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宋晓刚
宋晓刚-中国机器人产业联盟执行理事长兼秘书长。宋晓刚,1981年12月毕业于湖南大学电气工程系工业自动化专业,获工学学士学位;1990年8月-1992年3月,考取英国文化委员会技术合作(TC)奖学金,赴英国威尔士大学卡帝夫学院计算机与数学系攻读研究生,获计算机专业硕士学位。1982年-1984年,在机械工业部北京机械工业自动化研究所从事计算机控制方面研究工作,任助理工程师;1985年-1990年,在机械工业部机械科学研究从事工业自动化、计算机控制等领域科研计划管理工作及管理信息系统(MIS)研究工作,任工程师、课题负责人;1992年-1996年,任中国驻芝加哥总领事馆科技领事(一秘),高级工程师,从事中美科技、工业行业等双边交流与合作及培训方面工作;1997年-2001年,先后任机械工业部国际合作司正处调研员、国家机械工业局外事司外办主任、副司长,高级工程师,从事机械工业对外技术、经济、贸易等方面的交流、合作、培训和外事管理等方面工作;2001年至今,先后任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副秘书长、执行副会长,教授级高级工程师,从事机械行业经济运行分析研究、发展规划、行业和企业信息化、节能减排、机器人产业推进等方面工作。
-
王海滨
王海滨,西门子集团执行副总裁、数字化工厂集团总经理,2015年12月16日,出席了第二届世界互联网大会开幕式担任嘉宾。
-
余少华
余少华,1962年生于武汉,光纤传输系统与网络技术专家,博士。历任工程师、高级工程师、硕士生导师、研究室副主任、院IP项目负责人、博士生导师、烽火网络公司总经理、烽火通信公司副总裁、院副总工程师。现任武汉邮电科学研究院教授级高工、总工、副院长,中国通信学会常务理事、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光通信委员会主任委员、国家863计划网络与通信主题专家。
-
杨建国
杨建国,1959.11出生,博士研究生导师,武汉理工大学教授。1982年毕业于武汉水运工程学院船舶内燃机专业,获得工学学士学位;1987年研究生毕业,获得工学硕士学位;1999年至2000年受国家公派在英国帝国理工学院机械系做访问学者,进行振动监测技的研究。现任武汉理工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院长。兼任国际轮机工程师学会会员、湖北省声学学会理事、中国振动工程学会故障诊断分会理事、中国内燃机学会大功率柴油机专业委员会委员。杨建国教授长期从事轮机工程的教学、科研工作和管理工作,是武汉理工大学国家级重点学科——轮机工程学科的学术带头人之一和国家“211”建设项目“高性能船舶及其关键技术”的项目负责人。由他组织申报的轮机工程国家级重点学科通过了教育部批准,使该学科成为武汉理工大学3个国家级重点学科之一,他本人因此获得了学校国家级重点学科申报突出贡献奖。
-
钟素娟
钟素娟,1974年11月出生,汉族,籍贯河南驻马店,中共党员,高级工程师,现任郑州机械研究所新型钎焊材料与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郑州机械研究所钎焊材料技术公司副总经理。先后主持、参加40余项国家和地方的重大科技攻关项目,获省、市奖20余项,撰写、发表论文60多篇,申请专利30多项。
-
樊国福
樊国福,就职于贵阳黎阳发动机公司,现任总工艺师一职。樊国福2015年08月15日,樊国福受邀参加了由河南省机械工程学会主办的《2015先进制造工艺与刀具技术研讨会》2015年10月24日,樊国福受邀参加了由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在陕西省西安市咸宁西路28号主办的《2015国际先进制造工艺与刀具技术研讨会》
-
王春明
王春明,男,原华中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系毕业,获工学学士学位,后获博士学位。主要致力于材料激光加工机理、工艺、方法以及过程监测方面的研究。教学本科生课程:C++程序设计基础、材料激光加工、工程测试技术基础、单片微型机原理;研究生课程:材料加工过程监测与质量控制;本科生毕业设计、本科生生产实习、本科生科技创新实践、硕士生论文指导等。曾获2004和2005年度华中科技大学教学质量二等奖等荣誉。
-
杨谊林
杨谊林,瑞庆汽车发动机技术有限公司常务副总经理。瑞庆汽车发动机技术有限公司是奇瑞集团于2012年2月在河南焦作成立的子公司。其经营范围为乘用车、UTV车型等发动机总成及其零部件的研发、生产、销售(包括出口)等相关业务。瑞庆汽车发动机技术有限公司建筑面积8万平方米,包括2个厂房,研发大楼等。具备年产44万台发动机的生产能力。主要生产汽车发动机总成和发动机零部件等产品。发动机总成有SQR272(0.6L汽油)、SQR372(0.8L汽油)、SQR472(1.1L汽油)、SQR472WB(1.2L汽油)、SQR372A(1.0L柴油)等多个系列产品;发动机零部件有机油泵及压铸油底壳等系列产品。产品除满足奇瑞集团整车需求以外,还出口美国、日本的UTV制造商。
-
陈创天
陈创天(1937.2.18-),男,出生于浙江奉化斗门头,材料科学专家。现任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研究员,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中科院院士。1962年毕业于北京大学物理系。1983年9月,陈创天首次向国外同行报告BBO晶体的非线性光学性能,引起国际激光界的关注。曾获第三世界科学院化学奖、国际晶体生长协会最高奖之一——Laudise奖等奖项。陈创天主要从事新型非线性光学晶体的研究和发展。1976年提出了晶体非线性光学效应的阴离子基团理论,解释了各种主要类型非线性光学晶体的结构与性能相互关系,并对探索新型非线性光学晶体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
王又良
先后主持完成了国家七五重点攻关项目"非晶硅太阳电池激光切割技术和设备"项目研制,获1991年中国科学院科技成果二等奖;市重点科技攻关项目"高精度激光游标卡尺精密刻线机",获1993年度上海市科技进步三等奖;上海市科技攻关项目"高性能光学扫描器开发",使我国扫描技术方面有了新的突破,该项目获1996年度上海市科技进步二等奖;上海市科技发展基金项目"高速激光扫描器",填补了国内高速扫描器的空白;上海市科技发展基金项目"CO2激光大面积雕刻系统"项目是在国内激光刻绘系统运用前聚焦方法,省却了扫描物镜,引进动态调焦雕刻的新思想。这些项目成果对国内激光技术的应用有着推动作用。此外,他还密切注意国内外激光技术发展的动态,能把新的科技思想用于自己的工作,工作中敢于开拓,富于创新,成效显著,是一位水平突出的中青年专家。上海市激光束精细加工重点实验室主任,现任上海市人大代表,上海市激光技术研究所党委书记,所长。长期从事激光技术的研究和开发工作,具有较扎实的理论基础和较强的开拓新研究课题的能力,综合国内外的发展动态,先后负责完成了一批科技攻关项目,并多次获中科院和上海市科技成果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