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黄长江
黄长江是美国迈百瑞国际公司高级副总裁,他说“:迈百瑞致力于研发药物分析手段,满足新的药物生产需求,是中国生物制药ADC研发生产的先驱。而安捷伦在生命科学仪器方面是佼佼者。安捷伦与迈百瑞的合作是一种一加一大于二的强强联手,即优秀的团队利用新的分析仪器研发新的检测方法。更新更好的药物分析方法将在我们的合作实验室中产生。”
-
孟群
研究员、教授、博士生导师。华西医科大学博士研究生学历,获医学博士学位。长期从事卫生科技教育、政策研究和卫生信息化建设等研究和管理工作,曾任原卫生部法制与监督司副司长、政策法规司副司长、科技教育司副司长,现任国家卫生计生委统计信息中心主任。现兼任国家卫生计生委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国家卫生计生委第一届人口健康信息化专家咨询委员会副主任、第七届国家卫生标准委员会信息标准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国家卫生信息共享技术及应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工程技术专家委员会主任、中国卫生信息学会常务副会长和中国中医药信息研究会副会长,教育部卫生职业教育专业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华医学百科全书》(医学教育卷)主编;《中国卫生统计》杂志主编;《中国卫生信息管理杂志》主编;《中国医院统计》杂志主编;《中国继续医学教育》杂志总编。
-
周新华
周新华博士,嘉和生物药业有限公司首席执行官。中央组织部专家,还担任中国药学会药物生物技术理事会特邀副理事长、中国蛋白质药物质量联盟发起人和第一届主席、ISPE(国际制药工程协会)生物药产品与工艺中国区主席、AMGEN中国校友会会长,和北京大学国际药物工程管理硕士项目客座教授。曾任全球最大生物制药公司Amgen工艺开发科学总监。周博士在工艺研究、工艺优化、病毒清除与验证、蛋白质药物特性确定、实验室建立以及项目管理等方面具有丰富的经验。
-
徐国彤
医学博士、药理学博士。现任同济大学医学生命科学学部副主任、同济大学医学院院长、同济大学医学院上海第十人民医院转化医学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员、同济大学医学院眼科研究所所长;眼科学及药理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
范玲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妇产医院、主任医师、副教授及产科副主任。1983年毕业于首都医科大学,一直从事妇产科临床工作24年,曾去瑞典、奥地利、新加坡做短期学习及参观访问。主要研究妊娠期糖尿病的监测及管理、早产的治疗及孕产期孕妇的心理保健。同时担任中华医学会妇产科专业委员会中青年委员、北京医师协会妇产科专业专家委员会委员;北京优生优育协会第三届理事会常务理事。在学术杂志上发表论文10多篇,其中《钙离子拮抗剂治疗早产的随机对照研究》为北京市青年科技骨干基金资助项目,还参与多篇专业书籍的编写,出任《中华妇产科杂志》审稿专家及《中美妇产科杂志》审稿员。
-
李笑天
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主任医师;高级医师,现任上海市围产医学学会委员,《实用妇产科杂志》编委,上海市红房子妇产科医院医师。
-
鲁先平
鲁先平,1983年获四川大学生物系生物化学专业学士学位,1986年、1988年分别获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肿瘤研究所生物化学硕士和基础医学所/肿瘤所分子生物学博士学位。深圳微芯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董事、总裁兼首席科学官,公司的主要发起和筹建人之一。被业内人士称为“新药研发斗士”。现任广东省科技专家委员会委员、深圳市科技专家委员会委员及生物、医药、医疗器械及环保组组长,科技部“863”专家。
-
郎景和
郎景和,国内妇产科首屈一指的专家。1986-1993年任北京协和医院副院长,现任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妇产科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2011年12月,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郎景和关于卵巢癌淋巴转移的研究、卵巢癌发病和生物学行为及治疗学的基础和临床研究,先后四次获卫生部及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并获吴阶平-杨森医药研究一等奖,又于2001年获中国妇科肿瘤特殊贡献奖。
-
田志刚
田志刚,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入选者。1983年获山西医科大学医学学士学位,1985年获山东省医学科学院免疫学硕士学位,1989年获卫生部白求恩医科大学免疫学博士学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生命科学部专家评审组专家,国家名词(免疫学)评审委员会专家,中国免疫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免疫学会肿瘤免疫与生物治疗分会会长,中国抗癌协会生物治疗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免疫学会英文会刊执行主编,《中国免疫学杂志》副主编,《中国肿瘤生物治疗杂志》副主编。
-
邬玲仟
邬玲仟,女,江苏昆山人,医学遗传学博士,教授,妇产科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现任中南大学中国医学遗传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南大学湘雅医院产前诊断中心主任,湘雅生殖医学中心主任,国家生命科学与技术人才培养基地-基因科学与技术产业化点副主任。2005年3月起任日本国立长崎大学医学院邀请/访问教授。兼任中华医学会医学遗传学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湖南省医学会医学遗传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优生优育协会委员。主要负责染色体病、基因病诊断、产前诊断和遗传咨询、胚胎干细胞、人类生殖医学和临床遗传学等科研教学工作。一直致力于寻找无风险、通量大、可以全国大规模普及的先天性染色体疾病的产前诊断方法。2003年至今,主持国家“十五”科技攻关计划课题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2项,负责或参加国家、部级重大科研计划和国际合作课题7项;获2005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各2项;发表论文40余篇,其中SCI收录论文20篇。2004年5月精细定位“弥漫性光敏性汗孔角化症”致病基因位点;2004年作为主要负责人完成“角膜环状皮样瘤”致病基因PITX2的克隆;2005年发现了一个新的近端三体12p综合征并阐明染色体畸变的来源和发生机制;2007年4月在国际上率先定位“人类4型并指/趾”致病位点。2010年,主持并参湖南湘雅医院产前诊断中心合作开展的“大规模基于新一代测序技术的新型无创DNA产前检测临床研究”。该试验是国内首次涵盖21号(唐氏综合征)、18号(爱德华氏综合征)和13号(帕陶氏综合征)三大染色体疾病的检测,检出率达到100%,同时阳性预测准确率高达100%,是目前国际上已公布的临床试验结果中最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