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维
张维,先后在四川大学华西口腔医学院、上海第二医科大学深造,取得口腔学士、颌面外科硕士、整形外科博士。自1998年开始从事民营医院投资工作,目前已成功运营两家医疗器材公司和一家投资公司。广泛活跃于口腔领域的各大知名院校。
-
何东仪教授
-
-
BradChoi
BradChoi,就职于韩国Noanix公司,现任首席执行官一职。BradChoi2015年04月25日,BradChoi受邀参加了在建邺区金沙江西街9号(江东中路)的《2015第八届国际工业生物技术大会》
-
RichardZweiler博士
RichardZweiler博士,就职于奥地利Güssing能源科技公司,现任总经理一职。RichardZweiler博士2015年04月25日,RichardZweiler博士受邀参加了在建邺区金沙江西街9号(江东中路)的《2015第八届国际工业生物技术大会》
-
XiuzhiSusanSun博士
XiuzhiSusanSun博士,就职于美国堪萨斯州立大学,现任特聘教授一职。XiuzhiSusanSun博士2015年04月25日,XiuzhiSusanSun博士受邀参加了在建邺区金沙江西街9号(江东中路)的《2015第八届国际工业生物技术大会》
-
陈继营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301医院)骨科专科医院副院长、主任医师、教授、关节外科主任、博士生导师。中国医师学会关节外科工作委员会副主委,中国膝关节学会副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骨科学分会关节学组委员兼秘书长,全军医学会骨科学分会关节学组副组长,中国老年脊柱关节学会常委,中国医药生物技术协会纳米医学会常委,亚太人工关节学会中国分会理事,华裔骨科学会常务理事。研究方向:关节外科疾病的实验研究及临床治疗,特别是人工关节置换、关节矫形等作为主要治疗方式。
-
孙正
主要研究方向口腔癌前病变的早期诊断和预防。承担各类科研课题30项。获得北京市科技进步三等奖、中华医学科技三等奖各1项.,北京市教学成果二等奖2项。北京市教学名师。在国内外期刊上发表论文130余篇。主编著作10本,参编著作40余本。
-
茅矛
茅矛首席科学官华大基因股份有限公司演讲题目:肿瘤分子诊断与精准医疗 茅矛把人类的健康状态概括成三方面:DNA先天因素、外部环境和个人的生活习惯。他认为,智能管理平台有很大的前景:“未来如果能很好地读懂DNA,基因测序就相当于科学算命,包括有一天婚姻会受DNA的影响,有些罕见遗传病是隐形的,一个人不会表现出来,两个人的DNA配对后,小孩可能就会有问题。所以未来可以通过App算命,输入各自的DNA,通过云计算等手段的应用,就能测算出两个人的结合会不会有问题,可不可以进行防控和干预,这比现在的生辰八字要有价值多了。” 在加入华大基因前,茅矛曾在药明康德担任高级副总裁职务。在茅矛看来,中国已经成为基因测序的“世界工厂”,他介绍称:“经历了过去十几年的发展,基因测序技术现在已经非常成熟,基因测序的价格下降已经超过了计算机芯片成本的下降速度,因此被称为‘反摩尔定律’。这使得基因测序经济性的推广成为可能。” 那么下一步的工作就是通过测序技术和大数据分析能力的提高,使得“精准医疗”变为可能,也就是通过人类基因的诊断来分析感染性疾病和肿瘤,并能通过匹配靶向药物来提高疗效和降低副作用,同时提高肿瘤病人的生存率。“始终与病人在一起”,是茅矛三十年医学事业中一贯坚持的理念,也是促使他重新回到中国从事医学事业的根本原因。 早年茅矛是一名妇产科医生,后来赴美加入了一家名为Rosetta的初创公司,从事DNA芯片技术的研究和应用,也就是基因解码。这家公司在他去之后的第二年就上市了,随后被默沙东收购。在那里,茅矛追随的是至今对他的发展都产生深远影响的Rosetta创始人StephenFriend博士。“我感到非常幸运的是,在我的人生中,总是有一些非常神奇的导师出现。”说到Friend博士,茅矛非常兴奋,“这些人总是考虑未来三到四年会发生什么,比起手头的工作,他们对将来做什么更感兴趣。”茅矛介绍称,Friend早在2009年的时候,就致力做医学大数据的研究和分析,更加令人惊喜的是,苹果正在发力的大数据医疗平台Researchkit和上个月刚推出的Carekit正是由Friend和苹果共同设计和研发的。“这些天天想着未来的人,才是有可能创造未来的人。”茅矛感叹道。
-
David Sun
DavidSun,NutraCorp中国区采购总监。受邀参加2015年10月29日-30日,2015CNIC中国植提国际论坛,并发表了精彩的演讲。
-
黄力夫
黄力夫,北卡罗来纳大学的战略,双策略或抗癌,黄力夫教授是美国北卡大学教堂山分校药学院FredEshelman杰出教授及分子药剂系主任。黄力夫教授在基因治疗及药物靶向的研究方面有杰出成就,曾在1992年制备了用在第一个非病毒基因治疗的临床实验的载体。目前的研究着重在纳米颗粒的设计,用于siRNA及肽对肿瘤的靶向治疗。黃教授台大物理系本科毕业,1974年获密西根州立大学博士学位,曾在田納西大学、匹茲堡大学任教,現为北卡大学药学院FredEshelman讲座教授、智能化递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和聚合物分子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复旦大学)的高访学者。黃教授专攻非病毒载体型的基因递送及肿瘤靶向治疗,其开发的非病毒载体曾用于1992年第一个基因治疗的人体试验,开创了此领域临床研究的先河。黄教授发表500余篇论文(H指数102),取得21项专利,获得Bangham终身成就奖和美国药学学会(AAPS)最高荣誉奖——杰出药学科学家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