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朱英浩
朱英浩(1929.05.24-)。变压器制造专家。生于上海市,原籍浙江省宁波。1952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现任沈阳工业大学教授。曾任沈阳变压器有限责任公司、沈阳变压器研究所总工程师。长期从事变压器、互感器新技术、新产品的研制与开发。多次主持和组织开发变压器、互感器、调压器和电抗器等新产品;并多次主持起草与修制订多项变压器国家标准工作。作为国家电网公司特邀专家参与了国内首条1000千伏变压器的研制并获得成功。曾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2项,二等奖2项,机械委科技进步奖特等奖1项,省市科技进步奖20余项。1995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
朱英富
朱英富(1941.07.12-)。舰船工程专家。浙江省宁波人。1966年上海交通大学船舶制造系研究生毕业。现任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〇一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国家重大专项工程总设计师。长期从事舰船工程科研工作,在全舰综合集成、隐身性和舰机适配性等领域均有较深的造诣,为我国水面战斗舰艇系列化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作为工程型号总设计师,成功主持研制了出口型导弹护卫舰和第三代驱逐舰,实现了舰船技术跨越发展,在国内外产生了重大影响。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和二等奖各一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特等奖二项、一等奖一项。获“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获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和“船舶设计大师”等荣誉称号。享受国务院政府津贴。2011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
柴天佑
柴天佑,中国工程院院士,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专家,IEEELifeFellow,IFACFellow。曾任国际自动控制联合会(IFAC)技术局成员及IFAC制造与仪表技术协调委员会主席(1996-1999),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信息科学部主任(2010-2018)。现任东北大学学术委员会主任(2011~),《自动化学报》主编,流程工业综合自动化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国家冶金自动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长期从事复杂工业过程控制、优化和综合自动化与智能化的基础研究与工程技术研究。发表IFAC会刊和IEEE汇刊论文共计190余篇,其中1篇论文获国际控制技术顶级期刊IFAC杂志ControlEngineeringPractice2011-2013最佳论文奖。已培养博士百余名,硕士250余名。应邀在美国、英国、加拿大、日本等国举行的IFAC、IEEE国际会议上作大会特邀报告30余次。以第一完成人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共五项,省部级特等奖、一等奖十二项;两次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2002年获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2003年获辽宁省科技功...
-
陈纯
陈纯(1955.12.11),男,计算机应用专家,浙江省象山县人,汉族,中共党员。1982年毕业于厦门大学数学系,1990年获浙江大学计算机应用专业博士学位。曾任浙江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院长、浙江大学软件学院院长,现为浙江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浙江大学信息学部主任,国家数码喷印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首席科学家,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战略咨询委员会委员。长期从事计算机应用领域的前沿研究工作,在著名国际学术期刊和会议发表论文近220篇,出版著作3部,授权发明专利65多项,致力于将高水平的研究与产业应用相结合,主持研制完成“计算机丝绸印染花样设计分色处理及制版自动化系统”、“纺织品数码喷印系统”等多个工程系统,得到了全面推广应用,取得了一系列成果,获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2项,省部级科学技术一等奖6项。近年来,率领科研团队对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区块链等技术和系统进行了重点研发,有关成果在相关应用领域得到了全面推广。201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
陈左宁
陈左宁,1957年10月23日出生,女,计算机工程技术专家,北京人。毕业于浙江大学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工学硕士,高级工程师。国家并行计算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总工程师。第十届全国人大代表,第十七届、十八届中央候补委员。自1979年以来,先后参加或领导多台国产高性能计算机系统研制工作,主持研制了多套国产大型系统软件项目,其中80年代领导研制了我国第一个与UNIX系统完全兼容的并行操作系统,在并行处理技术方面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两次获得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两次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获得中国青年科技奖、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中青年专家、求是奖、中国青年科学家奖等。2001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
戴琼海
戴琼海(1964.12.26-),自动控制学家,上海市人。1996年毕业于东北大学,获自动控制专业博士学位。现任清华大学教授。主要学术方向为立体视觉和计算摄像学。长期致力于该研究领域的理论和关键技术创新,主持承担了国家科技部重大基础研究973项目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重大仪器项目,在立体视觉和计算成像方面做出贡献,分别在2016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012年获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和2008年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2005年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杰出青年基金,2009年受聘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2017全国创新争先奖状获得者。培养研究生及博士后近百名。2017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
戴浩
戴浩,1945年8月3日出生,男,汉族,江苏省阜宁县人,指挥与控制领域专家。中共党员。1968年毕业于清华大学计算数学专业(本科),1982年毕业于清华大学计算机软件专业(研究生),两次在美国密苏里州立大学做访问学者。曾任原总参谋部某研究所副总工程师、总工程师,解放军理工大学博士生导师,中国指挥与控制学会理事长,现任军事科学院系统工程研究院某研究所研究员。长期从事指挥与控制理论研究、指挥信息系统总体设计与工程建设。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主持完成了多项指挥自动化网络和指挥所工程的研制与开发,组织论证了各级各类指挥自动化系统,为我军指挥信息系统建设做出了突出贡献。多次承担了全军指挥自动化系统发展战略研究、军事需求研究与体制总体论证,完成重大研究报告20余份,出版专著、译著5部,发表论文数十篇。2003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2015年获国防科技进步一等奖,2005年被评为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2006年荣立一等功。2005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
邓中翰
邓中翰(1968.09.05-)微电子学、大规模集成电路及系统专家。江苏南京人。1992年毕业于中国科技大学,1997年获美国伯克利加州大学电子工程与计算机科学博士、物理学硕士、经济学硕士学位。我国大规模集成电路及系统技术主要开拓者之一。1999年,受邀回国启动并承担了“星光中国芯工程”,随后组建中星微电子公司负责实施。“星光”系列数字多媒体芯片达到世界领先水平,在国内外实现大规模产业化,应用于计算机、手机及监控等领域,被三星、苹果、索尼、惠普、联想等采用,占全球计算机图像输入芯片市场份额第一,结束了“中国无芯”历史。带领团队先后两次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并当选“全国劳动模范”。兼任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第十三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协副主席,全国青联副主席。2009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
丁文华
丁文华,1956年4月6日出生,广播电视技术专家。北京市人。1982年毕业于中国传媒大学(原北京广播学院)电视工程系。2000年至2016年任中央电视台总工程师,1996年被评聘为教授级高级工程师。1984年,参与建设了中央电视台彩电中心电视技术系统,并担任播出系统的技术负责人。1994年,成功主持完成了我国首套自主研发的彩色电视自动播出控制系统。从1996年开始,负责组织完成了中央电视台对我国重大事件电视转播的技术实现,其中97年香港回归首次实现了72小时全程无间断电视直播,从此开创了我国电视直播重大事件的全新时代。2000年以后,他主持建立了新一代电视台网络化制播系统,使我国电视台节目制播的生产效率大幅提高,部署成本大大降低,彻底改变了我国电视台长期以来依赖进口录像机的局面。2012年,他主持建设的中央电视台新台址工艺系统全面投入使用,由其创建的数字化、网络化、高清化电视台节目制播体系达到国际一流水平,成果在国内多家电视台得到广泛应用,全面推动了我国广播电视行业的科技进步,使我国广播电视的总体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曾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项,2007年成为我国...
-
段宝岩
段宝岩,1955年2月4日出生,男,汉族,河北冀州市人,电子机械工程专家。中共党员。1977年考入西北电讯工程学院(原西军电、现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先后获工学学士、硕士及博士学位。1991-1994年英国利物浦大学博士后,2000年美国康乃尔大学高访。现为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教授,国家973首席科学家,全国天线产业联盟主席,全国电子机械工程分会理事长,国际工程技术学会会士,中国电子学会会士,《电子机械工程》编委会主任、工程院旗舰刊物《Engineering》学科主编、《电子学报》英文版副主编等。长期从事电子机械工程的教学与科研工作,致力于电子装备机电耦合理论与关键技术的研究,开辟了我国电子装备机电耦合研究的新领域。系统地建立了电子装备电磁场、结构位移场、温度场之间的场耦合理论模型,揭示了机械结构因素对电性能的影响机理,提出了基于场耦合理论模型与影响机理的机电耦合设计理论与方法,带领团队研发了我国首个集电磁、结构、热于一体的电子装备综合设计平台。上述成果被成功应用于探月、神舟飞船、主力战舰、中国天眼(FAST)500m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等国家重大工程中。发表主要刊物论文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