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戴尅戎
戴尅戎(1934.06.13-)骨科学和骨科生物力学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法国国家医学科学院外籍通信院士。1955年毕业于上海第一医学院,1983-84年于美国MayoClinic任客座研究员。曾任上海第二医科大学附属第九人民医院院长及骨科主任,现任上海市创伤骨科与骨关节疾病临床医学中心首席科学家、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骨与关节研究所主任、上海交大医学3D打印创新研究中心主任、数字医学临床转化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主任、上海交通大学转化医学研究院干细胞与再生医学转化基地主任。在国际上首先将形状记忆合金制品用于人体内部。在步态和人体平衡功能定量评定、内固定的应力遮挡效应、骨质疏松性骨折、人工关节的基础研究与定制型人工关节、干细胞移植与基因治疗促进骨再生、3D打印技术的医学应用等方面获创新性成果,因而获国家发明二等奖、国家科技进步奖二、三等奖和部、市级一、二、三等奖45项,获得授权专利40余项。发表论文500余篇,主编、参编专著59本。2003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
顾健人
顾健人(1932.01.13-)肿瘤分子生物学家。江苏省苏州市人。1954年毕业于上海第一医学院,获学士学位。现任上海市肿瘤研究所名誉所长,教授、研究员、博士生导师。1987年-2000年曾任国家“863”生物技术医药卫生专题专家组组长、专家委员会委员,主持了全国医药生物技术计划的执行。2001年-2004年任国家“973”专家顾问组成员。1985年创建“癌基因及相关基因国家重点实验室”。长期以来,从事肝癌发生的分子机理研究,在国际上首次发现了肝癌的活化癌基因谱,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卫生部科技进步一等奖。创建了以细胞生长为基础的高通量功能基因筛选系统,发现了372个具有抑制或促进细胞生长的新基因全长cDNA,获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发表学术论文530余篇。如:TheLancetOncology,Naturecellbiology,PNAS,Hepatology,JHepatology,CancerRes,Oncogene等。获中国发明专利74个和美国专利8个。1994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
郭应禄
郭应禄(1930.05.04-)泌尿外科和男科学专家。山西定襄人。1956年北京医学院医学系毕业,1963年北京北京医学院医学系(泌尿外科专业研究生)毕业。郭应禄院士是我国泌尿外科和男科学学科带头人。1982年主持研制国内体外冲击波碎石(ESWL)样机,1984年用于临床治疗肾结石,1987年首创俯卧位治疗输尿管结石,是国内ESWL领域的开拓者。80年代率先开展经尿道手术、输尿管镜、经皮肾镜和腹腔镜的微创手术。1991年主编第一部《腔内泌尿外科学》,为我国这一领域的奠基人。80年代主编第一部肾移植专著《肾移植》,1995年提出腔内热疗3个温度段的观点,澄清了国际上模糊概念。1991年创建腔内泌尿外科和ESWL学组,1995年创建中华医学会男科学会,同年组建北京大学泌尿外科医师培训学院,1997年和2002年相继启动“人才工程”和“将才工程”。2005年创建中国医师协会泌尿外科分会,2009年组建了国家泌尿男生殖系肿瘤研究中心和卫生部泌尿男生殖系肿瘤医疗中心。为我国泌尿外科事业的快速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主编著作32部,论文500余篇,成果20余项。1999年当选中国工...
-
顾玉东
顾玉东(1937.10.19-)满族,山东章邱人。1961年毕业于上海第一医学院医疗系,获学士学位。现任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华山医院外科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卫生部手功能重点实验室主任,上海市手外科研究所所长,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手外科主任,中华医学会副会长,《中华手外科杂志》总编辑。1985年,“静脉蒂动脉化腓肠神经移植”获国家发明三等奖;1987年,“足趾移植术中血管变异及处理”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990年,“臂丛神经损伤诊治”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993年,“健侧颈7神经移位治疗臂丛根性撕脱”获国家发明二等奖;1996年,“肢体创面的皮瓣修复”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998年,“组织移植的基础研究”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005年,“长段膈神经及颈7神经移位治疗臂丛根性撕脱伤”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在国内外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250余篇,出版《臂从神经损伤与疾病的诊治》、《手的修复与再造》、《四肢创伤显微外科修复》等专著。1994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
洪涛
洪涛(1931.12.26-)医学超微结构及病毒学专家。山东省荣成市人。1960年毕业于罗马尼亚科学院病毒学研究所,获博士学位。现任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首席专家,病毒病预防控制所研究员,院士实验室主任,曾兼任《中华实验和临床病毒学杂志》主编,太平洋科协公共卫生和医学委员会主席。我国医学电镜技术领域的主要开创者之一和病毒形态学主要奠基人,中华医学会病毒学会会刊《中华实验和临床病毒学杂志》主要创建人和总编辑。首次发现了人类B组轮状病毒,查明了水源爆发流规律,提出有效控制措施,集中研究该病毒的分子生物学,建立了全基因文库。首次发现了肾病综合征出血热病毒的形态,认定该病原为新的布尼亚病毒,获得了世界学术界的验证和公认,其研究成果被世界卫生组织作为鉴定汉坦病毒形态的标准。获WHO、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等18项。发表论文200多篇,论著10本。1996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2001年当选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
-
侯惠民
侯惠民(1940.10.13-)药物制剂专家。上海市人。1963年毕业于原上海第一医学院药学系,同年进入上海医药工业研究院工作至今;1991年获日本北海道医疗大学博士学位;1985年筹建国家食品药品监督局包装材料科研检测中心,并任主任至今;1995年筹建药物制剂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并任主任至2012年,任董事长至今。第九、十、十一届全国政协委员;2001-2008年任上海市人民政府参事;第七、八、九届国家药典会委员;第十届药典执行委员;现任中国药学会常务理事,上海药学会名誉理事长,中国医药包装协会副理事长,中国药品监督管理研究会副会长。1991年获全国医药系统先进个人;1992年获上海市第二届科技精英;1992年享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997年获上海市先进科技工作者;2001年获上海市统一战线先进个人;多年来获国家、省部、市级科技进步奖15项。申请专利100余项,获得授权专利近80项。主编学术著作1部,参编2部,著作(科普)1部,主译学术著作2部,国内外发表论文约140篇,制作科教片2部,培养博士研究生近20名。1996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
侯云德
侯云德(1929.07.13-)医学病毒学专家。江苏省常州市人。1955年3月同济医学院医本科毕业。1962年就读于原苏联莫斯科苏联医学科学院病毒学研究所,同时获得副博士和医学博士学位。现任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病毒病预防控制所院士实验室主任,传染病国家重大专项技术总师,曾任中国工程院副院长。侯云德同志从事医学病毒学研究已有半个多世纪,在分子病毒学、基因工程干扰素等基因药物的研究和开发以及新发传染病控制等方面具有突出建树,为我国医学分子病毒学、基因工程学科和生物技术的产业化,以及传染病控制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2009年新型H1N1流感大流行期间,作为联防联控机制专家委员会主任,与全国著名科学家一起,举国体制,协同创新,在人类历史上首次对流感大流行的人为干预获得成功,并获得国际公认。在国内外共发表论文400余篇,主要著作9部。曾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二等奖7项,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2项,国家发明三等奖1项,卫生部科技成果一等奖10项。获国家新药证书7个。曾获何梁何利奖,中国医学科学奖。1994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
胡之璧
胡之璧(女)(1934.11.03-)中药学、中药生物工程学家。安徽潜山人。1984年毕业于德国图平根大学获理学博士学位,现任上海中医药大学中药研究所名誉所长。曾任上海中医药大学中药研究所所长。主要从事中药生物技术研究。将近代分子生物学,植物基因工程与细胞工程等高新技术应用于中药研究。在国际上首先培育出转化率最高的洋地黄细胞株,即胡氏细胞株,首先将农杆菌Ri质粒成功地引入几十种中草药基因组中,培育出多种转化器官培养系,有些品种有效成分含量达到了天然中药的几十倍,处于国际领先水平,为克服中药资源紧缺,开创中药生产与研究的新局面,做出了重要贡献。先后承担国家级和上海市级重大研究课题,获得国家、省部级科技奖励多项。1994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
李春岩
李春岩(1938.09.15-)神经病学学家。河北廊坊大城人。1962年毕业于河北医学院,获学士学位。现任河北省神经病学重点实验室,临床神经病学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通过对300余例格林-巴利综合征(GBS)患者神经电生理学及25例尸体解剖资料进行研究,发现GBS不仅存在着急性炎症性脱髓鞘性病变,尚有以急性原发性运动神经轴索变性为特征的病理改变,命名为急性运动性轴索型神经病(AMAN),是GBS的一种新的亚型。采取700余份标本,经过千余次的培养,从病人粪便中培养出空肠弯曲菌,并利用该菌及菌体成份脂多糖诱发出AMAN的动物模型。上述研究于1994和2004年获河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996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近十年来,带领课题组致力于肌萎缩侧索硬化(ALS)的发病机理及治疗对策的研究。在国内、外专业期刊发表有关论文130余篇。2001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
郎景和
郎景和(1940.4.18-)吉林人,1964年毕业于白求恩医科大学。后在中国医学科学院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北京协和医院工作至今。现为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协和医院妇产科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1984、1985年赴挪威、加拿大研修妇科肿瘤及妇科显微外科。1986~1993年任北京协和医院副院长。1993年至今任妇产科系主任。中华医学会妇产科分会主任委员,《中华妇产科杂志》总编辑,中国医师协会妇产科分会会长,并受聘多所大学的名誉教授和客座教授。从事妇产科医疗、教学、科研近五十年,临床经验丰富,技术全面。对子宫内膜异位症发病机制进行研究,提出“在位内膜决定论”和“源头治疗说”;对于卵巢癌淋巴转移的研究及对妇科内镜手术、子宫颈癌防治、女性盆底障碍性疾病的诊治及基础研究均有突出贡献。获国家科技进步奖、卫生部、教育部、中华科技进步奖及北京科技奖等8项,并荣获2004年度何梁何利科技进步奖、2005年北京市劳动模范、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及全国高校教学名师称号等。发表学术论文600余篇,主编(译)著作30部,个人专著10部。2011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