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此,在今年两会期间,红星新闻、澎湃新闻、南方都市报、北京青年报共同推出“‘城’势而上——探寻中国高质量发展动力源”特别策划,以深度观察和线上论坛的形式,为城市群未来发展之路贡献光和亮。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商务部原副部长魏建国在接受红星新闻记者专访时提出,未来世界的竞争,实质上将是城市群之间的竞争。而中国城市群的发展,也同样会成为双循环经济新格局的主要动力。在此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其背后探索出的“双黄蛋”城市发展模式,对其余城市群具有相当借鉴意义。
▲魏建国接受红星新闻专访
19个城市群建设成效如何?
魏建国:可划分三大层次,长三角城市群居榜首
根据我国“十三五”时期的建设规划,要在全国范围内重点部署建设包括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在内的19个城市群。此外,国家发改委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原主任徐林也曾公开指出:“未来中国80%以上的人口,将分布在由全国257个城市组成的19大城市群里。”
如今,“十三五”的五年规划发展期已经画上了句号,我国19个城市群发展是否打开了新局面?谁的发展势头最不可阻挡?又呈现出了哪些新特征?
“三个层次的城市群划分,最上层是发展已经趋于成熟、中间层未来一段时间有潜力形成国际城市群、最下一层则是距离走向成熟期尚需要更长时间的城市群。”
针对以上三大层次的城市群划分,魏建国分析指出,比如以上海为中心的长三角城市群,珠三角城市群等,则隶属于第一个层次,即目前建设已趋于成熟或比较成熟。
至于中间层的城市群划分,魏建国认为,包括京津冀、以武汉为中心的中部城市群、以成渝为主的成渝双城经济圈建设等,均可划归在这一层级当中,即通过3~5年努力,极有可能成为国际大城市群。
除以上五大城市群,在魏建国看来,其余14个城市群则属于第三层级,即趋向于城市群的发展尚不太成熟,仍有较大发展和探索空间。
那么,从目前19大城市群的发展成果来看,谁又能排在第一名?就此,魏建国提出,从经济总量、生产要素和流通消费来看,长三角城市群目前的发展可认为处在领头羊的位置。魏建国分析认为,长三角的三省一市建设,涵盖了江苏、浙江、安徽和上海地区,从经济总量来看,目前处在全国第一的位置。
“但现在城市群的发展,要具体来谈排名还为时过早。”魏建国强调,我国城市群发展仍处起步阶段,只是各个城市群发展程度有所不同,发展类型也各有侧重。因此不可一概而论地认为哪一个城市群发展在前,哪一个城市群又落在了后面。
详谈成渝双城经济圈部署
魏建国:探索出了“双黄蛋”模式
在中国的区域发展板块上,成渝地区举足轻重,更是实施长江经济带和“一带一路”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为此,早在2016年,国家发展改革委、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联合印发了《成渝城市群发展规划》,其中明确:到2020年,成渝城市群要基本建成经济充满活力、生活品质优良、生态环境优美的国家级城市群;2030年,成渝城市群完成由国家级城市群向世界级城市群的历史性跨越。
同时,在《2019年新型城镇化建设重点任务》中也进一步明确:要将成渝城市群与京津冀城市群、长三角城市群和粤港澳城市群并列。
“新发展起来的成渝双城经济圈,探索出了适合我国更多城市群发展的新模式。”在魏建国眼中,成渝双城循环圈好比一个“双黄蛋”,发挥着互相督促、互相作用、互帮互助的效果。
魏建国提出,任何地区的城市群要采取怎样的发展模式,都需要根据其自然特点和地理位置来决定。而成渝地区的双城经济圈建设,之所以能构建起双黄蛋的模式,魏建国认为,是因原有的地理位置造成。“西南两大中心城市,一个是成都,另一个是重庆,发展得很快,所以能形成这样的双黄蛋特色发展形势。”
而这样的建构对其他城市同样有借鉴意义。魏建国举例称,比如甘肃、宁夏,如果以一个单独城市来实行验证式的发展,但周边能惠及的城市很少,如果两地能协同发展,形成双黄蛋模式,那么效果就更加明显。
“在19个城市群里,我希望能看到多一些类似成渝双城经济圈建设的双黄蛋发展结构。”魏建国将两城协同发展新框架,比喻成双黄蛋,在整个经济发展中,不仅能抵抗外部的经济风险,而且在内部的创新上面也有所相互借鉴和相互补充,所以成立于这一块的经验,上海的经验,粤港澳大湾区经验,都可以作为中国城市群未来中国社会主义发展的新阶段。
对城市群的探索,得出哪些教训?
魏建国:同质化竞争是城市群发展最大败笔
“城市群”的开拓,是我国城镇化进程中的重要一环。自1990年代后,这一概念更成为我国常见的地域经济用语。经年探索道路上,“城市群”逐步成为我国地域经济发展的题中之义,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和“十四五”规划中,有关城市群的部署也同样是未来政府工作的要点之一。
那么,城市群建设从初现端倪到步入正轨的背后,我们获得了哪些成熟且可复制的经验?又积累起了多少失败的教训?
“事实上,19个城市群都在根据自己的特色向前发展。”魏建国在分析现阶段城市群发展成功经验时指出,例如长三角地区,多采用验证发展模式,以上海作为领头羊,带动无锡、“苏锡常”,甚至杭州、合肥等地区进行验证性发展,这是当下符合我国国情的一种新型模式。
同时,魏建国也强调:“中心城市和边际城市都搞同质化竞争,是我们世界上所有城市群发展中的一个败笔,也是目前我们要吸取的最主要的一个教训。”但在魏建国看来,我国在整个城市群构建中,成功避开了城市与城市之间的雷同化、同质化模式建构,代之以创新发展相互补充、优势互补的城市群构建为基础。在魏建国看来,这项积极探索我国取得了实践上的成功。
当然,城市群形成及发展过程中,除了成功的经验,也同样积累起了失败的教训。魏建国认为,目前城市群建设尚存需克服的阻力,首先即需要做好顶层设计,一方面要求更多领导干部重视城市群的发展,并出台相关政策措施,扶持城市群建设。另一方面是探索出适合本区域的城市群构建模式。
“我们把一般中心城市视作一个鸡蛋的蛋黄,周边城市视作蛋白。”魏建国指出,好的城市群发展结构下,中心城市将不断为周围城市溢出良好的经济效果,通过“蛋黄效应”把周边城市滋补起来,补充起来。
但在顶层设计工作上,魏建国同时指出,部分领导干部未能意识到这一问题,单方面认为发展中心城市足够了,没有认识到“蛋白与蛋黄”是相互作用,互相依存的关系。在魏建国看来,这样的城市群发展模式是“浑浊”的,在此模式之下,城市群很难实现长远发展。
未来我国城市群的发展方向在哪?
魏建国:把同质化竞争变成相互促进的发展模式
在魏建国看来,未来世界的竞争,实质上是各个国家之间城市群的竞争。魏建国指出,城市群所体现的实力和效用,是1+1大于2的效果,无论是当下双循环经济格局建设、五位一体发展理念之下,还是中国真正建成高质量经济发展和高水平对开放格局,城市群发展与竞技都必不可少。
“作为一个区域,整个城市群的实力要比一个单个城市厉害得多。”魏建国表示,城市群一旦发展起来,那么区域内生产要素波及的范围就越大,其背后涵盖的区域地可能是全国,甚至是全球。同时,城市群建设越成熟,生产要素发挥的效果也会越极致,城市间的配合做得越来越好,最终实现少投入、高回报的效果。
因此,魏建国认为,中国城市群的发展,将成为双循环经济新格局的主要动力。今后国家与国家之间最后的竞争力,实质上也是比拼哪个国家的城市群发展更充分,更全面。各个城市群之间,谁能调动更多资源、配合利用好资源,那么这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就会远远领先其他国家。
那么,未来我国城市群的发展方向在哪里?魏建国说:“仍需要克服过去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三种情况。”
首先,避免同质化的城市竞争。魏建国指出,比如成渝双城经济圈建设过程中,成都与重庆的发展模式、发展内容、发展领域均不能追求大同小异。“如果大家一致了,反而会促成城市间的恶性竞争,致使城市间你争我夺,这对整个生产要素和资源分配都不公平。”
因此,魏建国提醒,未来城市群发展的重点之一,就是把同质化竞争变成相互促进、互为补充的发展模式,方可长久持续。
其次,要防止城市发展疲劳症。魏建国分析称,一些城市群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就停滞不前,这主要是因为内核的创新未跟上,经济发展进入疲劳期。但魏建国指出,成渝双城经济圈的构建,能够很好防止城市疲劳症的出现。
“成都和重庆因为双方都要促进,所以两地就像共同值班一样,可以互相提醒,防止止步不前。”
最后,是城市群发展要考虑,空间到底留给谁的问题。“有的城市把养老院、医院放在城市中心,实际上这与国际城市群建设的经验相违背。”魏建国表示,城市群建设,应该重点把城市空间留给年轻人,留给能为城市带来创新与活力的一代人。
城市群发展要把城市的空间留给年轻一代,而要实现这一目标,魏建国提出,城市就需要做好服务贸易,实现产业改造,加快创新科研,以此来吸引更多年轻人的到来。
“城市群发展得好不好?一项重要指标,是看老百姓愿不愿意在这个城市群里工作生活,实现自己的梦想。”魏建国指出,未来中国各大城市群的发展,其定位需要与整个中国的双循环经济联系起来,同时与整个全球的经济结构联系起来,在全球视野下衡量对照我们自己的城市群发展框架。
另一方面,魏建国指出,城市群发展还必须做到以人为本,与自然和谐发展。因此,各个城市群在发展中必须根据自身要素以及特点,科学制定新征程里的城市群构建顶层设计。
红星新闻记者 吴阳 杨雨奇 北京报道
编辑 官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