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苑世领
苑世领,山东大学化学与化工学院教授,博导。1989.9-1993.6山东建材学院,学士(分析化学);1995.9-1998.6山东大学化学学院硕士研究生(胶体化学),导师:徐桂英教授;2000.9-2003.6山东大学化学与化工学院博士研究生(理论化学),导师:江元生院士;1998.7-至今山东大学化学与化工学院工作,先后聘为讲师(1999)、副教授(2003)、教授(2006)、博士生导师(2009)2004.1-2005.1香港科技大学化学系,博士后。导师:严以京教授2007.3-2007.6香港浸会大学化学系,访问学者。合作老师:郑元杰副教授2009.7-2009.9德国Munster大学物理系,访问学者。老师:迟力峰教授2013.7加拿大Alberta大学化工系,访问学者。老师:徐政合教授
-
于鉴夫
中国核学会,秘书长
-
夏佳文
中国科学院近物所副所长,中国工程院院士
-
张世超
张世超,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能源材料课题组长。1980—1984年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习;1984—1987年在中科院原子能所攻读硕士学位;1987—1991年在清华大学攻读博士学位;1991—1993年在中科院化冶所从事博士后研究;1993后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工作,曾荣获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和北京市优秀骨干青年教师奖;2001年5月-2004年6月,任“十五”863计划新材料领域特种功能材料技术主题专家组管理专家。
-
孙李峰
海盐县核电产业发展服务局,局长
-
周岳溪
周岳溪,就职于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现任研究员一职。周岳溪2015年08月06日,周岳溪受邀参加了由中国环境科学学会主办的《中国环境科学学会2015年学术年会》2015年09月13日,周岳溪受邀参加了由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在顺义区天竺裕翔路88号主办的《2015年高浓度难降解工业废水处理技术发展高峰论坛》
-
朱伟
朱伟,男,汉族,1962年生于上海,籍贯甘肃平凉,教授、博士生导师。河海大学环境学院、土木学院教授,疏浚与泥处理利用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培育点)主任,固废与资源循环利用研究所所长,发展规划处处长。
-
徐大刚
徐大刚,上海化工研究院院长,于2016年10月26日受邀参加了《2016(第五届)中国化工产学研高峰论坛》并发表精彩演讲。
-
左素珍
左素珍,内蒙古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院长,于2016年10月26日受邀参加了《2016(第五届)中国化工产学研高峰论坛》并发表精彩演讲。
-
姜德生
姜德生(1949年3月1日——)男,湖北武汉人,中国著名光纤传感技术专家,现任武汉理工大学首席教授、博士生导师湖北武汉,享受国务院津贴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一直从事光电子材料与器件,光纤传感技术等领域的研究和产业化工作。姜德生1968年自武汉六中高中毕业后,被下放到湖北省公安县务农,随后被招到湖北光化水泥厂当工人,1972年,作为工农兵学员被推荐到湖北建工学院(武汉理工大学前身)硅酸盐专业学习水泥制造,后留校担任物理学教师。1985年赴法国昂热大学研修非线性光学。1990年至今,任武汉理工大学光纤传感技术研究中心主任、光纤传感技术与信息处理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姜德生教授在十多年时间内,四次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国家技术发明奖,十余次获省部级成果奖;在国内率先开发生产了七大类三十余种光纤传感器;把一个仅3人的研究小组建成为全国最大规模的集人才培养、研究、开发和产品生产于一体的国家级光纤传感技术工业性试验基地和光纤传感器国家高技术产业化示范工程;形成了从材料、器件、传感系统的生产直到大规模工程应用的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全套技术与装备,申请发明专利16项,取得授权5项,其中一项获中国专利优秀奖,为我国光纤传感技术的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他的成就得到国内外同行的公认,受到国家有关部门的肯定。2007年12月,姜德生教授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2009年4月,姜德生因在光纤传感技术的研发和产业化方面所做的贡献,获得武汉市最高科技奖——武汉市科技重大贡献奖。省政府作出的2010年度科学技术奖励决定,将授予姜德生院士我省最高科技奖项——湖北省科学技术突出贡献奖。现兼任中国材料研究会理事,国际光学工程学会和美国光学学会会员。20多年来一直从事光纤传感新技术的研究,经过学科交叉与技术集成研究与开发出一系列创新性成果。特别是在光纤传感敏感材料制备、光纤传感器的精密加工、工业化生产关键技术与装备等方面取得突破,建成了国内唯一的工业性试验基地和最大的产业化基地,在全国率先实现了光纤传感技术的产业化;打破了国外技术封锁,形成了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成套生产技术与装备;为我国众多行业和重大工程及军工提供了急需的新一代传感技术。批量生产的产品已在全国推广应用,其社会效益显著并直接创造经济效益亿元以上。他先后主持完成了国家和省部科技项目20余项。2007年及之后五年来,获国家科技进步二、三等奖各1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