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赵晖
赵晖是餐饮供应链导师级专业人士,以及中餐标准化领军人物,参与设计多家大型冷链物流中心与配送中心,是餐饮全程冷链的呼吁者与推动者,现为中国冷链委员会理事。
-
许家荣
主要从事兽医流行病学教学和研究,畜禽传染病防治、生物制品研制。1980-1985年南京农业大学,获学士学位,2000-2003年南京农业大学动物医学院硕士研究生,获硕士学位。2006-2010年南京农业大学动物医学院博士研究生,获博士学位。1991年至今南京农业大学动物医学院工作。2011.1-2012.1美国俄勒冈州立大学兽医学院访学一年。发表论文40多篇,其中SCI论文11篇,副主编专业著作2部,参编3部,获国家科技发明专利3项。
-
罗开健
罗开健,就职于华南农业大学,现任副教授一职。罗开健2015年09月16日,罗开健受邀参加了由《中国禽业导刊》在江苏省扬州市邗江区七里甸路1号主办的《第五届中国鹅业产学研恳谈会暨第六届江苏省种鹅产业联谊会》
-
沈南波
温氏集团江苏养猪分公司常务副总经理。精通企业管理、养猪生产、疾病防控,为温氏和中国养猪事业培养了一批人才。
-
何中虎
男,1963年7月生,陕西蒲城高阳镇人,中共党员。1989年毕业于北京农业大学农学系,获博士学位。曾多次被联合国粮农组织(FAO)和国际农发基金会(IFAD)聘为农学家,二十多次参加国际会议,做大会特邀发言和大会发言或评估项目,与世界主要小麦国家的科研和教学单位保持密切的联系。现为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国际玉米小麦改良中心(CIMMYT)中国办事处主任。
-
姚善泾
姚善泾,就职于浙江大学,现任材料与化工学院教授一职。姚善泾2015年11月21日,姚善泾受邀参加了由浙江科峰生物技术有限公司在浙江杭州下沙经济开发区2号大街1号(文泽路地铁站旁)主办的《2015生物发酵饲料与健康养殖高峰论坛》
-
马永喜
马永喜-中国农业大学农业部饲料工业中心-副研究员。马博士通过具体实验总结出酸化剂能在提高动物体内肠道菌群平衡均有明显效果。马博士就“为何使用乳化剂、如何使用乳化剂”展开讲解,介绍乳化剂定义及常用种类。实验证明乳化是脂肪在体内消化的前提,由于饲料原料的变化,生产性能的提高,环境条件等应激因素的影响,造成胆汁不足,添加外源乳化剂可以补充不足,优化饲料利用率,降低成本。
-
栾德乾
武汉理工大学通信专业毕业。先后在交通部中国远洋公司,泰国正大集团等大企业担任技术员,技术师和业务经理等工作。现任海思特【新生态养殖】龙口海盛农牧有限公司首席专家,讲师兼总经理。栾德乾老师是新生态养殖理论的创始人,在畜牧界拥有极为广泛的影响力。栾德乾说过,“我们的养猪场除了规模效益,最重要的是在饲料上下足了功夫。我们有自己的饲料生产厂,有自己研发的现代生物技术产品,还申请了专利。”在建场养猪之前,栾德乾做了七年的饲料生产加工。如果说他养猪是水道渠成、顺势而为的话,那么他当年开工厂做饲料纯属“逼上梁山”。栾德乾大学毕业后,被分配到远洋船上做电报员。一个偶然的机会,他成了正大公司的业务员,跑了一年的市场后,他发现做饲料市场前景广阔,就和几个同学合伙在青岛创办了一家饲料加工厂。后来,栾德乾回到龙口,创办了龙口海盛农牧有限公司,继续干他的饲料加工。这一次,他吸取了上次的失败教训,围绕市场需求和微生物技术来研发产品。“种田的有句俗话叫‘秧好一半禾’。养猪的也一样,要养好猪,母猪健康指标至关重要,把母猪养好了,猪场的效益才会高。而要养好母猪,关键在于保护母猪的免疫健康。”栾德乾说。经过不断地摸索,他们颠覆性地开创了新生态养殖体系,研制出一种不添加任何药物的饲料添加剂,以各种有益微生物和其代谢物为主,保护动物自身免疫力。使用它养猪,投入少、产出大,死亡率低,成为公司的“招牌”,迅速走红市场。2009年和2014年,栾德乾先后在新嘉、石良建了两处养猪场,走上了科学化、规范化养猪之路。
-
王学军
王学军,就职于德国乐嘉文公司,现任总监一职。王学军2015年06月29日,王学军受邀参加了由中国果汁网在陕西省西安市新城区东高新技术开发区建工路19号主办的《2015中国(西安)国际果蔬汁产业大会》
-
刘文德
刘文德,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研究员,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2008年毕业于福建农林大学植物病理系,获博士学位;2008-2011年先后在美国普渡大学和德州农工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2012年人才引进到中国农科院植保所工作,从事水稻、玉米真菌病害致病机制及防治策略研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项,国家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重大专项子课题1项,发现稻瘟病菌识别水稻表面蜡质信号的分子机制,相关研究结果被AnnualReviewofPhytopathology、CurrentOpinioninMicrobiology等写入真菌致病信号传导网络模型;近年来对泛素化、乙酰化、去乙酰化等蛋白翻译后修饰调控水稻与稻瘟病菌互作方面进行了系统研究;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在PLoSPathogens、PlantCell、AnnualReviewofPhytopathology等杂志发表论文20多篇。目前兼任中国植物保护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秘书长、中国植物病理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委员,以及北京植物病理学会副秘书长;《AdvancesinCropScienceandTechnology》、《植物病理学报》杂志编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