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陈森玉
陈森玉,1939年12月2日出生,男,汉族,福建省仙游县人,加速器物理学家。中共党员。1964年毕业于清华大学。曾任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所副所长。现任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所研究员。我国高能加速器领域的学术带头人。1982至1990年,作为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简称BEPC)工程的主持人之一,负责并有创新性地完成BEPC储存环的理论设计,主持建成BEPC储存环。他主持并能突破国际上当时通行的理论指导调束,在很短的时间里实现了BEPC的主要性能在粲物理能区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使我国在国际高能物理领域占有一席之地。1995至2010年,先后任上海同步辐射光源(简称SSRF)可行性研究组组长、工程总经理、工程总顾问。负责组建工程研制队伍,提出并确定SSRF的设计目标和设计思想,主持完成工程的可行性研究、预制研究和初步设计,指导工程建设,做出突出贡献。他关注我国光子科学发展,2002年起建议并积极推动我国硬X射线自由电子激光装置和高能同步辐射光源的预制研究和立项工作。1990年作为第四完成人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2013年“上海光源国家重大科学工程”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集体奖)。20...
-
常印佛
常印佛(1931.7.6-)矿床地质学家。江苏省泰兴人。1952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安徽地质矿产局高级工程师。对目前世界上不同成矿环境中的几个主要铜矿类型有深入了解和研究。在区域成矿学领域:发现了铜陵近东西向隐蔽基底断裂带,提出了一个有关陆内成矿带的构造背景、地质环境、成矿特征和富集规律的系统的理论认识,丰富了陆内成矿理论,指导了找矿预测。在矿床学领域:提出的“层控(式)矽卡岩型”矿床的建议和分类,以及所建立的相应成矿模式,发展了矽卡岩成矿理论,指导了找寻矽卡岩型铜矿的找矿实践。在找矿勘探学领域:将我国固体矿产普查划分为三个历史演变阶段,提出了第二轮普查、深部探测和立体填图的建议,并获一批成果。在找矿实践中,为铜陵有色冶炼基地的发展提供了矿产资源。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1994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
陈毓川
陈毓川,男,1934年12月出生于浙江省平湖市乍浦镇,原籍宁波。1952年就读于南京大学地理系,1959年毕业于前苏联顿湼茨理工大学地质勘查系。长期在中国地质科学院、原地质矿产部和国土资源部从事矿床地质,地球化学、区域成矿规律、成矿预测研究及矿产勘查工作。历任研究组长、队长、研究室主任、矿床研究所所长、中国地质科学院院长、原地矿部总工程师、地调局局长、大洋协会副理事长、中国工程院能源与矿业工程学部主任、中国地质学会常务副理事长、矿床地质专业委员会主任、国际矿床成因协会副主席、九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共十三大、十四大代表。先后系统、深入研究广西大厂超大型锡多金属矿床、矿带、宁芜、庐枞、阿尔泰、南岺成矿带及全国区域成矿规律及找矿方向,与研究团队提出宁芜玢岩铁矿成矿模式,开拓区域矿床成矿模式研究领域;系统总结南岺花岗岩有色、稀有矿床及全国陆相火山铁矿成矿规律;与程裕淇为首团队研究提出矿床的成矿系列概念,发展区域成矿理论,广泛应用于指导找矿。1983至1998年负责地矿部门的固体矿产勘查工作,“七五”期间负责全国金矿找矿工作。2000至2016年开展中国工程院矿产资源领域咨询研究...
-
范维唐
范维唐(1935.7.18-)矿山压力及开采机械化专家。原籍湖北省鄂城县,出生于北京市。1956年毕业于北京钢铁学院,1963年毕业于原苏联莫斯科矿业学院获技术科学副博士学位。曾任煤炭科学研究总院总工程师、院长,煤炭工业部总工程师、副部长等职。现任中国煤炭工业协会会长,中国能源研究会理事长,世界采矿大会组委会副主席。2002年当选为瑞典皇家工程科学院外籍院士。主要从事研究及主持综合机械化技术攻关,做出了重大贡献,建立了采煤机械化现代化的试验室,大量科研成果广泛应用于生产,形成了符合国情,适用于不同生产地质条件的综采工艺、经济型综采及高档普采成套技术装备,取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近年来,在能源、煤炭和公共安全方面,主持完成了多项战略性研究课题。1994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
傅依备
傅依备(1929.4.4-)核化学与化工专家。湖南省岳阳县人。1960年在原苏联列宁格勒化工学院研究生毕业并获副博士学位。回国后在清华大学任讲师,1963年调九院。曾任该院二所所长和院科技委副主任。现任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原九院)研究员,院专家委员会委员,博士生导师,四川大学原子分子工程所所长。负责九院核试验放化测试任务,突破了许多关键技术,满足了我国发展国防核技术的需要。发明了指示剂诊断聚变和裂变中子能谱和中子总数的方法。主持建立了钢丝绳快速取地下气体样品的方法,为现场速报试验结果做出了贡献。负责组建了激光聚变微靶实验室,研制了一系列惯性约束聚变实验用微型氘氚靶。在同位素化学、辐射化学和辐射材料改性研究等领域进行了开拓性的研究。提出了库存铀钚金属和高分子材料的相容性问题,开创了上述材料在弱辐射场作用下贮存可靠性相关的材料化学研究,并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结果,对评估库存的安全可靠性具有重要意义。先后培养研究生20余人,在国内外重要刊物上发表论文200余篇,获得国家级发明、科技进步等奖4项,部委级科技进步奖14项,院预研基金科技成果奖12项,2003年获何梁何利科技奖。。先...
-
顾金才
顾金才(1939.2.12-)河北省卢龙县人。1965年毕业于西安工程兵工程学院。现任总参工程兵科研三所研究员。长期从事防护工程与岩土工程加固技术及理论研究工作。主要成就和贡献:对喷锚支护坑道抗爆性能主持进行了多次大规模的现场试验,为国内首次提出喷锚支护坑道抗动载设计计算方法奠定了基础。对喷锚支护坑道进行了大量的、系统的地质力学模型试验研究,为喷锚支护技术在国防和民用工程中的推广应用提供了重要依据。对预应力锚索加固机理与设计计算方法进行了深入系统地研究,为提高我国预锚加固技术的理论水平和设计水平做出了重要贡献。为我军创建了地质力学模型试验室,研制了多台性能优良的加载设备和材性试验设备,解决了一系列模型试验技术难题,为国防、人防工程及国家多个大型水电工程(如白山、二滩、小浪底、大朝山、李家峡)进行了地质力学模型试验研究,为工程设计提供了重要依据。与地方大学联合培养了一批硕士、博士研究生。科研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3项;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电力部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水电规划设计总院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获国家实用新型专利1项。在国内...
-
古德生
古德生(1937.10.13-)采矿工程专家,广东省梅县人,1960年毕业于中南矿冶学院(现中南大学),任中南大学教授。他开创了我国振动出矿技术和地下金属矿连续采矿技术新领域;发明颠振型振动出矿机,开发出系列装运、筛洗工艺的新型振动设备;创造了与自主研发的振动连续作业机组配套的无间柱连续采矿法;针对松软破碎矿体开采条件,发明了“开采环境再造深孔诱导崩矿嗣后充填采矿法”;首创具有我国特色的“区域矿山”建矿新模式,为我国广大中小矿群(约占80%)实现集约化、规模化开采走出了一条新型工业化道路。先后完成科研项目30余项,其中《地下金属矿连续开采工艺技术与装备研究》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硬岩无间柱连续开采技术研究》等3个项目,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颠振型振动出矿机》获国家发明三等奖。此外,还获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8项,二等奖10项。先后获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中国工程院“光华工程科技奖”和“叶剑英”奖等荣誉。累计培养硕士生15人,博士生53人。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
韩英铎
韩英铎(1938.5.1-)1962年和1966年分别于清华大学电机系本科和研究生毕业,1986年获西德埃尔兰根-纽伦堡大学工程科学博士学位。曾任清华大学电机工程与应用电子技术系主任。现任清华大学教授,清华大学电力电子工程研究中心主任。长期从事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领域的教学与科研工作,在交流远距输电和互联电力系统的安全稳定分析、控制与优化规划领域作出了多项重要贡献。发表论文280余篇,合著2部,指导博士、硕士研究生80余名。曾获国家级科技进步奖及发明奖四项,国家级教学成果特等奖1项。近20年主要致力于柔性交流输电系统技术、电能质量控制技术及广域动态安全监测(WAMS)与控制等技术研究,现今均成为发展智能电网的关键技术。团队在国内率先开展了基于可关断器件的高电压大容量新型静止无功补偿器(STATCOM)和电能质量控制研究并研制成功多种行业标志性工业装置。“±20Mvar新型静止无功发生装置研制”成果被评选为2000年全国高校十大科技成就之一并获2002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006年及2011年又与产业部门合作研制成功±50Mvar和迄今世界单台容量最大的±200Mvar...
-
顾心怿
顾心怿(1937.1.23-)石油矿业机械专家。上海人。1956年毕业于北京中央燃料工业部干部学校。中国石化集团胜利油田资深首席高级专家。长期工作在工程技术、研究设计第一线。创造性的贡献:发明了能进入到极浅海、潮间带去钻探石油的步行坐底式钻井平台,发明了适合开采深部油层和稠油的链条抽油机;发明了因能蓄存能量而节能显著的蓄能石油修井机;研制出我国第一艘坐底式石油钻井船;早年还曾创制出为胜利油田的发现井取出油砂岩心的大直径取心工具。曾获国家发明二等奖三项;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一项;中国专利金奖两次及1992年度全国十大科技成就奖。以上奖励中均为首位发明人。1999年获何梁何利技术科学奖。2005年获山东省科学技术最高奖。是全国劳动模范和“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
韩大匡
韩大匡(1932.11.26-)油田开发工程专家。出生于上海市,原籍浙江省杭州市。1952年毕业于清华大学。曾任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副院长、总工程师、石油部科技委员会油田开发组长等。现任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博士研究生导师。五十余年来一直从事油气田开发工程方面的研究工作,包括油藏工程的综合性和战略性研究,以及油藏数值模拟技术和提高石油采收率技术等研究。主要获奖成果为“油藏数值模拟技术”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其子课题“油藏模拟新技术”获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部级)一等奖,“非均质亲油砂岩油层内油水运动规律的数值模拟研究”获石油部一等奖,“中国注水开发油田提高原油采收率潜力评价及发展战略研究”获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一等奖,“油井防蜡、清蜡新工艺”获全国科学大会奖。已出版《油藏数值模拟基础》、《多层砂岩油藏开发模式》等著作五部,译著一部,在国内外发表论文、报告40余篇。培养硕士、博士、博士后32名。1991年获首批政府特殊津贴,并被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授予石油工业有突出贡献科技专家称号,1996年获中国科学技术发展基金会孙越崎科技教育基金能源大奖。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