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周玉
周玉(1955.7.1-)先进陶瓷材料学家。黑龙江省五常市人。1982年毕业于哈尔滨工业大学金属材料及工艺系。1989年哈尔滨工业大学和日本东京大学中日联合培养博士,获博士学位。英国利兹大学访问学者。中国工程院院士,世界陶瓷学院院士。现任哈工大教授、博士生导师、校长。主要从事陶瓷相变与韧化、陶瓷复合材料抗热震与耐烧蚀性能及其在航天防热部件上应用等研究。发明了新型防热陶瓷复合材料并成功应用于航天型号。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奖10项、国家发明专利60余项;出版专著教材5部,获全国高校优秀教材一等奖1项。发表SCI、EI收录论文400余篇,论著被国内外他引4000余次;在《光明日报》和《中国高等教育》等上发表高等教育与管理方面的文章20余篇;培养博士、硕士各40多名。曾获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中国青年科学家奖”和“桥口隆吉基金奖”等荣誉称号。2009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
陈丙珍
陈丙珍(女)(1936.5.5-)化工系统工程专家,出生于江苏省无锡市。1962年毕业于莫斯科门捷列夫化工学院,获副博士学位。现任清华大学化工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国际学术期刊“ComputersChemicalEngineering”编委,“中国化学工程学报(英文)”副主编等职。曾担任第8届过程系统工程会议(2003)国际组委会主席。70年代后期即致力于化工系统工程新学科的建设和工业应用,创建了教学科研基地。主要的研究领域是化工系统工程,研究方向有:石化企业能源和资源系统的优化综合,化工过程非线性分析,化工过程本质安全设计,复杂过程系统多尺度建模与优化以及生物质燃料供应链优化等。代表性的成果有:解决了大型石化装置在线优化的关键问题,实现了从离线优化到在线优化的技术跨越;开发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乙烯工业裂解炉模拟优化工程化软件;为复杂工程系统的故障诊断等发展了具有逻辑推理、定性决策和定量计算功能的化工智能系统;提出了考虑灵敏度要求的换热网络优化综合方法以及全厂能量系统集成的数学模型和求解策略,在炼油厂节能改造中效益明显;提出了基于过程稳定性和可控性分析的全参数可行域...
-
才鸿年
才鸿年(1940.1.29-)金属材料专家。北京市人。1966年于北京科技大学研究生毕业。中国兵器装备集团公司科技委副主任、总装备部先进材料专业组组长。长期从事军用新材料的研究工作。主持了焊后不回火薄装甲钢和我国第一代复合装甲的研究工作,发明了我国第一代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薄装甲钢,为我国复合装甲材料与结构的发展奠定了较好的基础;主持了火炮身管自紧技术及应用基础研究工作,参加了自紧身管疲劳寿命的研究,先后创立了火炮身管液压自紧技术和高效液压自紧技术,使炮管强度提高60%-100%,并成倍提高疲劳寿命;组织了军用新材料发展战略、中长期规划研究和先进材料技术预先研究“十五”、“十一五”计划指南、关键技术报告的编写工作。多次获得国家和省部级奖励,“××××火炮系统”获1988年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焊后不回火薄装甲钢”获1982年国家发明二等奖。2001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
陈景
陈景(1935.03.09-)贵金属冶金专家。云南省大理市人。1958年至2005年在昆明贵金属研究所工作,现为云南大学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我国铂族金属冶金的主要开拓者之一,长期从事铂族金属冶金新技术开发应用及相关物理化学研究。完成过国家急需的硝酸工业废铂催化网再生工艺和工业试验研究;发明的分离贵金属新工艺成功应用于我国最大的甘肃金川铂族金属资源矿山;研究提出的处理云南金宝山低品位铂钯矿全湿法新工艺使我国第二大铂族金属资源有了可开发利用的创新技术;用沉淀吸附法治理云南阳宗海湖泊砷污染成功地解决了大体量地表水砷污染治理的国际性技术难题。多次获得国家及省部级奖励,1985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2010年获云南省科学技术杰出贡献奖,发表学术论文180篇,专著3本。1997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
陈蕴博
陈蕴博(1935.1-)出生于上海市。毕业于浙江大学材料加工专业。研究员级高工,博士生导师。现任机械科学研究总院副总工程师、机械科学研究总院先进制造技术研究中心材料工程技术研究所所长;先进成形技术与装备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全国热处理生产力促进中心主任;中国能源学会副会长。1988年被评为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1991年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担任多个著名高校的兼职教授、博导,兼职多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的主任、副主任。长期从事材料学、材料加工、表面工程、复合材料和模具技术领域科技工作。在解决重大工程装备及相关的关键制造技术问题、新材料新工艺共性技术、表面工程技术和材料环境损伤失效抗力指标体系及零部件寿命预测等方面,都有诸多的学术和技术创新。现正从事钢铁材料超细晶技术、功能梯度涂层材料、复合材料、轻合金材料、耐磨材料、锂电池材料和模具材料的研制工作。主持负责的研究项目中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和发明奖五项次,省、部级科技进步奖十多项次,成果存活应用率高达80%以上。授权国内发明专利十三项,授权国际发明专利二项,国家发明专利优秀奖一项,国家级新产品一项...
-
陈立泉
陈立泉,1940年3月29日生于四川省南充。1964年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现任中科院物理所研究员。曾任亚洲固体离子学会副主席。2004~至今任中国硅酸盐学会副理事长。在中国率先开展锂电池及相关材料研究。在国内首先研制成功锂离子电池。解决了锂离子电池规模化生产的科学技术与工程问题,实现了锂离子电池的产业化。他曾是物理所高温超导材料研究的负责人和主要研究者,首次发现70K超导迹象,研制出液氮温区超导体并首次公布了材料成分。近年来,开展了全固态锂电池、锂硫电池、锂空气电池、室温钠离子电池和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中的物理化学过程及相关材料的设计、合成、表征、物理和电化学性能及其应用研究。为开发下一代动力电池和储能电池奠定了基础。发表论文250余篇,申报发明专利15余项。1987年被授予“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称号。曾获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中科院科技进步特等奖和二等奖,2007年获国际电池材料协会终生成就奖。2001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
丁传贤
丁传贤(1936.2.11-)无机涂层材料专家。江苏省海门市人。1959年毕业于复旦大学。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研究员。长期从事等离子喷涂涂层材料配方、工艺、性能、结构、应用和相关应用基础科学的研究。研制成功可供实用的电弧等离子喷涂设备和高温防热、耐磨、生物相容、红外辐射、电介催化等五个涂层系列,在我国国防和民用工业中得到较为广泛应用,社会、经济效益较为明显。10余项科研成果获得国家及省部级奖励;发表学术论文120余篇。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
崔崑
崔崑(1925.7.20-)金属材料专家。山东省济南市人。1954年哈尔滨工业大学研究生班毕业。华中科技大学(原华中理工大学)教授。长期从事材料科学的教学与研究工作。研究开发了一系列高性能新型模具钢,在生产中得到广泛的应用,经济效益显著;在钢的合金化、夹杂物工程、高韧性金属陶瓷等方面进行了系统、深入的研究工作。多次获得国家和省部级奖励,“易切削精密模具钢8Cr2S”获1985年国家发明2等奖,“高性能低成本细晶粒无钴金属陶瓷制备技术”获2011年国家技术发明2等奖。发表学术论文250余篇,出版“钢铁材料及有色金属材料”、“钢的成分、组织与性能”2部著作。1997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
顾真安
顾真安(1936.11.16-)无机非金属材料专家。江苏省无锡市人。1958年毕业于华东化工学院。中国建筑材料科学研究总院高级工程师,博导。长期从事特种玻璃和光导纤维研究。研究稀土族元素在石英玻璃和光导纤维中的光谱和非线性光学特性,获得多种元素的D-F电子宽带跃迁具有紫外强吸收和可见荧光转换特性,以及上转换荧光、倍频和光放大性质;研究了化学气相掺杂沉积、溶液掺杂和氢氧焰熔制-电熔成型两步法工艺技术,解决了难熔玻璃制备技术难题;研制成功超低膨胀石英玻璃和稀土石英光纤等一批新材料。8次获得国家及省部级奖励,“激光技术用石英玻璃”获1985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耐辐照石英玻璃”获1996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发表学术论文70余篇;指导硕士、博士和博士后研究生30余名。参与我国矿产资源战略咨询研究,负责“建材非金属矿产资源战略研究”,以及”中国绿色建材发展战略研究”等课题。获得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国防军工协作配套先进工作者以及全国劳动模范等称号。1997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
傅恒志
傅恒志(1929.8.24-)材料及冶金专家。河南省开封市人。1950年毕业于西北工学院。1955年哈尔滨工业大学研究生毕业。1962年毕业于苏联列宁格勒工学院获副博士学位。西北工业大学及哈尔滨工业大学教授。长期从事凝固理论与技术及高温合金的研究及教学工作。在国际上率先提出液固界面非平衡溶质再分配的概念及相关函数关系;在亚快速定向凝固及组织超细化、高温合金和稀土永磁合金的凝固组织与性能方面进行了开创性研究,获得性能提高数倍的超细胞/枝晶定向组织。多次获得国家及省部级奖励,“ZMLMC超高温度梯度定向凝固方法与装置”获1994年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发表学术论文800余篇,专著6本。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1995年当选为俄罗斯宇航科学院外籍院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