986年获南京大学博士学位。1982年进入北京航空学院任教,先后担任教研室主任、系主任、副校长。1995年调教育部,先后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主任、教育部副部长。曾担任一届全国政协教科文卫体委员会副主任,一届中国科协副主席。现任教育部科技委主任、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校学术委员会主任、中国仿真学会理事长、虚拟现实技术与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 多年来一直在计算机科学领域进行虚拟现实技术和系统研究。先后主持完成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重点项目、国家863、国防科技等20余项国家科技计划项目。在我国率先开展了机器类比推理研究,主持设计实现了芯片级类比推理器,构建了类比推理机系统。作为我国虚拟现实领域的开拓者之一,持续进行虚拟现实技术研究、系统研制和应用推广。在虚拟现实高精度快速建模和实时逼真绘制方面提出一系列新方法、新算法。主持建立了我国第一个基于广域专用计算机网络的分布式虚拟环境DVENET。主持研制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实时三维图形平台BH_GRAPH、分布交互仿真应用程序运行平台BH_RTI。组织开发了“***战术指挥模拟训练系统”、“虚实融合的飞机驾驶舱布局设计系统”、“抗战胜利70周年阅兵方案三维推演和决策系统”、“医疗手术模拟器”等国内有影响的虚拟现实应用系统。 在国际、国内学术刊物和国际学术会议发表学术论文180余篇,出版专著3部。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1项、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2项、国家技术发明奖1项,省部级科技奖9项,获何梁何利科技进步奖。获国家发明专利授权60余项,国际专利4项。 2013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
吴建平
吴建平,1953年10月4日出生于山西太原,男,汉族,山东省巨野县人,计算机网络专家。中共党员。1977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1982年和1997年分别获清华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硕士和博士学位,1987年至1989年在加拿大UBC进修学习。现任清华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教授和系主任、网络科学与网络空间研究院院长、下一代互联网国家工程实验室主任,兼任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CERNET专家委员会主任和网络中心主任、国家信息化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国互联网协会副理事长和IEEEFellow。曾任亚太先进网络学会APAN副主席、主席。 长期从事计算机网络技术研究、工程建设和人才培养,我国互联网工程科技领域的主要开拓者和学术带头人之一。先后主持研制成功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CERNET,中国下一代互联网示范工程核心网CNGI-CERNET2,突破IPv6核心路由器关键技术,攻克和引领国际下一代互联网真实源地址验证SAVA和4over6过渡两项技术创新。先后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2013)、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2007、2005、1997)和三等奖1项(1997)(均排名第一)。先后获国家杰出青年基金(1998)、长江学者特聘教授(2000)、何梁何利科技奖(2008)、国际互联网协会ISOC乔纳森•帕斯塔尔奖(2010)和入选ISOC国际互联网名人堂(2017)。 201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
王天然
王天然,1943年3月7日出生于黑龙江省海伦县,男,汉族。机器人与工业自动化专家。中共党员。1967年毕业哈尔滨工业大学,1982-1985年在美国卡耐基-梅隆大学作访问学者。曾任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所长。现任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学术委员会主任,机器人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主任,辽宁省科学技术协会主席。 王天然院士长期从事智能机器人、机器人应用与工业自动化研究,在智能机器人体系结构、工业机器人控制系统、大型自动化系统技术等方面做出了贡献。在上个世纪90年代,带领团队启发国内市场,实现了国产工业机器人的批量应用,并实现了产业化。主持完成的科研成果获二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和一项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特等奖等六项省部级以上科技奖励。获何梁何利技术科学奖、辽宁省科技功勋奖。荣获国家中青年有突出贡献专家、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辽宁省特等劳动模范称号。九届、十届、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 2003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
王恩东
王恩东,1966年7月9日出生,男,汉族,山东济南人,计算机专家。中共党员。1991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现任浪潮集团首席科学家、高效能服务器和存储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 长期从事计算机系统结构设计、关键技术研究和工程实现工作,是我国服务器技术领域带头人和产业开拓者。建立了我国高端容错计算机技术体系,主持研制了我国首台32路高端容错计算机并得到广泛应用,为该领域自主创新、技术进步和产业发展做出重大贡献。发表论文22篇、出版专著3部,授权中国和美国发明专利54项。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省部科技进步奖8项,获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创新奖、山东省科学技术最高奖。 201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
孙凝晖
孙凝晖,1968年3月15日出生于上海普陀区,男,汉族,计算机系统结构专家,中共党员。1989年毕业于北京大学计算机系,1999年获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博士学位。现任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所长,中国计算机学报主编。 他长期从事高性能计算机研究工作,牵头研制了曙光2000到曙光6000三代曙光机群系列高性能计算机,在石油勘探等国家关键行业打破国外厂商垄断,并进入众多行业广泛应用。他发展了机群访存的技术体系,还提出了高通量计算的基础理论,为我国发展计算机体系结构技术做出了重要贡献。他以第一完成人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4项,发表重要论文160余篇,获2项国际顶级会议最佳论文奖,授权发明专利30项,获1项国家专利金奖。他获得国家杰青项目资助,现担任计算机体系结构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 2019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
李德毅
李德毅(1944.11.28-)指挥自动化和人工智能专家。出生于江苏省泰县。1967年毕业于南京工学院,1983年获英国爱丁堡海里奥特·瓦特大学博士学位。现任总参第61研究所研究员、副所长,中国电子学会和中国人工智能学会副理事长。参加了多项电子信息系统重大工程的研制和开发。最早提出控制流—数据流图对理论和一整套用逻辑语言实现的方法。证明了关系数据库模式和一阶谓词逻辑的对等性,提出云模型和发现状态空间,用于不确定性知识表示和数据控制,在智能控制“三级倒立摆动平衡”实验中取得显著成效。获国家和省部级二等奖以上奖励9项。发表论文130多篇,出版中文著作5本、英文专著2本。2004年当选为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 1999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
方滨兴
方滨兴,1960年7月17日出生于哈尔滨,男,汉族,江西万年县人,网络空间安全专家。中共党员。先后获得清华大学硕士、哈尔滨工业大学博士学位。曾任哈尔滨工业大学网络中心主任、国家计算机网络与信息安全管理中心主任、信息产业部互联网应急处理协调办公室主任、北京邮电大学校长。现任中国电子信息产业集团首席科学家、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计算机学院首席学术顾问、广州大学网络空间先进技术研究院名誉院长、信息内容安全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主任、可信分布式计算与服务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国家信息化专家咨询委员会网络与信息安全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网络空间安全协会理事长、中国中文信息学会理事长、中国云安全与新兴技术安全创新联盟理事长、中国通信标准化协会网络与信息安全技术委员会主席、教育部网络空间安全学科评议组召集人。 长期从事网络与信息安全技术研究工作。1989年开始研究计算机病毒防御技术,并于1992年出版《计算机病毒及其防范》专著,90年代末从事计算机安全事件入侵检测方面的研究工作。1999年提出建设国家信息安全基础设施的理念,并组织建设了相关系统,为保障国家信息安全工作奠定了坚实的技术基础。2002年起,先后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二等奖四次,其中三次为第一完成人。2001年获信息产业部“在信息产业部重点工程中做出突出贡献特等奖先进个人”称号,2002年获国家“杰出专业技术人才”荣誉称号,2007年获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 200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
樊邦奎
樊邦奎(1958.09.15-)无人机侦察技术专家。安徽省滁州市人。1997年毕业于北京理工大学信号与信息处理专业,获工学博士学位。我军无人机侦察技术领域学术带头人之一,先后主持多型无人机侦察装备的研制,攻克无人机侦察体系建模、目标实时定位等多项关键技术,研究的成果参加国庆60周年和抗战胜利70周年阅兵。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一等奖各1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4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8项;荣立一、二等功各1次;获授权发明专利15项,出版专著4部,发表论文20余篇;带领团队获集体一等功和军队科技创新群体奖。 201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