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atoshi IIDA久保田
SatoshiIIDA久保田,就职于株式会社久保田董事专务执行役员,现任研究本部长一职。SatoshiIIDA久保田2016年09月22日,SatoshiIIDA久保田受邀参加了由勤哲传媒主办的《2016第三届高端农业装备创新高峰论坛(AMS2016)》
-
陈锦
近十年来专注动物健康营养素的研究培训和养殖生产实践。倡导并践行绿色健康养殖的技术路线,激发畜禽免疫潜能,提高养殖生产力
-
杜慧中
杜慧中,互联网品牌营销专家,曾先后供职于海信计算机公司、中国航空网、活跃传媒等IT及互联网公司,为包括摩托罗拉、中国移动、三星电子、DELL等客户提供品牌营销和推广服务。创建豆粒之前,曾担任谷歌音乐频道市场总监。2013年,预判到移动互联网在畜牧行业的前景,创建豆粒手机app,使养猪这个传统行业与新技术紧密结合,满足移动互联网时代养猪人的便捷需求,为企业提供高效精准的全方位营销传播服务。
-
徐幸莲
徐幸莲博士,南京农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食品科技学院院长,中国畜产品加工研究会会长,国家肉品质量安全控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副主任,国家肉鸡产业技术体系加工岗位专家、综合研究室主任。长期从事畜产品加工与质量控制教学和科研工作。“十五”以来主持或承担国家“863”计划,国家“十一五”支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科研项目20余项。在肌球蛋白凝胶形成机理、冷却肉加工质量控制研究与应用、中国传统特色禽肉制品工业化生产研究与示范方面成绩显著,成果通过产学研结合在雨润集团,苏食集团等企业转化应用,经济和社会效益显著。获省部级及行业科技进步奖16项,为我国肉类行业的科技进步和产业发展作出了较大贡献;荣获“第二届中国肉品加工业十大杰出科技人物称号”,主要参与的“冷却肉品质控制关键技术及装备创新与应用”项目获2013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排名第三)。共发表学术论文150余篇,其中SCI论文34篇,授权或申请专利17项,主编/副主编教材6部。主讲的《畜产品加工学》被评为国家精品课程、国家级双语示范课程,“畜产食品学‘三三三’教学质量体系建设与实践”获省级教学成果二等奖(排名第二)。副主编《畜产品加工学》在全国农业院校得到广泛使用。注重学科建设,为南京农业大学教育部肉品加工与质量控制重点实验室顺利通过立项建设验收(2010年)、江苏省肉品加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升级为国家级中心(2009年)和顺利通过立项建设验收(2012年)作出重要贡献。2009年入选国家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2011年获江苏省第四期“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第二层次培养对象。
-
孙志亮
硕士,高级营养师,饲料厂品控与安全管理专家,具有丰富的实战经验。现任山东龙昌动物保健品有限公司市场总监。研究方向:饲料厂的品质控制与安全管理,肉鸡营养代谢与调控、猪的营养与免疫、饲料添加剂及应用技术研究。学习与工作简历1988-1992.7年,莱阳农学院动物营养与饲料科学专业,获得学士学位;1992.7-1998.12年,印尼大马集团嘉德饲料有限公司质检科长、技术厂长;1999-2006.4年,山东六和集团风分公司品管主管、片区品控专员、配方师,在职研究生2006.5-2011.8年,山东亚太集团中慧农牧片区配方师、分公司总经理、核心料应用技术推广2011.9至今,山东龙昌动物保健品有限公司担任市场总监,从事饲料企业技术服务与功能性添加剂研发应用。研究项目2012-至今胆汁酸促进脂肪(脂肪酸)消化吸收、改善胴体品质以及植物提取物在畜禽中的应用;2010-2011维生素、微量元素的营养与应用;2007-2008鹌鹑营养与饲料加工技术,当年取得由零到2000吨鹌鹑料的市场佳绩;2003-2006推行饲料厂全员质量管理QCC,荣获“精细化管理-细节决定成败”读书报告第一名;2003-2004杂交鸡817的营养研究;植酸酶率先在肉鸡生产中应用;生物发酵饲料在畜禽生产中的应用;餐饮废弃物的回收利用等。
-
孙赟
孙赟,男,汉族,1966年2月生,在职博士研究生学历,中共党员,1987年7月参加工作。毕业于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获博士学位。2004年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现任云南省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历任中国农业机械化科学研究院工程中心副主任、薯类加工技术装备工程中心副主任、农副产品加工工程技术中心主任兼山西嘉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中国包装和食品机械总公司常务副总经理,中国农业机械化科学研究院院务部部长、规划发展部部长、院长助理、重大项目筹建办公室主任,中国机械工业集团有限公司农业机械化科学研究院院长助理兼规划发展部部长,中国福马机械集团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楚雄州委常委、副州长(挂职)、楚雄州委副书记等职。2016年5月任云南省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云南省第十届委员会委员。
-
阮珏
阮珏,中国科学院研究员。学习经历:2000年9月-2004年6月南开大学生物科学本科2004年9月-2009年6月中国科学院北京基因组研究所生物信息学博士工作经历:2009年7月-2011年12月中国科学院北京基因组研究所助理研究员2012年1月-至今中国科学院北京基因组研究所副研究员
-
姚颖垠
姚颖垠,中国农业大学研究员。2013.12-至今中国农业大学农学院,教授,博导2009.9-2011.9.美国佐治亚大学,访问学者2007.12-2013.12中国农业大学植物遗传育种系,副教授,博导2005.8-2006.2美国加州大学RIVERSIDE分校,访问学者2005.7-2007.11中国农业大学植物遗传育种系,讲师2001.9-2005.6中国农业大学植物遗传育种系,博士研究生1997.9-2001.6.中国农业大学植物遗传育种系,本科教学工作:本科生课程《作物育种学》;研究生课程《植物表观遗传学》研究方向:1.小麦小分子RNA的功能解析及调控农艺性状形成的分子机制2.小麦籽粒性状的表观遗传调控
-
李云海
李云海,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百人计划”引进人次,“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主要从事植物分子和发育生物学研究,研究方向为植物种子和器官大小调控的分子机理。研究方向植物种子和器官大小调控的分子机理植物是如何感知并决定其种子和器官大小是一个重要的发育生物学问题。同时,植物种子和器官大小也是重要的产量性状,因此对其调控机理的研究将为高产育种提供基因资源和理论基础。我们实验室以水稻和拟南芥为研究材料,通过遗传学、细胞生物学、生物化学和生物信息学等手段研究植物种子与器官大小调控的分子机理,提高作物产量和生物量。
-
格雷格·拉森
牛津大学,考古学系,教授,进化遗传学及系统发生学方向。发表文章71篇,被引述2,506次。拉尔森博士与他的团队目前致力于运用古DNA测序技术来研究家养动物遗传学问题。我们的手法包括将DNA序列提供的分辨率和精细尺度形态变化与考古学和古生物学的时间深度相结合。这样做使我们能够通过时间和空间建立DNA和形态学方面的模式。然后,我们利用一系列生物信息学方法来回答与导致现代世界创造的进化过程(包括驯化)的如何,何时以及何处相关的长期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