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汤中立
汤中立(1934.10.30-)地质矿产勘查专家、矿床学家。安徽省安庆市人。1956年毕业于北京地质学院。甘肃省地质矿产局高级工程师,并任长安大学教授。长期从事矿产勘查和地质矿产研究工作,是中国镍矿工业和甘肃省金矿工业的开拓者之一,其中对金川镍矿二矿区深部隐伏矿体的勘探和突破,使其跃升为世界第三大镍矿。研究总结了金川矿床模式和中国镍矿成矿规律,提出了“小岩体成大矿”理论。以上工作结束了我国缺镍少铂的局面,步入了世界镍资源大国行列,并对矿产勘查和地质矿产研究工作起到了重要作用。数十年来,学术专著7部,译著2部,撰写和发表学术论文80余篇。先后获甘肃省政府、地矿部联合授予“祖国镍都开拓者”荣誉称号;获政府特殊津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2项);李四光地质科学家荣誉奖;甘肃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国土资源科技进步一等奖;陕西省科技进步一等奖等。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
唐西生
唐西生(1938.1.20-)核技术应用专家。江苏省宜兴市和桥镇人。1961年毕业于北京航空学院。中国人民解放军火箭军研究院研究员。在多年科研工作中,作为负责人或负责人之一,完成了国家和军队多项重要科研项目;创建和发展了火箭军有关新的学科领域;培养了一批国防科研人才;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部委和军队科技进步一、二等奖10余项。1997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
万元熙
万元熙,1939年12月9日生,磁约束核聚变专家。生于四川棉竹,原籍江苏南京,1968年毕业于北京大学物理系研究生班。现任中国工程院院士,中科院等离子体所研究员,中国科技大学核学院院长,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ITER科技顾问委员会主席和总体协调中国代表。曾任等离子体所所长。长期从事磁约束核聚变研究,作为国家重大科学工程全超导托卡马克EAST项目负责人,自主设计、研发、加工制造和完成总装,在国际上率先建成并运行全超导托卡马克,为磁约束聚变研究做出重要贡献。EAST入选2006年“十大科技进展”、“十大重大技术与工程进展”,获2008年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2009年获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进步奖”。2009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
童晓光
童晓光(1935.4.8-)石油地质和勘探专家。1964年南京大学研究生毕业。曾任中国石油天然气勘探开发公司副总经理兼总地质师,现为高级顾问,教授级高工。参加过大庆、辽河、塔里木等盆地的石油勘探,渤海湾盆地、中国东部和其它地区的石油地质研究。1978年辽河断陷石油地质特征及油气分布规律研究获全国科学大会奖,为第一完成人;1980年获石油部辽河曙光古潜山油田发现奖,为第一完成人;1983年中国东部陆相盆地地层岩性油藏分布规律及远景预测研究,获石油部科技进步一等奖,为第三完成人;1985年渤海湾盆地复式油气聚集区(带)勘探理论与实践研究,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为主要参加者;1991年塔里木盆地油气分布规律与勘探方向研究,获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科技进步一等奖(部级),为第一完成人。1993年开始从事海外油气勘探开发,是中国跨国油气勘探的开拓者之一,对世界各地数百个项目进行研究和评价,指导国外二十多个项目的勘探,取得了重大成果。2003年在他领导下完成的苏丹Muglad盆地1/2/4区高效勘探的技术和实践,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为第一完成人;2005年苏丹迈卢特盆地快速发现大...
-
王德民
王德民,1937年2月9日出生,男,汉族,河北省唐山市人,油气田开发工程专家。中共党员。1960年毕业于北京石油学院。曾任大庆石油管理局总工程师、副局长。现任大庆油田有限责任公司科学技术委员会副主任。50多年来一直在大庆油田从事油气田开发工程研究工作。发明了一整套以“松辽法”、“偏心配水、配产工艺”和“限流法压裂工艺”为代表的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的分层开采和测试技术,1965年至今仍在推广应用,对大庆油田长期高产稳产起到了重要作用,并在全国其它油田也进行了广泛应用;提出并组织完成了达到世界先进水平的“大庆油田长期高产稳产注水开发技术”系统工程,是支撑大庆油田1981年至1995年期间高产稳产5000万吨以上的主要技术手段;首次提出了聚合物粘弹性可以提高驱油效率的理论,组织并作为主要研究者发展了居世界领先水平的化学驱提高采收率技术,支撑了大庆油田5000万吨年产量连续稳产了27年,创出了世界同类型油田长期高产稳产效果最好的佳绩;近年来,致力于研究的泡沫复合驱、二元复合驱、同井注采等四次采油新工艺,目前已投入应用性试验。获得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一项、一等奖两项、二等奖三项,国家...
-
王仲奇
王仲奇(1932.6.29-)热力叶轮机械专家。河北省唐县人。1956年毕业于哈尔滨工业大学。1962年毕业于原苏联莫斯科动力学院,获技术科学副博士学位。哈尔滨工业大学教授。1960年至1962年在莫斯科动力学院进修时,提出了一种新型叶片-弯扭叶片,使叶栅中的能量损失下降了30~50%。该项科研成果在原苏联发明与发现委员会进行了登记,并获该委员会颁发的“发明优先权证书”。弯扭叶片已成功地应用于蒸汽轮机,航空发动机和弹用涡喷发动机上。出版《透平机械原理》、《透平机械三元流动计算及其数学和气动学基础》等三部著作。1993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1997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
王思敬
王思敬(1934.12.27-)工程地质、环境地质和岩体力学专家。原籍安徽巢湖市人,出生于上海市。1963年毕业于前苏联莫斯科地质学院,获副博士学位。历任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所长、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工程地质力学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长期致力于地质与工程、地质与力学相结合的研究,为开拓工程地质力学和环境工程地质新领域,发展工程地质学理论做出了贡献。他长期从事水电、矿山、国防和环境工程等方面的科研生产工作,为若干国家重大工程的建设解决关键的地质问题提供了科学依据。对三峡建设及黄河、金沙江、澜沧江若干水利水电工程及若干大型国防地下工程稳定性做了研究和咨询。在地下核爆炸及工程防护的地质论证方面取得成就。他曾出任中国工程院能源与矿业工程学部主任、主席团成员,担任过国际工程地质学会理事长、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理事长,曾任《工程地质学报》、《岩土工程界》、ScientiaGeologicaSinica等学术刊物主编。获得中国科学院科技成果一等奖、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等多项奖励,获得国际工程地质学会最高学术奖HansCloosMedal,在国内外工程地质学术界有重要影响。撰有“坝...
-
闻雪友
闻雪友(1940.9.14-)生于上海市,原藉浙江慈溪。1962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曾任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〇三研究所总工程师、所长、科技委主任,研究员,博士生导师。长期从事舰船及工业燃气轮机装置的研究、设计工作。在舰船主动力领域,曾任我国首台航机舰改大功率燃气轮机的技术负责人,后又负责我国首台第二代舰船燃气轮机的研制工作。现任新的国产化舰用燃气轮机的总设计师,己批量装舰,打破了我国大中型水面舰艇燃气轮机主动力受制于人的局面。在热能动力工程领域,曾在国内首先研究建成双工质平行复合循环电站,並获国家科委推广应用。曾在863项目《10MW高温气冷反应实验堆》二期工程中任我国首次研制的氦气透平压气机组子项的总设计师。闻雪友是中国舰船燃气轮机学科带头人,见证、经历了中国舰船燃气轮机发展的主要过程,为我国海军动力现代化作出贡献。获全国科学大会奬、国家科技进步奖、国防科学技术奖、军队科技进步奖、中船总公司科技进步奖等多项。200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
翁史烈
翁史烈(1932.5.21-)热力涡轮机专家。浙江省宁波市人。1952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1962年原苏联列宁格勒造船学院研究生毕业获科学技术副博士学位。上海交通大学教授。主持承担了我国航空涡轮风扇发动机的多用途改型研制。开拓我国新一代热力发动机,提高现代化水平。研制成我国第一台陶瓷绝热涡轮复合柴油机原理样机,完成了我国第一批增压器陶瓷涡轮转子的设计和试验台建设。在他的主持和组织下,从80年代初起,先后在上海交通大学创建了振动、冲击、噪声国家重点实验室、教育部动力机械重点实验室。他组织、主持的项目获国家科技进步奖和省部级奖多次。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
鲜学福
鲜学福(1929.1.21-)我国著名矿山安全技术专家,煤层瓦斯(煤层气)基础研究的开拓者。四川省阆中市人,1964年毕业于莫斯科矿业学院,获副博士学位。现任重庆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重庆市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煤炭学会名誉理事长。曾任全国自然科学煤炭科学技术术语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地质勘探、矿业、石油学科组成员,国家教委科技委地学部委员,重庆市科协副主席,重庆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煤炭学会副理事长。长期致力于矿井煤层气理论及其工程应用的研究。从理论和实验验证解决了国际上有争议的瓦斯吸附键问题;从分子水平上揭示了突出区煤的结构,并在国际上首先完整地建立了包含地电场、地应力场、地温场的煤层瓦斯渗流理论;建立的衡量煤层气特性的指标和改进的煤层气初始压力、含量及采区涌出量的计算方法;系统地建立了煤与瓦斯突出潜在危险区预测的力学方法;最早领导实践了近距离煤层保护层开采及瓦斯抽放技术;用功能转换原理,提出了预测瓦斯突出临界压力的计算式;合作建立了开采保护层时单层和多层系统煤层气越流的固气耦合渗流计算方法;进行的岩盐开采理论及工艺技术的研究,实现了盐矿水溶开采工艺与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