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乔杰
乔杰(女)(1964.01.02-),生殖医学专家。黑龙江省哈尔滨市人。1987年毕业于北京医科大学,1996年获得博士学位。曾在香港大学做访问学者、美国斯坦福大学做博士后研究,现任北京大学第三医院院长、妇产科主任、生殖医学中心主任。是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中华医学会生殖医学分会第三届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生殖医学专业委员会第一届主任委员,《中华生殖与避孕杂志》总编。作为科技部“生殖与发育重大专项”首席科学家、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研究群体“生殖细胞发育”首席专家,乔杰一直从事妇产科及生殖健康相关的临床与基础研究工作,从遗传学、表观遗传学角度对人类早期胚胎发育机制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将基础研究成果成功应用于临床上胚胎植入前遗传学诊断;揭示疑难不孕症发病机制,优化辅助生殖技术方法,提高疑难不孕患者治疗成功率。研究成果连续入选2014、2015年度中国科学十大进展。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在Lancet、Cell、Nature和PNAS等期刊发表SCI文章156篇,以第一完成人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省部级一等奖3项。2017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
-
马丁
马丁(1957.04.24-),妇产科学专家,云南省昆明市人。1990年毕业于原同济医科大学附属同济医院,获得妇科肿瘤学博士学位。现任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院妇产科学系主任,中华医学会妇科肿瘤学分会主任委员,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常务理事,国家妇产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主任,教育部肿瘤侵袭与转移重点实验室主任等职务。长期从事医疗教育工作,是我国妇产科学界首位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2000)和“973”项目首席科学家(2002)。长期坚持医疗一线工作,具有坚实理论基础和丰富临床实践经验,擅长妇科肿瘤及妇科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施行妇产科手术逾万台,精于妇科手术、腔镜及机器人手术,通过合理应用新辅助化疗缩减手术对器官功能的损伤,使保留年轻妇女生育功能成为可能。同时在宫颈癌早期预防和遏制肿瘤转移临床研究方面颇有造诣,并适时将创新科研成果进行临床转化应用,ADV-TK拮抗肿瘤转移制剂(国家I类新药)已进入临床III期试验。其成果得到国内外同行认同的高度评价,获国家科学与技术进步奖二等奖(2010;2011;2012)、中华医学科技奖一等奖(2007;2009)、湖北省成果推广一等...
-
沈倍奋
沈倍奋(1943.05.01-)(女)1965年毕业于复旦大学生物系生物物理专业。1965至1968年为军事医学科学院放射医学研究所研究生。1980至1982年获洪堡奖学金,在西柏林技术大学生物化学研究所做博士后研究。1988年1至9月在美国NIH做访问学者。现为军事医学科学院基础医学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工程院院士,免疫学家,长期从事生物化学和免疫学研究。早期组建了分子免疫学全军重点实验室,在中国较早开展单克隆抗体制备及其临床应用等方面的研究;研制的免疫毒素是我国单克隆抗体衍生物最早申请新药审评的制品;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1997年获得我国新药证书。近年来致力于基因工程抗体、免疫调节和干预等领域研究;组建了国家“863”抗体工程研发基地,建立了“抗体人源化”、“基于抗原-抗体相互作用结构信息设计抗体类分子”等创新抗体研发技术,多个创新抗体药物进入临床研究,极大推动了我国抗体产业的快速发展。有关研究结果获国家发明专利30余项,发表论文600余篇,5个抗体药物获批临床研究,主编专著5部。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2项,军队科技进步奖一等奖2项...
-
尚红
尚红(1960.10.23-),女,临床检验诊断及艾滋病防治学家,辽宁省铁岭市人。1983年毕业于中国医科大学,1996年获日本山梨医科大学医学博士学位。现任中国医科大学副校长、附属第一医院院长、国家医学检验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主任、国家卫健委艾滋病免疫学重点实验室主任,兼任世界病理和检验医学协会西太区主任、中国医师协会检验医师分会会长、中华医学会检验医学分会第七届、第八届主任委员、中国性病艾滋病防治协会副会长等职。长期致力于艾滋病毒关键检验领域和临床检验标准化研究工作,在艾滋病毒储存库检测技术、预测艾滋病进展的全新标志物、我国艾滋病毒新型重组株鉴定和传播规律以及建立中国成人临床检验参考值等方面取得系列研究成果。实现了检验结果互认,促进了基层检验技术水平提高,推动了我国检验医学的标准化和国际化。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在Nature、NEnglJMed、LancetInfectDis、NatImmunol和SciAdv等国内外杂志发表研究论文300余篇;制定卫生行业标准12项。以第一完成人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省科技进步一等奖4项和何梁何利科技进步奖。2019年当选中国工程院...
-
沈洪兵
沈洪兵(1964.05.29-),男,流行病学家,江苏省南通市启东人。1999年毕业于上海医科大学(现复旦大学),获博士学位。现任南京医科大学校长、党委副书记,兼任中国抗癌协会肿瘤流行病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教育部科学技术委员会生物与医学学部委员、英国皇家内科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院士。从事肿瘤分子流行病学研究30年,在肺癌易感基因和驱动基因发现以及高危人群防治策略等方面开展了系统性创新性研究。在胚系遗传层面新发现21个中国人群肺癌易感基因,建立了中国人群肺癌分子遗传图谱,并创建了多遗传风险评分(PRS);在体细胞基因组层面首次揭示了中国人群肺癌关键驱动基因及其分子机制;不仅为研究肺癌发生发展机制提供了新靶点,而且成功应用于肺癌发病风险预测,为肿瘤基因预测和精准预防做出重要贡献,推动我国肿瘤分子流行病学学科跻身国际前列。在NatGenet,NatRevCancer,LancetRespirMed等发表论文400余篇;获国家发明专利授权14件;作为第一完成人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何梁何利科技进步奖、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等多项奖励。2019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
田金洲
田金洲(1956.12-),男,中医脑病专家,湖北天门人。1989年毕业于北京中医学院,获医学博士学位;2004年毕业于英国曼彻斯特大学,获理学博士学位。现任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脑病科主任医师、教授,曾任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副院长。从事中医内科学临床、教学及研究40余年,对阿尔茨海默病、血管性痴呆、帕金森病以及失眠等脑病的中医药防治做了系统研究,在阿尔茨海默病领域成绩突出。探索了复方中药从脑微循环治疗阿尔茨海默病的途径;挖掘了阿尔茨海默病的中医药治疗理论和方法;研制了阿尔茨海默病早期诊断的系列中国标准。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一等奖3项、全国优秀教材奖(高等教育类)特等奖1项。主编《中国痴呆诊疗指南》等著作7部,发表论文300余篇。2021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
沈祖尧
沈祖尧(1959.10.22-)胃肠病学专家。祖籍浙江宁波,现居中国香港。2012年欧亚科学院院士及2015年港科院创院院士。并于2013年获颁世界杰出华人奖。获香港大学内外全科医学学士学位(1983),加拿大卡尔加里大学生命科学博士学位(1992)和香港中文大学医学博士学位(1997)。现任香港中文大学校长,莫庆尧医学讲座教授。为英国皇家内科医学院、美国肠胃病学学院、澳洲皇家内科医学院等九个学院的院士,担任多个专业学会委员。在国际上首创了为期一周的抗幽门螺旋菌治疗方案;率先采用内窥镜治疗消化性溃疡出血;制定多种预防因非甾体类抗炎药或阿司匹林(NSAIDs、aspirin)引起的溃疡并发症的治疗方案;率先在亚太地区确立了结肠镜检查对早期发现无症状大肠癌的临床筛查价值;在消化系统肿瘤发生的分子机制方面作了系列创新性研究。获2006年教育部长江学者成就奖、2007,2011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008年美国防癌基金会桂冠奖Laurel奖、2009年亚太地区胃肠科最高奖项Marshall及Warren奖、同年德国胃肠病学协会内镜奖、2010,2014年教育部自然科学奖一等...
-
田伟
田伟(1959.02.05-),男,骨外科专家,北京市西城区人,北京大学及清华大学教授,1995年毕业于日本国立弘前大学大学院(研究生院),获博士学位。担任北京积水潭医院院长、第十八届国际计算机辅助骨科学会主席,第十届中华医学会骨科学分会主委。是法国国家医学科学院外籍院士,英国爱丁堡皇家外科学院名誉院士,北京学者。获何梁何利奖、全国创新争先奖奖章。长期致力于骨科诊疗精准化、微创化、智能化研究及应用,是我国骨科手术导航机器人领域的奠基者和开拓者。自主研发国际首台通用型骨科手术机器人等产品,并在临床广泛应用。首创计算机辅助微创脊柱手术理念(CAMISS),创新5种新术式,成为国际手术金标准。首次发现颈椎术后吞咽困难的发病机制,革新手术理念;提出椎旁骨化新理论,改变人工椎间盘设计方向。以第一完成人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北京市科学技术一等奖2项。主持制定国际指南1项、国家卫生行业标准3项、国内指南5项。主编专著12部,发表论文300余篇。2019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
王辰
王辰(1962.08-)呼吸病学与危重症医学专家。山东德州人。1985年毕业于首都医科大学医疗系,1991年于同校获医学博士学位。第十三届全国政协常委。现任中国工程院党组成员、副院长。长期在北京朝阳医院、北京呼吸疾病研究所、北京医院、中日医院、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从事临床、研究、教学与管理工作。任中国医师协会呼吸医师分会会长,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荣誉主任委员,国家呼吸临床研究中心主任。是我国呼吸衰竭与呼吸支持技术、肺栓塞与肺动脉高压、新发呼吸道传染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烟草病学等领域的主要领军者与推动者之一。做出序贯机械通气、肺栓塞减量溶栓疗法、确证中药对流感疗效等多项创新并进入国际指南,指导改善临床实践。曾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1项,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并获何梁何利科技进步奖、世界卫生组织控烟杰出贡献奖等多项奖励。2013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
田志刚
田志刚(1956.10.11-),免疫学家,山东省莱州市人。1982年本科毕业于山西医科大学,1989年获白求恩医科大学(现吉林大学医学部)免疫学博士学位。现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医学中心主任、免疫学研究所所长。中国科学院天然免疫与慢性疾病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国免疫学会理事长、国际免疫学联盟执委。主要从事NK细胞和肝脏免疫学研究。发现肝脏特有NK细胞新亚群,开创以NK细胞新视角认识各种肝脏疾病;创建NK细胞肝炎模型,发现若干免疫治疗新靶点;研制靶向NK细胞受体的单抗,可逆转NK细胞过度活化或功能耗竭以治疗肝脏急性损伤、病毒性肝炎或肿瘤;创建NK细胞规模化扩增和基因修饰技术,突破NK细胞免疫治疗技术瓶颈。以通讯作者在Cell、Immunity、NatImmunol等发表300余篇SCI论文,授权发明专利28项,其中获多项技术转让。2008年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2012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016年获安徽省自然科学一等奖。2015年获何梁何利基金科技进步奖。2017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