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广基
王广基,1953年4月26日生于扬州,男,汉族,江苏扬州人,药物代谢动力学专家。中共党员。1977年毕业于中国药科大学。1993年获新西兰奥塔哥大学博士学位。曾任中国药科大学副校长。现任中国药科大学学术委员会主席,江苏省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江苏省药物代谢动力学重点实验室主任,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药复方药代动力学重点实验室主任。兼任中国药学会应用药理专业委员会名誉主任委员,中国药理学会制药工业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江苏省药理学会理事长。第十一、十二届全国人大代表。长期从事药学研究。为“863”重大专项“临床前药代动力学关键技术及平台研究”的全国牵头人,教育部药物代谢动力学博士学位授权点学科带头人(全国唯一)。在国内建立了国际先进的临床前药代动力学技术平台体系,成为我国创新药物研发的重要支撑,促进了我国创新药的研发及产业化;创建了“靶细胞药代动力学-药效学结合研究”新理论及新模型,为靶点在细胞内药物及纳米制剂的评价与研究提供了新方法;开拓了中药多成分药代动力学研究理论方法,解决多个关键技术难题,推动了我国中药新药研发现代化与中药国际化进程。先后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4项,...
-
王俊
王俊(1963.11.15-),男,胸外科专家,河南省信阳市淮滨县人。1989年毕业于北京医科大学(现北京大学医学部),获外科学硕士学位。现任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胸外科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卫生计生委胸外科内镜诊疗技术专家组组长,中国医师协会毕业后医学教育胸心外科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抗癌协会肺癌专业委员会候任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胸外科分会及内镜医师分会副会长等。他一直工作在临床一线,从事胸部微创手术和肺癌治疗的相关研究。在中国最早成功开展电视胸腔镜手术,探索出绝大多数胸腔镜手术的中国术式,并一直在手术例数和难度上居领先地位。培训了我国早期80%以上的胸腔镜医师,主持制订了胸腔镜手术国家规范,引领中国胸外科完成了从传统开胸到现代微创的转型升级。创建中国肺癌微创综合诊疗技术体系,研创出被柳叶刀肿瘤命名的肺癌手术“王氏技术”,解决了中国肺癌手术的独特难题,推动了我国肺癌微创手术的普及。早期肺癌的系列创新研究成果写入多项国际指南。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光华工程科技奖,中央保健工作先进个人奖,国际胸心外科最高青年奖GrahamFellowship等。发表论文380余篇,...
-
王红阳
王红阳,1952年1月31日出生,女,汉族,山东威海人,中共党员。肿瘤学、生化与分子生物学专家,旅德归国华侨。1992年毕业于德国乌尔姆大学医学院,获博士学位。现任国家肝癌科学中心主任、国际合作生物信号转导研究中心主任。兼任中国女科技工作者协会理事长、中国抗癌协会副理事长,中国医师协会精准医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曾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医学科学部主任(2009-2017)。长期从事恶性肿瘤的基础、临床和转化应用研究,对肿瘤发生发展分子机制、细胞网络调控和肝胆肿瘤个性化诊治等有重要建树。1997年回国创办了第二军医大学国际合作生物信号转导研究中心和东方肝胆外科医院内科综合病区,建成我国首个肝癌生物样本库、规模化肝胆肿瘤人体类器官库和精准诊疗平台,形成创新研究基地,后发展成国家肝癌科学中心。领衔我国大规模肝癌预警筛查计划,研发我国首个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肝癌诊断试剂(获国家发明专利和美国专利授权),获国家药品监督局注册认证在临床广泛应用;系统研究慢性炎症促进肝癌发生新机制,为我国肝胆肿瘤防控提出新策略,应用推广新技术,推动了肝胆肿瘤的精准诊疗。在Cell、CancerCe...
-
王军志
王军志(1955.09.30-),男,生物制品与生物药学专家。出生于甘肃省兰州市。1977年考入兰州医学院,先后获医学学士和医学硕士学位,1993年在日本三重大学获医学博士学位。现任中国食品药品检定研究院学术委员会主任委员、生物制品检定首席专家。WHO生物制品标准化和评价合作中心主任,WHO生物制品标准化专家委员会委员,国家药典委员会生物技术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1995年留学回国后,一直从事生物药质量评价关键技术研究,多项技术方法和标准纳入《中国药典》和国际技术指南。在重大突发传染病防控、重大药害事件查处、国家生物制品批签发、国家疫苗监管体系建设及药品监管决策中均发挥了重要的技术支撑作用,为保障公众用药安全、促进创新生物药成果转化及参与国际竞争发挥了重要作用。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在NEJM,Lancet,Nature,Science等杂志发表论文110余篇。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2项排名第一,1项排名第二)、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排名第三)。先后获得白求恩奖章、中国药学发展奖创新药物奖特别贡献奖、首届全国创新争先奖等荣誉。2019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
王锐
王锐(1963.05.25-),药物化学与多肽药物专家。出生于甘肃省兰州市。1978年考入兰州大学,1988年获博士学位(兰州大学与日本京都大学联合培养),兰州大学和美国堪萨斯大学(UniversityofKansas)博士后。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中组部国家“万人计划”领军人才。现任兰州大学教授。长期围绕制约多肽新药创制的关键科学和技术问题,进行了系统的创新性研究,取得了突出成绩,通过从新合成方法到新制备技术的连续创新努力,推动了我国多肽新药创制及产业化的发展。以通讯作者发表SCI一区论文113篇,论文被引用1万余次。获国家发明专利授权35件,申请国际专利PCT4件,多项技术用于多肽新药研发与生产,获中国专利奖。作为第一完成人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省部级一等奖4项、国际学术奖励3项、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创新奖。2017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
王琦
王琦(1943.02.12-),男,中医学家,江苏省扬州市高邮人。国医大师,教授。1980年毕业于中国中医科学院(原中医研究院),获硕士学位。现任北京中医药大学国家中医体质与治未病研究院院长。坚持临床56年,在代谢性疾病、过敏性疾病及男性生殖疾病诊疗上卓有建树,于2014年被评为国医大师。从事中医体质研究41年,发现中国人九种体质类型及体质和疾病相关性。创立中医体质学新学科,制定我国首部体质分类行业标准,创建体质辨识法,为中医科学创新成果进入国家公共卫生体系的历史性突破。开创中医男科学,首创调整体质治疗男性不育、男性勃起功能障碍等疾病,研发国家三类新药2项。曾任“973”项目首席科学家,主持国家级课题15项。以第一或通信作者发表中英文论文430余篇。获国家发明专利18项,研发国家新药2项。以第一完成人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省部级一等奖9项。获何梁何利科技进步奖。2019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
夏照帆
夏照帆,1954年3月16日生于福建福州,女,汉族,籍贯江苏泰兴,烧创伤外科学专家。中共党员。1976年毕业于第一军医大学医疗系,1988年于第二军医大学(现为海军军医大学)获医学博士学位,后赴美国Texas大学烧伤专业攻读博士后。曾任上海市医学会烧伤外科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烧伤外科学分会主任委员、国际烧伤学会执行委员暨东亚地区代表。现任海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上海长海医院)烧伤外科主任、上海市烧伤急救中心主任、国家重点学科(烧伤外科)及教育部创新团队带头人、全军烧伤研究所所长、军队重点实验室主任。夏照帆教授从医执教46年,致力于烧创伤疾病的临床诊疗、教学和科研工作。20世纪80年代首次证明烧伤休克细胞能量代谢障碍假说;率先发现皮肤成纤维细胞释放IL-6在烧伤后全身炎症反应中的重要作用;最早提出烧伤休克延迟复苏造成重要脏器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三条病理途径;构建真皮替代模式和精细化微创化创面管理技术,突破传统植皮手术瓶颈,减少了供皮区损害,显著提高了危重烧创伤的救治成功率和瘢痕性关节功能不全恢复率;制定序贯保护策略,减少了烧伤后多器官功能不全综合征的发病和死亡;...
-
邬堂春
邬堂春(1965.07.25-),男,职业卫生与环境卫生学家,四川简阳人。1993年毕业于同济医科大学(现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获博士学位。现任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副院长、公共卫生学院院长,兼任中国医师协会副会长兼公共卫生分会会长,教育部环境与健康重点实验室主任,EnvironHealthPerspect等杂志编委,曾任国际细胞应激学会主席。长期从事空气污染与健康的研究,在揭示空气污染病因、阐明发病机制和制定预防对策等方面做出了杰出贡献。运用大样本、高质量的前瞻性队列,破解了矽尘暴露致肺癌和冠心病死亡增加的世界难题,为国际癌症研究机构认定矽尘为肺致癌物提供了高级别证据,促进了中美等国家职业卫生标准的重大修订,成效显著;揭示了家用固体燃料产生的室内空气污染是居民过早死亡的重大病因,提出改用清洁能源和有效通风的预防措施,改变了中国乃至世界的预防对策;深入研究了空气污染致心肺损害的主要成分和作用机制,为制订环境质量标准和高效精准预防提供了新证据。在JAMA、Nature等发表论文400余篇,获国家自然科学、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各1项,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2项。2021年当选...
-
吴以岭
吴以岭(1949.10.24-)河北省故城县人,中医心血管病专家,中医络病学学科创立者和学科带头人,1982年毕业于南京中医药大学获医学硕士学位。现任河北省中西医结合医药研究院院长、国家心血管病中心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络病研究与创新中药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络病重点研究室主任、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副会长、中华中医药学会副会长、中华中医药学会络病分会主任委员、中国中西医结合血管脉络病专委会主任委员、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络病专委会会长。继承创新首次形成“络病证治”理论体系和“脉络学说”,创立中医络病学新学科,以络病理论为指导开辟心血管疾病治疗新途径,研发治疗心脑血管病的通心络胶囊、心律失常的参松养心胶囊、慢性心力衰竭的芪苈强心胶囊等国家专利新药,经临床循证医学评价证实疗效确切。以第一完成人获国家科技发明奖二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3项、省部级一等奖5项及何梁何利奖。主编《络病学》、《脉络论》等专著,其中《络病学》专著获中华中医药学会学术著作一等奖,主编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创新教材——《络病学》在国内30余家高等医学院校开课,建立三大络病专业委员会及...
-
肖伟
肖伟(1959年10月-),男,制药工程学专家,山东潍坊人。1981年毕业于南京中医药大学,2004年获博士学位。现任中药制药过程新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中成药智能制造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主任,兼任国家药典委员会执行委员、中华中医药学会副会长、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常务理事。长期致力于中药新药创制、生产过程质控、智能制造领域研究,发明银杏二萜内酯功效成分群及制备关键技术,研制上市首个以PAF受体为靶点的创新药,为基于靶点的中药新药创制提供示范;首创以功效成分群为核心的制药全过程质控体系,显著提高中药质量均一性,为中药标准化和国际化做出贡献;创建以功效成分群为关键质量目标的智能制造技术体系,设计建成我国第一个中药智能生产工厂,实现中药智能制造零的突破。先后主持973、863、重大新药创制等项目10余项,第一完成人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5项,获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创新奖、光华工程科技奖、全国创新争先奖、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个人。2021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