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联系方式
详细介绍
个人简历
曾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发展战略和区域经济研究部研究员。第十届全国政协委员。全国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委员。
1967年毕业于北京大学数学力学系, 1981年在北京大学数学系获硕士学位,1981年至今就职于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历任发展预测研究部副部长,部长,发展战略和区域经济研究部部长,学术委员会委员。
主要从事中国中长期发展战略与预测,宏观经济分析,区域经济和区域政策、产业政策,宏观经济模型研制与应用等方面的研究,发表过多篇文章与论著。曾承担过UNDP、世界银行、亚洲开发银行、OECD、福特基金会等机构资助的项目,以及国内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委软科学项目,及部委级重点项目,其中“2000年中国的总体定量分析”获1986年全国计算机应用展览一等奖,“2000年中国的研究”获1988年全国科技进步一等奖,“中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与政策的综合研究”获1996年全国科技进步二等奖,“跨世纪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研究”获1997年中国发展奖一等奖,“北京中小企业发展对策研究”获1999年北京市科技进步二等奖,“中国经济发展的回顾与前瞻1979-2020” 获1999年中国发展奖一等奖,“21世纪初的中国经济” 获2001年中国发展奖一等奖。
研究领域
区域与城市经济
教育背景
毕业院校:北京大学学历:硕士专业:数学系
国研报告
- [6] 影响城市化发展的主要因素分析及其启示
- [7] 中国城市化速度预测分析
- [8] 中国城市化发展面临的主要风险及政策建议
- [9] 我国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对城市化的影响及政策建议
- [10] 创新的产业和空间特征及其对中国实施创新驱动战略的启示
- [11] 我国制造业参与全球价值链分工获取增加值能力分析与相关政策建议
- [12] 城市服务行业分布格局特征及演变趋势研究
- [13] 中国经济结构变化特征与趋势——基于2007和2010年投入产出表的比较分析
- [14] 中国城市服务业空间分布的特征及演变趋势分析
- [15] 中国经济复杂度及其演变——基于1987年至2007年的投入产出表测度
- [16] 我国制造业空间分布的特点及变化趋势
- [17] “十二五”至2030年我国经济增长前景展望
- [18] “十二五”及中长期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趋势研究
- [19] 中国经济发展的阶段特征与面临挑战——基于人均GNI增长过程的国际比较分析
- [20] 中国各地区能源强度差异的因素分解
- [21] 对工业化发展阶段的讨论
- [22] 从经济、资源、环境角度估计对外贸易的拉动作用
- [23] 加快服务业发展的经济社会影响——基于DRC-CGE模型的模拟分析
- [24] 近年来经济增长对于环境影响的因素分析
- [25] 农民工子女就学地点选择的因素分析
- [26] 首都“十一五”期间及未来能源需求形势分析
- [27] 中国区域差距的现状与趋势
- [28] 中国生产者服务业发展与制造业升级的关系
- [29] 安徽亳州市劳务输出情况调研报告
- [30] 中国生产性服务业:内容、发展水平与内部结构——基于中国1987~2002年投入产出表的分析
- [31] 油价波动与经济增长
- [32] 中国农村劳动力的跨省流动的实证分析
- [33] 关于农民工汇款行为的实证研究:基于问卷调查的分析
- [34] 宏观经济形势及土地参与宏观调控作用的分析
- [35] 中国省际贸易的空间相关性与贸易区的划分——基于“金税工程增值税数据”的分析
- [36] 中国省际贸易联系程度研究——基于“金税工程增值税数据”的分析
- [37] 近年来中国地区差距的变化趋势
- [38] 后配额时期中国、美国及欧盟纺织品贸易政策的影响分析
- [39] 基础设施建设与中国农村减贫
- [40] 对我国投资率的分析
- [41] 人民币汇率:一个简要的综述
- [42] 实现地区协调发展的战略思路和政策措施
- [43] “十一五”期间中国经济增长的内外部环境
- [44] 2005~2020年中国经济增长前景分析
- [45] 我国公路货运现代化 与装备发展的方向、条件和对策
- [46] 我国公路货物运输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 [47] 应高度重视通信标准对国民经济的促进作用
- [48] 水资源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保障
- [49] 我国区域发展的十大趋势
- [50]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和指标体系
- [51] 理顺输配电价 加强电网建设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 [52] 中国国内地方保护的调查报告——企业抽样调查结果的初步分析
- [53] 中国区域发展对科技需求的初步分析
- [54] 对当前经济形势的判断和展望
- [55] 东北老工业基地改造和振兴的思路和建议
- [56] 关于“十一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思考
- [57] 我国规划体制改革的框架性建议
- [58] 中国区域经济合作的新格局 四条横贯东西的经济带
- [59] 关于当前经济运行的几点认识
- [60] 长江三角洲整体竞争力研究
- [61] 适应新形势加快珠江经济带的建设步伐
- [62] 中国(大陆)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特征分析
- [63] 加入WTO对中国服务业发展的挑战和对策
- [64] 南水北调工程的宏观影响
- [65] 2002年世界经济形势的预测与展望
- [1] 中国制造业增加值率变化的特点及其启示
- [2] 从价值链分工来看我国经济发展南北差距的扩大
- [3] 出口省内增加值率能否作为衡量发展质量的指标——基于中国省级数据的分析
- [4] 国家发展规划评估制度存在的问题及改进建议
- [5] 中国城市化发展空间格局变化研究
学术论文
- [6] 李善同,侯永志:“十五”时期我国产业发展的主要任务
- [7] 李善同等:“十一五”规划的目标、政策和前景
- [8] 2001年经济走势及其不确定性的简要分析
- [9] 李善同:缩小区域差距不能光看人均GDP
- [10] 李善同:中国经济高速增长至少可维持到2020年
- [11] 李善同:对滦县发展文化旅游产业的建议
- [12] 李善同:“十二五”至2030年中国经济增长前景依然精彩
- [13] 李善同:促进发展方式实质性转变
- [14] 李善同:“十二五”时期至2030年我国经济增长前景展望
- [15] 吴三忙、李善同:市场一体化、产业地理集聚与地区专业分工演变——基于中国两位码制造业数据的实证..
- [16] 李善同:经济服务化的世界趋势与中国悖论:基于WDI数据的现代实证研究
- [17] 李善同、高传胜:中国服务业:短处、突破方向与政策着力点
- [18] 李善同、许召元:中国城市化道路的选择
- [19] 李善同、许召元:促进城市化健康发展的若干政策建议
- [20] 李善同:中国城市化过程中存在的五个问题及五种应对措施
- [21] 李善同:中部地区的比较优势和机遇
- [22] 李善同:区域发展应推进主体功能区形成
- [23] 李善同:生产者服务与制造业需良性互动
- [24] 李善同:大开发带来大发展
- [25] 李善同、何建武:后配额时期中国、美国及欧盟纺织品贸易政策影响分析
- [26] 李善同、段志刚:奥运经济对北京和国内其他地区的经济影响
- [27] 李善同:中国投入产出表中投入系数变化的分析
- [28] 李善同:中部崛起的三大优势
- [29] 李善同:总部基地是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的结合点
- [30] 李善同:服务业——中国经济发展的新动力
- [31] 李善同、许召元:近年来中国地区差距的变化趋势
- [32] 李善同:中国经济发展若干问题的讨论
- [33] 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战略思路
- [34] 李善同:如何看待投资率持续攀升
- [35] 李善同等:中国经济增长潜力与经济增长前景分析
- [36] 高投资率的成因分析
- [37] 李善同、侯永志、冯杰:《地区协调发展需把握三大关系》
- [38] 李善同等:经济增长的前景分析
- [39] 李善同、段志刚:服务业滞后五大病因
- [40] 李善同、段志刚:中国服务业开放与发展九大对策
- [41] 李善同等: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基本方向
- [42] 李善同等:“十一五”至2020年的经济增长前景
- [43] 李善同:消除地方保护须要采取综合措施
- [44] 李善同:中国区域发展趋势十大预言
- [45] 李善同等:我国经济增长前景与电力需求
- [46] 李善同:加入WTO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 [47] 李善同:中国拟定八大经济区域 今后制定政策统一考虑
- [48] 侯永志等:未来区域发展呈现十大趋势
- [49] 课题组:中国电价与电力发展报告
- [50] 李善同:发展区域经济:“协调”二字最重要
- [51] 侯永志、李善同:中国“十一五”:直面八个挑战 待解八大问题
- [52] 李善同、冯杰:东北地区有可能成为我国新的经济增长极
- [53] 李善同、冯杰:老东北将是新的经济增长极
- [54] 侯永志、李善同:协调发展是“十一五”的重要目标
- [55] 陈波、刘云中:中国地方保护:水有多深?
- [56] 李善同等:“非典”的影响及对策思考
- [57] 李善同、侯永志:中国大陆:划分八大社会经济区域
- [58] 李善同:地方保护与对地方领导的考核方式有关
- [59] 侯永志、李善同:为实现经济良好增长近期政策重点
- [60] 侯永志、李善同:未来20年中国经济增长和发展预测
- [61] 侯永志、李善同:中长期内中国经济仍然具有快速增长的潜力
- [62] 李善同等:中国经济高速增长源于资本迅速积累和经济效率快速提高
- [63] 李善同:宏观经济中的问题与政策重点
- [64] 李善同:经济主要矛盾仍是内需不足
- [65] 李善同等:入世有利于中国环境保护
- [66] 李善同、冯杰、侯永志:不可低估中国城市贫困现状
- [67] 李善同、冯杰: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政策与建议
- [68] 李善同、冯杰:我国未来区域经济架构与西部基础设施发展战略
- [69] 李善同、冯杰:我国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对区域协调发展的影响
- [70] 李善同:西部产业结构调整 政府要找准管理位置
- [71] 侯永志等:对2002年中国经济形势的几点看法
- [72] 李善同:中国入世、政策改革与减轻贫困
- [73] 李善同:长江三角洲地区未来发展面临五项挑战
- [74] 王慧炯、李善同:世界经济将重见天日
- [75] 李善同、侯永志:加入世贸组织:中国服务业发展的挑战和对策
- [76] 李善同:加入WTO对我国经济及财政的影响分析
- [77] 李善同、侯永志:发展服务业是一项长期而紧迫的战略任务
- [78] 李善同等:2002年我国宏观政策九项任务
- [79] 李善同等:2002年我国经济运行态势分析
- [80] 李善同等:今年我国主要的政策效果和经济运行中存在的问题
- [81] 李善同等:2001年的我国经济运行总体情况
- [82] 李善同、陈波:世界服务业发展新趋势
- [83] 李善同、陈波:世界服务业凸现新经济特点
- [84] 李善同、陈波:服务业在经济活动中取得主导地位
- [85] 李善同:三大结构性难题影响我国经济增长
- [86] 李善同:促进城市化的若干政策建议
- [87] 李善同:中国城市化的目标与任务
- [88] 李善同:中国城市化存在的主要问题
- [89] 李善同:积极推进城市化的战略意义
- [90] 李善同、刘勇:英国扶持中小企业政策措施
- [91] 李善同 、刘勇:英国中小企业发展现状
- [92] 侯永志、李善同:政府在服务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 [93] 侯永志、李善同:我国服务业发展的差距及其原因
- [94] 侯永志、李善同:我国工业化任重道远-现阶段经济发展的10大特征
- [95] 李善同、刘勇: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新思路
- [96] 李善同、刘勇:知识经济在缩小区域差距方面的作用
- [97] 李善同、刘勇:知识经济在区域经济一体化方面的作用
- [98] 李善同、刘勇:知识经济在深化区域分工方面的作用
- [99] 李善同、刘勇:知识经济是区域经济发展的新动力
- [100] 李善同、刘勇:中央与地方权限划分的总态势—从集权到分权
- [101] 李善同、刘勇:中央与地方政府管理权限的划分
- [102] 李善同、刘勇:中国中央—地方权限划分与区域管理模式历史回顾
- [103] 李善同、刘勇:加快西部城镇化进程的主要对策
- [104] 李善同、刘勇:加快西部城镇化的战略选择
- [105] 李善同、刘勇:西部城镇化的历程、现状及存在问题
- [106] 李善同 、侯永志 、翟凡:关于2000年和2001年经济形势的若干思考——明年经济增长率有望..
- [107] 李善同 、侯永志 、翟凡:关于2000年和2001年经济形势的若干思考——经济增长回升基础还..
- [108] 李善同 、侯永志 、翟凡:关于2000年和2001年经济形势的若干思考——明年宏观经济政策应..
- [109] 李善同 、侯永志 、翟凡:关于2000年和2001年经济形势的若干思考——今年经济增长有回升..
- [110] 李善同、刘勇:促进空间一体化市场形成的对策与措施
- [111] 刘勇、李善同:我国省际贸易结构的演变及其与地区产业结构的关系
- [112] 李善同、刘勇:我国省际贸易增长情况及原因分析
- [1] 侯永志等:对当前经济形势的判断和展望
- [2] 李善同、 段志刚:“十一五”期间北京水资源供需前景分析
- [3] 李善同、李华香:中国城市服务业的集聚趋势不断上升
- [4] 李善同:城市化和创新是经济增长的动力
- [5] 李善同、侯永志、翟凡:2021-2050年中国经济增长和发展预测
学术著作
- [6] 《宏观经济决策导向——致总统备忘录》
- [7] 《地区政策与协调发展》
- [8] 《长江开发开放》
- [9] 《可持续发展与经济结构》
- [10] 《微观分析模拟模型及其应用》
- [11] 《WTO:中国与世界》
- [12] 《中国与WTO入世、政策变革和减贫战略》
- [13] 《南水北调与中国发展》
- [14] 《2002年中国地区扩展投入产出表编制与应用》
- [15] 《中国经济过渡时期的产业政策》
- [16] 《中国实用宏观经济模型》
- [17] 《对外经贸法律实务》
- [18] 《中国跨世纪区域协调发展战略》
- [19] 《中国经济发展的回顾与前瞻1979-2020》
- [20] 《中国经济发展的回顾与前瞻 1979—2020》
- [21] 《中国经济发展的回顾与前瞻 (1979-2020)》
- [22] 《中国地区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研究》
- [23] 《环境经济与政策(第二辑)》
- [24] 《中国生产者服务业发展与制造业升级》
- [25] 《中国区域协调发展与市场一体化》
- [26] 《中国区域投入产出表的编制及分析(1997年)》
- [27] 《西部大开发与地区协调发展》
- [28] 《加入WTO与中国服务贸易》
- [1] 《2030年的中国经济》
- [2] 《“十三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政策研究》
- [3] 《2007年中国地区扩展投入产出表:编制与应用》
- [4] 《宏观经济计量模型史》
- [5] 《中国可计算一般均衡模型及其应用》
学术活动
学术兼职
国际投入产出学会理事,中国自然资源学会副理事长,中国数量经济学会副理事长,中国投入产出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会理事,中国社会经济系 统分析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预测学会理事,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等职。
社会荣誉
“2000年中国的总体定量分析”获1986年全国计算机应用展览一等奖
“2000年中国的研究”获1988年全国科技进步一等奖
“中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与政策的综合研究”获1996年全国科技进步二等奖
“跨世纪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研究”获1997年中国发展奖一等奖
“老工业基地综合性改革战略措施与政策体系”获1997年中国发展奖二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