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一德
王一德,1938年12月31日生,男,汉族,浙江省杭州市人,压力加工专家。中共党员。1966年北京钢铁学院研究生毕业。曾任太原钢铁(集团)有限公司总工程师,现任太原钢铁(集团)有限公司董事会规划委员会副主任、山西省专家学者协会会长。长期工作在企业工程技术第一线,为我国不锈钢、电工钢事业和轧钢技术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主持不锈钢攻关、“高质量不锈钢板材技术开发”等国家重点课题和不锈钢全线改扩建工程项目,形成一整套不锈钢生产工艺技术;创新集成铁水冶炼不锈钢新流程和多项不锈钢热轧、冷轧、无缝钢管以及精密带钢新技术,使太钢成为全球产量最大、品种规格最全、工艺技术装备最先进、最具竞争力的不锈钢企业。主持改扩建国内第二个冷轧硅钢厂,自主开发一整套冷轧无取向硅钢生产工艺技术,属国际一流水平。多次主持纯铁新材料研制,解决多项技术难题,满足了国防军工和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高能加速器等重点工程需要。先后获“山西记忆十大新闻人物”,山西改革开放三十年“十大经济风云人物”,山西省“科学技术杰出贡献奖”,中国不锈钢杰出贡献奖,中国电工钢突出贡献奖等荣誉称号。共获部省级以上重大科技成果奖22项,...
-
翁宇庆
翁宇庆(1940.01.01)钢铁材料专家。生于四川省西昌市,原籍江苏省常熟市。1963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现任中国金属学会名誉理事长、钢铁研究总院名誉院长、国家973项目顾问组成员和国防科工局技术委员会委员。曾任钢铁研究总院院长、冶金部副部长,全国政协(科技界)委员,连续两届担任中国金属学会理事长。获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材料科学和工程博士学位和俄罗斯工程院院士称号。翁宇庆从事钢铁结构材料研究40多年,担任过十多项国家和部级科研项目负责人,连续三次担任国家攀登项目和国家973项目有关钢铁材料的首席科学家(1996~2009)。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和中国冶金科技奖特等奖(均为第一获奖人),国家发明奖三等奖(第一获奖人),三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一等奖,香港求是科学基金“杰出科学家奖”和先进材料制造加工国际大会(2009,柏林)“杰出贡献奖”。在超细晶钢研发上做出贡献,应用该技术已生产应用新钢类2亿吨以上。专著《超细晶钢》获中国图书奖及中国政府出版奖提名奖。连续三届担任中、日、韩等国召开的先进钢铁材料国际会议主席、副主席。2009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
王泽山
王泽山,1935.10.10出生,含能材料专家。生于吉林省吉林市,原籍吉林市。1960年毕业于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现任南京理工大学教授。从事含能材料方面的教学与科学研究。研究了发射药及其装药理论;发明低温感技术,提高了发射效率,使发射威力超过国外同类装备的水平;研究和解决了废弃火炸药再利用的有关理论和综合性处理技术,实现了资源化再利用,改善了安全,降低了公害,有明显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发明了一种高密度火药装药技术,已推广应用。数次获得国家及省部级奖励,获何梁何利奖。“低温度系数发射药、装药技术及加工工艺”获1996年国家技术发明奖一等奖(排名1);“库存过期火药和退役报废炸药的再利用技术”获1993年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排名1)。发表学术论文100多篇,出版专著14部。1999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
武胜
武胜(1934.9.23-)核材料与工艺专家。出生于黑龙江省阿城市。1960年毕业于莫斯科有色金属学院,现任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研究员。长期从事核材料与工艺研究。参与核材料的相容性、腐蚀特性和表面改性研究;参与核聚变材料的工艺攻关,解决了加工成形的关键技术,完成了不同功能部件的研制任务;在物理冶金方面,组织解决了钚合金的特种浇铸成型定向凝固技术;主持研制两种高韧性和耐蚀性优良的铀合金。为我国核材料部件的工艺技术的发展作出了贡献。多次获得国家和省部级奖励,曾先后获得1989年、1995年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两项,和国家发明3等奖1项。1999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
吴慰祖
吴慰祖(1932.11.13-)精细化工专家。出生于江苏省南通市。1953年毕业于北京大学。现任谋部第五十五研究所研究员。长期从事精细化工技术的研究。开创并建立了一门与物理、生物、微电子等学科紧密相关的、新的精细化工学科理论体系;紧密跟踪和吸取国内外相关学科的最新理论和研究成果,创造性地解决了许多关键性技术难题;科研成果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得到大量应用,并获得重大效益;治学严谨、道德高尚,重视科研队伍建设和年轻人才的培养,为我国国防现代化建设做出了卓越贡献。50多年来,在科研工作中取得了40多项重要成果。发表了许多具有指导意义的重要论文、专著和研究报告。1999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
杨启业
杨启业(1932.1.2-)炼油工艺专家。江苏省镇江市人。1957年毕业于北京石油学院。中国石化工程建设有限公司高级工程师。长期从事炼油设计工作。先后设计、审核了102套催化裂化装置,经济效益显著;参加了提升管催化裂化、大庆常压渣油和减压渣油催化裂化、催化裂解等攻关工作;在催化裂化装置上不断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为我国催化裂化技术的提高和发展作出了贡献。多次获得国家及省部级奖励,获得国家发明奖一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二等奖2项。发表学术论文多篇。1997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
徐承恩
徐承恩(1927.1.21-)炼油工艺设计专家。浙江省诸暨市人。1949年毕业于浙江大学获学士学位。中国石化北京设计院高级工程师。长期从事炼油厂的工程设计工作。曾先后参加设计和主持审核过国内燕山石化公司炼油厂、福建炼油厂等六个大型炼厂和二个援外炼油厂的工程设计工作,取得了良好业绩;参加过原石油部和中国石化总公司组织的多次炼油工艺技术攻关工作,在尿素脱蜡、分子筛脱蜡、常压渣油催化裂化、甲基叔丁基醚合成以及炼油厂的节能技术改造等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1989年被国家建设部授予首批“中国工程建设设计大师”称号,1990年被中国石化总公司评为“有突出贡献的科技和管理专家。现任中国石化工程建设公司专家委员会主任。1994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
殷国茂
殷国茂(1932.1.29-)轧管工艺与设备专家。山东省龙口市人。1953年毕业于大连工学院。成都无缝钢管厂高级工程师,曾任总工程师、厂长。长期从事轧管工艺与设备的设计、生产和研究工作。在我国第一套自动轧管组机上,提出并实施了用减径方法生产大直径无缝钢管新工艺及负公差控制轧制新技术;在技术上主持建成我国第一套周期轧管机组;在测试的基础上推导出了216周期轧管机轧制力能参数的数字方程式;提出并领导建成国内第一套短流程精密轧管机组,多项大型技改和基建工程;参与研制出多种新钢种。多次获得国家及省部级奖励,“重载橡胶弹性安全联轴器”获1985年国家发明奖二等奖。发表学术论文10多篇。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
余永富
余永富(1932.9.30-)选矿工程专家。生于河南省南召县,原籍河南。1956年毕业于中南矿冶学院。现任武汉理工大学资环学院名誉院长,曾任长沙矿冶研究院科协主席、武汉理工大学学术委员会副主任。获学士学位。长期从事铁矿、稀土、铜钴硫化矿选矿研究。主要为:武钢大冶铁矿混合型铁矿石磁选新设备、新工艺解决了无法生产的技术难题;研制成功国内外独特的选矿新工艺,解决了长期制约包钢铁及稀土生产的白云鄂博多金属矿选矿难题;针对我国铁矿山及炼铁现状,首次提出在我国铁矿山开展“提铁降硅”建议及研究,指出降低铁精矿中硅含量的重要意义,对我国高炉实现“精料方针”有重要指导作用,全国大部分铁矿山进行技术改造后,使我国国产铁精矿质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彻底摆脱了质量低的落后面貌。先后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二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三项,发表论文100余篇。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
张国成
张国成(1931.10.12-)稀土金属冶炼分离专家。云南省昆明市人。1956年毕业于昆明工学院获学士学位。北京有色金属研究总院高级工程师。长期从事各种稀土精矿冶炼和单一稀土元素分离的研究。研究成功氧化焙烧-催化浸出法冶炼氟碳铈矿新工艺并广泛推广;发明了硫酸强化焙烧萃取法冶炼混合型稀土精矿的新流程,冶炼精矿量约10万t/a;研究成功用P204萃取剂从硫酸稀土溶液中萃取分离稀土元素新工艺;发明了用碱度法生产荧光级氧化铕、用P204萃取法生产氧化钕和用电化学法氧化还原铈和铕离子等项新技术,均在工业上推广,经济效益显著。先后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两次,发明奖一次,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1995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