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何东仪教授
-
-
吴健
吴健,浙大睿医人工智能研究中心负责人、计算机学院教授。吴健教授/博导,于浙江大学计算机学院获得学士、博士学位,2004年起在该学院任教至今。浙江大学电子服务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国计算机学会青工委委员,中国计算机学会服务计算专委会委员,中国计算机学会计算机应用专委会委员,浙江省151人才,科技部重点领域创新团队成员,曾任YOCSEF杭州主席,浙江省计算机学会青工委主任。担任IJSC杂志编委,PAKDD2013/2014、ICESS2013、ADMA2013等国际学术会议程序委员会委员,TKDE、KAIS、TSMC、TSC、JWSR等学术期刊的审稿专家。研究兴趣集中在服务计算、数据挖掘等方面。近年来承担国家科技支撑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项,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1项,863计划3项,浙江省重大科技攻关1项。先后在IEEEIntelligentSystems、IEEETKDE、IEEETSMC、KAIS等国内外期刊会议发表SCI/EI收录论文90余篇,获得2008和2009年度中国百篇最具影响国内学术论文。2007年获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2008年获浙江省科技进步一等奖,2009年获中国商业联合会科学技术特等奖,2010年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2014年获浙江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
BradChoi
BradChoi,就职于韩国Noanix公司,现任首席执行官一职。BradChoi2015年04月25日,BradChoi受邀参加了在建邺区金沙江西街9号(江东中路)的《2015第八届国际工业生物技术大会》
-
孙正
主要研究方向口腔癌前病变的早期诊断和预防。承担各类科研课题30项。获得北京市科技进步三等奖、中华医学科技三等奖各1项.,北京市教学成果二等奖2项。北京市教学名师。在国内外期刊上发表论文130余篇。主编著作10本,参编著作40余本。
-
XiuzhiSusanSun博士
XiuzhiSusanSun博士,就职于美国堪萨斯州立大学,现任特聘教授一职。XiuzhiSusanSun博士2015年04月25日,XiuzhiSusanSun博士受邀参加了在建邺区金沙江西街9号(江东中路)的《2015第八届国际工业生物技术大会》
-
陈继营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301医院)骨科专科医院副院长、主任医师、教授、关节外科主任、博士生导师。中国医师学会关节外科工作委员会副主委,中国膝关节学会副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骨科学分会关节学组委员兼秘书长,全军医学会骨科学分会关节学组副组长,中国老年脊柱关节学会常委,中国医药生物技术协会纳米医学会常委,亚太人工关节学会中国分会理事,华裔骨科学会常务理事。研究方向:关节外科疾病的实验研究及临床治疗,特别是人工关节置换、关节矫形等作为主要治疗方式。
-
茅矛
茅矛首席科学官华大基因股份有限公司演讲题目:肿瘤分子诊断与精准医疗 茅矛把人类的健康状态概括成三方面:DNA先天因素、外部环境和个人的生活习惯。他认为,智能管理平台有很大的前景:“未来如果能很好地读懂DNA,基因测序就相当于科学算命,包括有一天婚姻会受DNA的影响,有些罕见遗传病是隐形的,一个人不会表现出来,两个人的DNA配对后,小孩可能就会有问题。所以未来可以通过App算命,输入各自的DNA,通过云计算等手段的应用,就能测算出两个人的结合会不会有问题,可不可以进行防控和干预,这比现在的生辰八字要有价值多了。” 在加入华大基因前,茅矛曾在药明康德担任高级副总裁职务。在茅矛看来,中国已经成为基因测序的“世界工厂”,他介绍称:“经历了过去十几年的发展,基因测序技术现在已经非常成熟,基因测序的价格下降已经超过了计算机芯片成本的下降速度,因此被称为‘反摩尔定律’。这使得基因测序经济性的推广成为可能。” 那么下一步的工作就是通过测序技术和大数据分析能力的提高,使得“精准医疗”变为可能,也就是通过人类基因的诊断来分析感染性疾病和肿瘤,并能通过匹配靶向药物来提高疗效和降低副作用,同时提高肿瘤病人的生存率。“始终与病人在一起”,是茅矛三十年医学事业中一贯坚持的理念,也是促使他重新回到中国从事医学事业的根本原因。 早年茅矛是一名妇产科医生,后来赴美加入了一家名为Rosetta的初创公司,从事DNA芯片技术的研究和应用,也就是基因解码。这家公司在他去之后的第二年就上市了,随后被默沙东收购。在那里,茅矛追随的是至今对他的发展都产生深远影响的Rosetta创始人StephenFriend博士。“我感到非常幸运的是,在我的人生中,总是有一些非常神奇的导师出现。”说到Friend博士,茅矛非常兴奋,“这些人总是考虑未来三到四年会发生什么,比起手头的工作,他们对将来做什么更感兴趣。”茅矛介绍称,Friend早在2009年的时候,就致力做医学大数据的研究和分析,更加令人惊喜的是,苹果正在发力的大数据医疗平台Researchkit和上个月刚推出的Carekit正是由Friend和苹果共同设计和研发的。“这些天天想着未来的人,才是有可能创造未来的人。”茅矛感叹道。
-
Sheldon L. Glashow
SheldonL.Glashow,诺贝尔物理学院士。参加了2016诺贝尔奖获得者医学峰会暨中美院士论坛并参与了演讲。会议内容:诺贝尔奖获得者医学峰会(WORLDNOBELPRIZELAUREATESUMMIT)是由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中华中医药协会、中国医师协会、诺贝尔奖得主国际科学交流协会(缩写ISSCNL)在中国举办的年度国际医学盛会。参会者主要包括国家领导人、诺贝尔奖获得者、政府部门相关领导,全国各级医疗机构院长、主任、临床医生,国内外生物医药及器械企业高层、科研人员、研发人员等。峰会设立专题论坛、分会场和展览等系列活动。每届峰会根据当下最热议的医学论点为参考,确定最具代表型的大会主题。进而依托诺奖得主和国内强大的专家团队为技术力量,充分结合国内外最先进的临床知识和技术,为国内外医疗机构做精准的学术剖析和专业学术指导。
-
滕军放
滕军放河南省医师协会神经内科医师分会会长《抗NMDA受体脑炎的诊断与治疗》郑大一附院神经内科主任、教授、博导滕军放编辑滕军放,1960年出生,祖籍山东,回族。1978-2至1982-12河南医科大学本科毕业,至今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工作,历任住院医师、主治医师、副主任医师、主任医师。中文名称滕军放国籍中国民族回族出生日期1960年毕业院校河南医科大学临床职称主任医师籍贯山东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原河南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综合医学部主任,神经内科主任,主任医师,教授,硕士博士生导师。中国医师协会河南分会神经内科专业协会会长,河南省医学会神经内科分会副主任委员,郑州市医学会神经内科分会副主任委员。河南省干部保健专家组成员,河南省卫生系列高级职称评审专家,郑州市医学会神经内科疑难病例会诊首席专家。人物成就编辑担任河南医科大学本硕班的理论课教学及临床实习的带教。担任全省进修医师的教学任务。从事医学临床神经内科专业30年,从事临床医疗、科学研究及本校学生的教学工作。临床工作中精益求精,理论联系实际,积极推广使用新技术及新方法。对脑血管疾病基础与理论有较深的研究,并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多次参加国际及国家级专业会议,专业杂志表文章数十篇。科研方面,担任省科技厅卫生厅多项科研课题的负责人,获得省地市级科研成果多项,担任主编,副主编专著四本。目前带教硕博士学生数十名,已毕业学生数十名。
-
黄力夫
黄力夫,北卡罗来纳大学的战略,双策略或抗癌,黄力夫教授是美国北卡大学教堂山分校药学院FredEshelman杰出教授及分子药剂系主任。黄力夫教授在基因治疗及药物靶向的研究方面有杰出成就,曾在1992年制备了用在第一个非病毒基因治疗的临床实验的载体。目前的研究着重在纳米颗粒的设计,用于siRNA及肽对肿瘤的靶向治疗。黃教授台大物理系本科毕业,1974年获密西根州立大学博士学位,曾在田納西大学、匹茲堡大学任教,現为北卡大学药学院FredEshelman讲座教授、智能化递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和聚合物分子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复旦大学)的高访学者。黃教授专攻非病毒载体型的基因递送及肿瘤靶向治疗,其开发的非病毒载体曾用于1992年第一个基因治疗的人体试验,开创了此领域临床研究的先河。黄教授发表500余篇论文(H指数102),取得21项专利,获得Bangham终身成就奖和美国药学学会(AAPS)最高荣誉奖——杰出药学科学家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