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黎檀实
黎檀实:中国医师协会急诊医师分会副会长,解放军急救医学专业委员会前主任委员,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急诊科主任。主任医师、教授。擅长麻醉与疼痛的治疗。黎主任说,急诊是最能体现一个医院综合实力的平台,既是医院的窗口,又能体现综合救治能力。和其他科室相比,它最大的特点就是以时间为主线。任何疾病的治疗都是有时间窗的,比如说急性心肌梗死,在发病九十分钟之内行急诊血管介入治疗,就会取得非常好的效果。急诊工作性质要求每个急诊医生能对所有危重症患者进行救治,所以急诊医生既要有某一学科的特长,又要具备综合救治能力。例如车祸多发伤及消化道出血的救治往往需要综合运用多个专科的知识和技能,因此,急诊科对医生的救治能力要求更高。黎主任说,除了日常的急诊以外,他们接纳更多的是危重病,比如说急性心梗、主动脉夹层、肺动脉栓塞、肠系膜动脉栓塞、重症感染、消化道出血等等,病情凶险,处理起来非常棘手。抢救间里面有很多外地来的患者,病情都很复杂,病人对他们寄予了很高的期望,也非常信任这个医疗团队。所以一方面是处理急诊患者,一方面就是处理外地来的危重症患者。所以说急救就是跟时间赛跑,急诊科就是以时间概念定义的科室,必须在一定时间内对疾病进行诊断和及时的救治。
-
王嵬
-
-
边振甲
边振甲,原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副局长。953年11月出生,吉林梨树人,1977年12月参加工作,中共党员,1977年北京医学院医疗系医疗专业,大学普通班学历,1996年8月至1997年2月在美国北卡大学进修公共卫生管理。曾任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科研办公室副主任,科研处副处长、副研究员,科技开发处处长,药物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原国家医药管理局科技教育司副司长;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安全监管司副司长;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安全监管司副司长、司长;2009年3月任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副局长、党组成员。2013年4月起,任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党组成员。
-
林朝
林朝,普林斯顿大学化学博士,耶鲁大学生物物理化学博士后,福建师范大学闽江学者讲座教授,中科院理化技术研究所客座教授,中组部“”特聘专家,现担任深圳市理邦精密仪器股份有限公司首席科学家。1993年完成博士后研究工作后,一直从事化学和生物化学传感器及生物医疗仪器的研发,先后在雅培i-STAT,SEQUENOM和爱德士OPTIMedicalSystems担任高级科学家、研发总监和研发副总裁等要职。直接参与和领导了基于微型电化学传感器的i-STAT便携式POCT临床即时血液分析仪、基于生物芯片和质谱的SEQUENOMMassARRAY高通量基因检测系统和基于荧光化学传感器的OPTIPOCT便携式即时血液检测仪的研发、临床验证、产业化及欧美市场的产品认证准入。在临床化学分析诊断、高通量基因分析仪器,尤其在微型医用电化学传感器、荧光化学传感器和便携式POCT血液的临床即时检测等领域有很深的造诣,对临床应用和产品市场有深刻理解,对美国、欧盟和中国市场的产品认证准入、GMP和产品的规模化生产有丰富实际工作经验和跨国管理经验。
-
王军
王军,教授,博士生导师,四川大学华西口腔医院正畸科主任,中华口腔医学会正畸专业委员会常委,四川省正畸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2010-2011在美国南加州大学(USC)牙学院留学,临床特色为应用低摩擦自锁矫治技术、微种植支抗技术、舌侧固定隐形技术治疗各类错合畸形,致力于安全、舒适、高效、隐形的正畸治疗。
-
韩亮
毕业于第四军医大学口腔医学院,口腔医学硕士。目前主要从事口腔门诊经营管理、口腔门诊团队建设,口腔医疗信息化建设、口腔健康科普宣传的相关工作。曾多次参与口腔医疗机构、金融机构、社区、媒体等组织的口腔专业讲座和健康科普宣传活动。
-
陈临溪
陈临溪,就职于教授,现任南华大学药物药理研究所一职。陈临溪2016年12月09日,陈临溪受邀参加了由生物谷在武宁路888号主办的《2016(第三届)自噬转化医学与疾病研讨会》2017年07月21日,陈临溪受邀参加了由生物谷在大连市西岗区团结街19号(俄罗斯风情街入口)主办的《2017线粒体相关疾病研讨会》
-
姚 克
姚克,男,浙江杭州人,1970年4月参加工作,上海第二医科大学眼科学专业研究生毕业,医学博士,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1]曾任政协第十一届浙江省委员会副主席。个人职务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浙江省特级专家浙江大学眼科研究所所长浙江大学附属二院眼科中心主任中华医学会眼科学分会主任委员全国白内障学组组长亚太白内障和屈光手术学会(APACRS)副主席浙江省医师协会会长浙江省科协主席浙江省政协副主席2017年3月,姚克同志辞去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十一届浙江省委员会副主席职务。[7]个人荣誉著名眼科专家[1]全国先进工作者[3]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2]全国百佳医学科技之星全国“大医精诚”先进个人全国医德标兵中国医师奖获得者[8]浙江大学“三育人”标兵人物成就对眼科各种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有丰富的经验。对白内障、青光眼、屈光不正等研究有较高的造诣[1],擅长白内障人工晶体、青光眼、角膜移植等眼前段手术。曾在瑞士巴塞尔大学眼科医院从事博士后研究和在美国进修。发表学术论文327篇,其中SCI收录131篇,获5项国家发明专利,并先后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十一五及十二五国家支撑项目和国家基金重点和面上项目等国家及省部级重大项目30余项。以第一获奖人获2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0余项省科技重大贡献奖等省部级奖和瑞士眼科Alfred-Vogt奖。
-
纪家葵
纪家葵,就职于清华大学,现任教授一职。纪家葵2017年03月03日,纪家葵受邀参加了由生物谷在徐汇区肇嘉浜路500号主办的《2017疾病特异性模型研究及应用研讨会》
-
张尊祥
张尊祥,男,中国人民解放军治未病中心主任、少将。编撰了《穴位用药》和《中老年心理保健》两部医学专著,发表论文近60余篇,并在2007年获得全军中医药大比武优胜奖,2008年他研制的“铁扇癣痒平”获得军队科技进步三等奖。近些年来,先后两次被杭州疗养院党委荣记三等功,并被军区表彰为医德医风标兵个人,多次获军区和联勤部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