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蒋士成
蒋士成(1934.9.23-)化纤工程设计与技术管理专家。出生于江苏省常州市。1957年毕业于华东化工学院。现任仪征化纤股份有限公司教授级高级工程师、顾问。兼任中国化纤协会副理事长。长期从事化工、化纤工程设计及技术开发、技术管理工作。作为主要设计总负责人,规划了我国最大的化纤基地-仪征化纤工程,全面负责设计、施工、安装、生产等方面的技术管理工作,为仪化一、二、三、四期工程的建成投产和生产、技术管理、消化吸收引进技术和国产化工作,作出了突出贡献。主持聚酯八单元30%增容技术改造,开发出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国产化大容量聚酯技术,打破国外技术垄断,开创了聚酯装置建设国产化的道路。主持仪化公司贯标工作,推动仪化公司质量及技术管理水平不断提高。曾获建设部设计金奖和特奖各1项,中国纺织总会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中国石化集团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1999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
罗绍基
罗绍基(1933.12.1-)发电工程专家。出生于广东省广州市(广东省南海市人),1955年8月毕业于清华大学。现任广东抽水蓄能发电有限公司顾问、教授级高工,广东省科学技术协会委员,中国水力发电工程工程学会名誉理事,广东省水力发电工程学会名誉理事长,三峡工程质量检查专家组副组长,国内多个抽水蓄能电站工程咨询专家。70年代,罗绍基教授任湖南凤滩水电站设计总工程师,建成了我国第一座高112.5米空腹重力拱坝坝内厂房,解决了狭窄河谷厂房布置与大泄洪量的矛盾,节省了投资。该新坝型科研成果“混凝土腹拱坝”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988年起,任广东抽水蓄能电站联营公司总经理,主持建设、运行、经营我国首例、世界最大的广州抽水蓄能电站。他推行的建设管理改革,电力部领导称为水电建设体制改革的典范,实施的运行管理改革,使电厂获全国第一个“一流水电厂”称号。一期工程工期提前一年,每千瓦投资2236元,为国内同期建设大型水电价格最低。其科技成果“广州抽水蓄能电站关键技术的研究与实践”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995年获评全国劳动模范。1999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
栾恩杰
栾恩杰(1940.10.25-)导弹控制技术和航天工程管理专家。生于吉林省白城地区,原籍辽宁省沈阳市。1965年毕业于哈尔滨工业大学自动控制系,1968年清华大学精密仪器系研究生毕业。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现任国家国防科工局科技委主任,中国科协荣誉委员。曾任国防科工委副主任兼国家航天局局长。参与组织、主持首型潜地战略导弹和首型陆基机动中程战略导弹研制,提出陆基机动中程战略导弹型谱化、系列化发展思路,适应了发展需求。参与组织、主持首次月球探测工程,提出深空探测“探、登、驻(住)”和“绕、落、回”的技术发展路线,开辟了深空探测新领域。在航天型号和工程研制工作中取得了一系列开拓性和创新性成果,为我国武器装备和航天事业发展做出重大贡献。长期工程实践中,提出了适合国情的系统工程管理理论与方法,已广泛应用于国防科技工业系统并取得显著效果。主编出版了《国防科技名词大典》,撰写出版学术专著《航天系统工程运行》,发表了多篇学术论文与科学报告。获2003年、2004年、2009年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获1999年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获1979年国家国防科技重大成果二等奖。2009年当选为中国...
-
饶芳权
饶芳权(1934.09.27-)。电机专家。广东省大埔县人。1958年毕业于哈尔滨工业大学。长期在企业从事技术工作和技术管理工作,曾任东方电机股份有限公司总工程师、副总经理、总经理顾问。先后参加或主持设计过我国云峰、刘家峡、龚咀、龙羊峡等重大电站的水轮发电机,并获多项奖励。在设计、制造和调试我国当时单机容量最大、海拔高、水头高、水头变幅大、设计参数要求高的混流式水轮发电机组工作中解决不少技术关键。组织研制处于国际领先水平的采用氟里昂蒸发冷却的10MW及50MW水电机组。曾积极参与三峡巨型发电机的论证工作。1999年起在上海交通大学电器工程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
孙永福
孙永福(1941.2.26-)铁路工程专家。出生于陕西省长安县。1962年毕业于长沙铁道学院。教授级高级工程师。现任青藏铁路建设领导小组副组长,铁道部副部长,中国铁道学会理事长。长期从事铁路建设技术和管理工作。1984年担任铁道部副部长后,主持研究铁路建设管理体制改革,建立适应市场经济的新体制。研究铁路建设项目决策体系,提出按系统工程建设铁路大通道的规划设计新理念。主持建成大秦、京九、南昆、宝中铁路以及衡广、兰新复线等重点工程项目。主持重大科技攻关,总结出我国山区铁路建设成套新技术,研制成功大秦铁路重载运输成套设备。组织高速铁路技术研究,制定了有关标准规范。2001年后,主持青藏铁路建设,提出了建设方针,首次建立质量、环保、健康安全、工期、投资五大目标控制体系,确定了“冷却地基、保护冻土”的设计思想,攻克了多年冻土、生态脆弱、高寒缺氧“三大难题”,实现了管理创新、技术创新。为把青藏铁路建成世界一流高原铁路作出了重大贡献。200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
王礼恒
王礼恒(1938.12.26-)导弹动力技术和航天工程管理专家。江苏省镇江市人。1962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曾任航空航天部总工程师、副部长,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总经理。现任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科技委主任、研究员,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工程管理学部副主任。他长期从事导弹动力研究和航天工程管理。主持我国第一个海防导弹固体发动机的研制,成功用于反舰导弹,取得重大技术跨越。任航空航天部“五星工作组”组长(1990),实现了首次一年发射5颗卫星全部成功。任我国载人航天工程副总指挥(1999-2002),领导和组织试验飞船、运载火箭的研制与试验,完成了神舟一号、二号的发射和回收。同时任集团公司武器装备研制第一责任人,实现了国防重点武器装备首飞及试验连续成功,完成了新型号立项及重要阶段研制任务,实现了五种新型卫星首次发射均获成功。领导和组织完成了多项重大航天工程的立项与实施,积极推进航天工程管理创新,为我国航天事业的持续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2项。2003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
王基铭
王基铭(1942.6.10-),炼油、石油化工及工程管理专家。出生于上海市,原籍浙江上虞市。1964年9月毕业于华东化工学院石油炼制专业。曾任原中国石油化工总公司上海石油化工总厂副厂长、厂长,上海石化股份公司董事长、总经理,中国石化总公司副总经理,中国石化集团公司副总经理,兼上海赛科石化有限公司董事长,中国石化股份公司副董事长、总裁、科技委主任和资深委员等职。现任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科技委资深委员、中国企业联合会特邀副会长、中国可持续发展工商理事会会长、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名誉会长。在中国石油石化行业拥有四十多年管理工作的丰富经验。在长期的石化工程建设实践中,王基铭院士提出了适合我国炼油化工工程建设的管理理念和方法,以及管理摸式。不断推进工艺技术和设备的国产化,率先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成套技术应用到世界级石油化工工程。王基铭院士还推进了中外合作开发和推广应用大型裂解炉和分离技术,组织了大型关键设备国产化攻关,实现了国产裂解气压缩机、丙烯和乙烯压缩机、加氢反应器等重大石化装备的首次工业应用,开创了国内成套术进入当代世界级大型石化工程的先河。200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
-
汪应洛
汪应洛(1930.5.21-)管理科学与管理工程专家。曾任西安交通大学副校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管理工程学科评审组召集人,中国系统工程学会副理事长。现任西安交通大学管理学院名誉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他是我国管理工程、系统工程和工业工程的学科带头人。出版《系统工程》成为高校广泛采用教材。在国内率先运用系统工程的理论和方法参与完成“山西省能源重化工基地发展战略”的研究,《2000年的中国》和三峡工程综合经济评价及决策支持系统研究等,被认为是80年代我国系统工程应用的重大成果。近年来提出企业柔性战略概念和实现战略一体化管理观点,以及“精简、灵捷、柔性”生产系统概念、“灵捷网络化制造模式”理论和方法并加以实施。他长期致力于我国管理工程、系统工程和工业工程学科的发展及融会贯通。提出我国跨世纪管理学科发展战略目标、优先研究领域等。是我国第一位管理工程学科的博士生导师和博士后流动站导师,已培养硕士、博士120余名及一批优秀的博士后。出版著作23篇、教材21部、发表论文300余篇。获国家省部级科技进步奖11项。2003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以后,继续取得了若干重要研究成果。先后参加十...
-
王众托
王众托(1928.8.20-)系统工程与管理工程专家。出生于北京市,原籍湖南省平江县。1951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电机系。曾任大连理工大学管理学院院长、中国系统工程学会副理事长。现任大连理工大学教授、知识科学与技术研究中心主任。50至60年代从事自动化专业建设与自动控制理论计算机应用方面的引进及与研究,做过许多艰苦的开拓工作,70年代后期从事系统工程专业与学位建设,是我国系统工程研究生教育与学科创建人之一。在学科创建初期就开展网络计划技术的新方法(决策关键路线法)与应用、基于虚拟装置的炼油企业生产计划与调度系统分析、元决策理论与应用、智能型交互式集成化决策支持系统等研究,取得显著效益。曾在维也纳国际应用系统分析研究所(IIASA)任研究员,主持国际合作项目。撰写出版过10种教材与专著,在国内外发表过140多篇学术论文与科学报告。现从事所倡导的知识系统工程研究与应用。2001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
徐匡迪
徐匡迪(1937.12.11-)钢铁冶金专家。浙江省崇德县人。1959年毕业于北京科技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长期从事电炉炼钢、喷射冶金、钢液二次精炼及熔融还原的研究。研制成SGDF型喷粉罐获广泛应用;研究成功高纯度油、气管线钢的真空循环脱气、喷粉(RH-IJ)技术,被英钢联及新日铁公司采用;提出了铁液脱硫的“拟一级不可逆反应处理法”及锰熔融还原三步反应模式;主持制订上海钢铁工业“三优”规划。多次获得国家及省部级奖励,是国务院第一批享受国家津贴的有突出贡献科技工作者。发表学术论文120余篇,专著7本。2002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长。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先后被选为英国皇家工程院外籍院士、瑞典工程院、美国工程院、澳大利亚工程院等国的院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