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贲德
贲德(1938.4.4-)雷达专家。吉林省九台市人。1962年毕业于哈尔滨工业大学,曾任信息产业部电子14所副所长,现任14所科学技术协会主席,科技委副主任。长期从事雷达系统的研究与设计工作。六十年代中期开始从事相控阵雷达课题研究。七十年代初作为主要技术负责人之一,承担了我国第一部大型相控阵雷达的研制任务,参加了方案论证、工程设计、组织生产、安装调试全过程,出色的完成了任务,为突破相控阵体制,掌握相控阵技术这一尖端项目做出了突出贡献。八十年代初担任研制机载脉冲多普勒(PD)火控雷达的总设计师,这是一项难度极大的任务。在深入研究机载PD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正确的研制途径。在其带领下,经过艰苦的探索,突破了PD关键技术,主持完成了雷达工程设计,解决了雷达在地面试验和飞行试验中出现的各种技术上和工程上的难题,使PD雷达体制得以突破,是雷达领域中的重大成果。先后获得电子部科技成果特等奖两次,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一次,并荣获光华基金特等奖及南京市第二届十大科技之星称号。2001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
蔡鹤皋
蔡鹤皋,1934年6月5日出生于吉林省长春市,祖籍北京。机器人及机电一体化技术专家。1958年毕业于哈尔滨工业大学。1979年-1982年曾在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工学院机械工程系进修。曾任哈尔滨工业大学机电学院教授,哈工大机器人研究所所长,国家863高技术发展计划第一届及第二届智能机器人专家委员会专家,中国振动工程学会动态测试技术专业委员会理事长,全国高校机械工程测试技术研究会理事长,中国宇航学会第3届、第4届理事会理事及机器人专业委员会主任,中国自动化学会第4届制造技术专业委员会主任。长期从事机器人及自动化技术研究设计工作。研制成功我国第一台弧焊机器人和点焊机器人,解决了机器人轨迹控制精度及路径预测控制等关键技术。十多年来共研制成功6种型号17台工业机器人。在智能机器人和空间机器人方面取得了7项研究成果。在精密主轴回转运动精度理论及动态测试技术方面取得两项研究成果。开发出的机器人包装码垛生产线已用于大庆、大港、齐鲁、吉林等地石化工厂,用国产设备替代进口,实现了高技术成果产业化。为发展我国机器人技术作出了重要贡献。获航天工业部科技进步奖一等奖两项,国防工办重大科技成果一...
-
陈俊亮
陈俊亮(1933.10.10-)通信与电子系统专家。浙江宁波人。1955年上海交通大学电讯系毕业。1961年在苏联莫斯科电讯工程学院获副博士学位。北京邮电大学网络与交换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教授。60年代是有线600/1200波特及无线600波特数据传输设备的主要研制者之一。80年代参加“DS-2000程控数字电话交换机”研制,建立了程控交换机诊断的基本理论。承担“DS-30程控数字电话交换机”及“程控交换软件单元测试系统”等数项“七.五”攻关项目,提出了程控软件测试与维护新的方法。90年代率先从事智能网得研究,其成果已形成产业化并在国家电信网中得到广泛应用,在智能网的软件结构、业务生成、过程控制等方面提出了新方法。于1988年2004年及1999年分别获国家科技进步一、二、三等奖各一次。1994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
蔡吉人
蔡吉人,1935年7月15日出生于苏州,男,汉族,江苏省苏州市人,信息处理技术专家。中共党员。1956年毕业于复旦大学。现任北京信息科学技术研究院研究员。长期从事信息安全、信息处理和信息传输研究工作。在信息压缩、转换、传输等方面做出卓著贡献,担任过两届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主持过10多个重大科研项目的研究工作,主持审查过三十多个设计方案。曾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5项,三等奖2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励10余项。1997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
陈鲸
陈鲸(1940.11.17-)通信与信息系统专家、我国空间监视技术领域主要开拓者、中国工程院院士。西南电子电信技术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国防科技大学兼职教授;成都电子科技大学极高频复杂系统国防重点学科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飞行器测控学报,电子与信息学报、电子科学学刊(英文版)编委会顾问;军事科学技术奖励评审委员会委员,国家成果奖励评审委员会委员。他主持研制完成的我国首套卫星频谱监测管理成套设备,解决了对监测管理的卫星发现、跟踪、定轨和连续监测管理难题;主持研制完成的我国首套空间监视系统,提出了多站多传感器混合组网的系统体系结构,综合运用无源探测、光电监测、信号检测、参数估计、轨道自动处理和目标综合识别等技术,解决了对空间目标现象及特征信息获取与处理和目标态势感知与编目管理的难题;联合主持设计研制完成的我国首套卫星遥感数据信号接收处理系统,为我国卫星遥感技术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其研发的相关技术在我国资源、海洋、气象、对地观测等卫星地面应用系统中得到广泛推广应用,取得了显著的技术与经济效益。另外,在我国科学实验卫星系统试验验证与开发应用和新型全数字...
-
陈良惠
陈良惠(1939.10.28)半导体光电子学家。1939年生,福建省福州人。1963年毕业于复旦大学物理系,同年到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工作至今。曾任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副所长,863计划光电子主题专家组副组长。现任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纳米光电子实验室主任,光电子器件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名誉主任、首席科学家,中国工程院信息电子学部副主任,中国电子学会光电子专业委员会主任,中国通信学会光通信专业委员会副主任。是我国光电子领域的开拓者之一,在国内率先实现量子阱激光器的突破,并开拓不同波长,不同功率,不同应用目标的量子阱激光器和其他光电子器件的研制、开发与工程化。他主持并出色完成中科院重大项目,国家攻关、863、自然科学基金等多项国家任务,在980nm应变量子阱大功率激光器,高亮度AlGaInPLED、高功率量子线激光器、垂直腔面发射激光器和GaN基蓝光激光器等项目都取得出色成果。由于高速硅雪崩光电二极管、极低阈值和高速超短脉冲量子阱激光器、大功率量子阱激光器和红光量子阱激光器等成果,获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奖一等奖三项,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两项,国家科技进...
-
范滇元
范滇元,1939年2月18日出生于云南昆明,男,汉族,江苏常熟人,激光与光电子学专家。九三学社社员。1962年本科毕业于北京大学无线电电子学系,1966年研究生毕业于中国科学院上海光机所。现任上海光机所科学技术委员会主任,深圳大学二维材料光电科技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主任,上海交通大学讲席教授,兼任某重大专项专家委员会委员,中科院国防科技委员会委员,中国光学工程学会常务理事,光学学会激光专业委员会顾问等。从事“神光”系列高功率激光系统的研制及应用四十多年,在高能激光和超短超强激光系统的总体设计与工程研制、光场调控和光束传输基础研究、强光与物质相互作用等方面取得一系列国际先进水平成果,为我国高功率激光工程技术的开拓和发展做出重要贡献。先后获得陈嘉庚奖、光华工程科技奖、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二等奖等科技奖励,以及国家有突出贡献专家、全国先进科技工作者等荣誉称号。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
封锡盛
封锡盛(1941.12.17-)水下机器人专家。出生于辽宁省海城市。1965年毕业于哈尔滨工业大学。现任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研究员。是我国最早从事水下机器人研究的专家之一,曾经担任我国第一台有缆遥控水下机器人“海人一号”电控系统负责人、我国第一台无缆自治水下机器人“探索者号”的总设计师、“CR-01”6000米自治水下机器人项目副总设计师、“CR-01”自治水下机器人工程化项目的总设计师和“CR-02”6000米自治水下机器人总设计师。主要负责总体设计、自主控制系统和信息处理系统等方面的工作。这些项目的成功,使我国成为世界上少数几个拥有此项技术和设备的国家之一。“CR-01”6000米自治水下机器人于1995年及1997年两次为中国大洋协会在太平洋进行了深海探测试验,并对洋底多金属结核进行了调查,取得了大量的实验数据。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二等奖以上奖励10项,在国际会议上发表论文4篇,国内学术刊物论文14篇,与他人合作编著《机器人学导论》和《水下机器人》。1999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
方家熊
方家熊(1939.10.22-)光传感技术专家。安徽黄山市人。1962年毕业于南京大学物理系,1966年中国科学院研究生毕业。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研究员。从事光传感器研究,为我国空间遥感系统提供了多种红外传感器。他提出了变能隙半导体红外传感器的工程优值参数概念和测试方法;解决了空间用红外传感器的技术基础及工程问题,满足了我国首次从卫星对地球的长波红外遥感的要求;为新型空间遥感系统的需要实现了碲镉汞红外器件对1~15微米探测的全波段覆盖;提出了我国第一个多光谱红外焦平面组件方案并研制成功;为风云一号卫星、风云二号卫星以及神舟3号飞船提供了各种多波段红外传感器组件,并推广应用于航空遥感系统和工业、交通、环境和医学等领域。著有卫星用长波HgCdTe探测器的研究等论文报告100多篇,参加撰写专著2部,获得六个国家科技奖。2001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
龚惠兴
龚惠兴(1940.7.19-)航天遥感、光电技术专家。上海市人。1963年中国科技大学毕业,1967年中国科学院自动化所研究生毕业,现任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所研究员,国家863计划航天航空领域专家委员会主任。早期从事红外地平仪研制,用于我国通讯卫星飞行姿态测量。70年代中期起,在国内首先进行航天红外遥感仪器--可见红外扫描辐射计的研制,解决了系统设计、性能检验和辐射定标方法,提出增加海洋观测通道,为风云一号气象卫星的成功、卫星海洋遥感提前起步和使我国航天遥感从胶片摄影发展到光电传输探测作出了贡献。提出并完成了风云一号-03、-04星的十通道扫描辐射计的研制,该卫星2000年起被联合国世界气象组织列为国际业务卫星。1992年~1994年初任国家载人飞船工程应用系统总设计师,推进了我国航天遥感和空间科学实验技术的发展。提出并研制了“中分辨率成像光谱仪”,在神舟三号飞船上运行试验成功。成功地进行了多次生物材料的空间微重力长晶试验。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