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罗格·欧文(D. Roger J. Owen)
英国国籍,工程力学家、计算力学家。1942年5月生于英国。1967年获得美国西北大学博士学位。1996年当选为英国皇家工程院院士,2009年当选为英国皇家学会院士。201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罗格•欧文是计算力学领域的世界级权威学者,对有限元方法和离散元方法的发展做出了一系列国际公认的原创性的贡献。在固体力学和结构力学领域,他主要致力于研究科学和工程中遇到的各种非线性问题的解法,对成功解决塑性大变形的数值模拟问题做出了决定性的贡献。他的研究成果不仅被应用在材料科学的基础研究中,同时也被广泛应用于工程技术领域,求解涉及塑性变形的复杂的工程结构和金属成型加工。在近二十年中,他主要致力于研究离散元方法,求解离散体系统和模拟材料中出现的多尺度破坏现象。他是离散元方法的主要奠基人之一。该方法大大扩展了只能模拟连续介质有限变形的传统有限元方法,可以准确的描述和分析损伤和破坏在材料中的发生和演化,并预测材料破坏后作为离散体形态的整体流动以及各个独立块体间的相互作用。离散元方法已经被应用到许多重要工业领域中并成功的解决了许多关键性的技术难题,例如爆炸的动态模拟,石油开采和深层采矿等等。为解决实...
-
雅各布·帕里斯(Jacob Palis)
巴西国籍,数学家。1940年3月生于巴西。1967年获得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博士学位。1970年当选为巴西国家科学院院士。 雅各布·帕里斯的研究领域主要是动力系统。他在动力系统稳定性成就显著:他证明了低维类梯度(或者Morse-Smale)动力系统是稳定的.即其轨道结构在小扰动演变下保持不变。他创造了稳定叶片的概念,其部分地由包含临界点或者高指标孤立周期运动的子叶片所聚合。这个方法在该领域随后的研究中起到了根本性的影响。他与Smale合作,把这个结果推广到了所有维数,进一步形成了著名的稳定性猜想,提出了动力系统稳定或者限制在极限集上稳定的精确的条件。这些猜想一直是本领域最重要的研究课题。他与他人合作,在动力系统的分支理论上做出了开创性的重要贡献。与Takens合作,证明绝大多数类梯度向量场的参数族是稳定的。1978年他应邀在国际数学家大会上报告了这项工作。八十年代早期,他做出了另一个在随后的二十到三十年有持续影响的工作:同宿接触的展开。这样的一个展开是复杂系统行为的一个主要机制,由Poincare在19世纪末所发现,Birkhoff,Cartright-Littlewoo...
-
文森特·珀尔(H. Vincent Poor)
男,美国国籍,信息与通信领域专家。1951年10月生于美国佐治亚州哥伦布市。1977年获得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博士学位,现任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教授,曾担任普林斯顿大学工程与应用科学学院院长。2001年当选为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2005年当选为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2009年当选为英国皇家工程院外籍院士,2011年当选为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2013年当选为欧洲科学院外籍院士,2015年因对中国科技发展30年的重要贡献当选为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2017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珀尔的研究领域主要是信号处理和无线通讯。他一直致力于突破传统信号处理的诸多限制,大幅拓宽其基本理论的范围,以开发适用于现实复杂情况的系统和算法;专注于开发用于无线通信系统的新型有效信号处理方法,并主要解决媒介在干扰和容量不足等方面的局限性。他在科研、应用和传播等多个方面做出了许多重要贡献,对这些领域甚至整个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他发表的论文Google学术引用超过63,000多次,h指数为114。获得国际权威科研和技术奖项8项,教育贡献奖6项,期刊最佳论文奖8项,会议最佳论文奖12项。他对鲁棒信号处理的原创性研究已经在声...
-
拉奥(C. N. R. Rao)
印度国籍,固体化学家。1934年6月生于印度班加罗尔。1958年获得美国普渡大学博士学位。他是印度科学院(IAS)和印度国家科学院(INSA)院士。 拉奥的主要研究领域是固态和材料化学、结构化学,该领域是化学科学的重要分支,也是化学科学与物理、材料科学的重要交叉领域点,其研究核心是发展新型合成方法、解析新化合物的结构、发现材料的新性质、揭示材料的构效关系、为新材料的应用提供基础。他是国际上最早利用电子衍射振动光谱、电子谱和光电子谱研究分子结构的科学家之一。在他的推动下,该领域已成为研究物质的分子结构、电子结构的重要手段。他提出并建立了多类材料(磁性、超导、庞磁电阻、电子相分离、金属-绝缘体转变、铁磁-铁电双功能材料等)的合成制备的方法学,揭示了结构与性能的关联关系及规律,为相关材料的应用提供了依据。他是国际上最早开展二维金属氧化物合成、结构和性能研究的主要科学家,还建立了多种合成新方法,合成了一系列新的铁磁-铁电双功能氧化物。他建立了新的方法制备,系统研究了无机、有机和无机/有机杂化体系的新型材料及其纳米结构,解释了复杂结构的形成机理。他揭示了开放骨架材料如何通过零维和一维结...
-
阿塔·拉曼 (Atta-ur Rahman)
巴基斯坦国籍,化学家。1942年出生,是穆斯林国家中首位获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科学奖的科学家。拉曼教授致力于有机及天然药物化学的研究,在其研究领域发表学术论文700余篇,申请国际专利27个,著书117部和章节65章。他是12个欧洲化学杂志的主编和由Elsevier科学出版社出版的名为“StudiesinNaturalProductChemistry”的书籍编辑,他已经出任该书籍编辑20余年。 作为巴基斯坦科学院院长,拉曼教授一直重视巴基斯坦科学院和中国科学院的密切合作关系。他曾多次访华,促成了中巴两国科学院之间的多项良好合作,并正式签署了两国科学院间的谅解备忘录。双方约定将通过联合举办研讨会、互派青年学者和学生、开展联合研究项目等多种形式的合作来进一步深化和加强已有的合作。目前已在巴基斯坦和中国新疆举办了两届中巴两国科学院研讨会。研讨会上,两国科学院一致认为要在以往良好的合作基础上进一步加强交流与合作,共同提高创新能力、开展更多实质性的科技合作。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技大学以及其他科研机构也愿意加强与巴基斯坦国家科技大学在学生交流和培养等领域的合作。 鉴于拉曼教授为有...
-
罗伯塔·鲁德尼克(Roberta L. Rudnick)
女,美国国籍,地球化学家。1958年8月生于美国俄勒冈州波特兰。1988年获得澳大利亚国立大学博士学位。2010年当选为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2011年当选为美国国家艺术与科学院院士。201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罗伯塔•鲁德尼克的研究领域主要是大陆的组成与演化。大陆地壳是地球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地球与太阳系其它星体的重要区别所在。因此,大陆地壳的组成和演化是固体地球科学最重要和最基础的研究内容之一,但难点在于无法直接获得下地壳的物质成分。她建立了被学术界广泛接受的地壳结构模型,并提供了可靠的大陆地壳的平均组成。她提出,俯冲至地幔深部的金红石榴辉岩是解决大陆地壳和上地幔“Nb/Ta不平衡”之谜的关键。通过岩石圈地幔厚度与热产率资料的联合运用,她有效地约束出稳定的太古代古老克拉通岩石圈厚度应小于150~200km。在取得上述成果的同时,她开启和发展了多项地球科学研究方法和/或技术,如确定岩石圈厚度和下地壳组成的地球物理-地球化学联合方法、岩石圈地幔时代确定的Re-Os同位素方法、锆石/斜锆石U-Pb年龄测定的激光技术等。特别是近年来,她带领研究生们致力于Li同位素地球化学这一前沿领域...
-
雷文(Peter H.Raven)
植物学家。美国国籍。生于中国上海。1960年获美国洛杉矶加州大学博士学位。1987-1995年担任美国国家科学院内务秘书长。1994年起任美国总统科技顾问委员会委员。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1977),20个国家科学院的外籍院士。曾获联合国环境项目颁发的“国际环境领导奖章”(1982),日本天皇颁发的“国际生物学奖”(1986)等。雷文博士在植物进化和系统植物学方面作出了出色的贡献。提出了协同进化的概念;提出了物种居群之间的基因流范围不足以维持物种的统一性的学说并得到证实;提出了传粉生物学领域物种之间的能量关系;开拓了板块运动及其对生物地理和植物进化影响的研究等。担任美国密苏里植物园主任20多年,使该园成为世界最有影响的植物研究机构。对推进世界范围内的生物多样性保育作出了重大的贡献,并是这一领域的领导者。在推动与组织编写出版英文版的《中国植物志》方面起了很重要的作用。 1994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
-
萨支唐(Chihtang Sah)
美国微电子学家。生于中国北京。50年代初毕业于美国伊利诺大学,1954年、1956年分别获美国斯坦福大学硕士、博士学位。1959-1964年先后任美国仙童半导体公司高级成员、物理部主任经理,1964-1968年任美国伊利诺大学教授。1988年至今,担任美国佛罗里达大学电机和电子工程系教授、工学院首席科学家。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1986),台湾“中研院”院士(1998)。萨支唐教授长期致力于半导体器件和微电子学研究,对发展晶体管、集成电路以及可靠性研究作出了里程碑性质的贡献。他提出了半导体p-n结中电子-空穴复合理论。开发了半导体局域扩散的平面工艺和MOS、CMOS场效应晶体管,并提出MOS晶体管理论模型。发明了探测半导体中微量缺陷的深能级瞬态谱(DLTS)方法。发现了氢在硅中对受主杂质的钝化作用。近期致力于亚微米MOS晶体管的可靠性研究。曾获半导体工业协会(SIA)最高奖(1998)等多项奖励。萨支唐教授是改革开放以后最早与中国进行科技合作与交流的美国科学家之一。曾多次访华,作了20余次系列讲座,先后指导了12名中国研究生,还多次协助在中国举办国际学术研讨会。200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
-
司嘉理(Marlan Orvil Scully)
司嘉理(MarlanOrvilScully),德国国籍,量子光学家。1939年8月出生于美国怀俄明州。1999年当选为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2000年当选为欧洲科学院院士,2001年当选为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202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 司嘉理教授是量子光学领域享誉全球的著名专家,在量子光学的基础理论及应用方面均作出了杰出的贡献,是现代量子光学的开创者之一。出版了《激光物理》和《量子光学》两本影响深远的教科书,发表论文800余篇,总引用6万余次。他的科学成就主要包括激光的量子理论、量子擦除和延迟选择,以及量子相干效应。①激光的量子理论。司嘉理教授在20世纪60年代与WillisLamb合作提出了激光的全量子理论,为激光物理的发展作出了开创性贡献。他也因此在30岁之前获得美国光学学会AdolphLomb奖并成为麻省理工学院终身教授。他和合作者提出了最早的自由电子激光理论。使用激光的量子理论拓展了激光陀螺仪的应用范围,为改善这一重要导航装置的性能提供了可靠的理论参考,产生了持续而广泛的影响。因为“对激光基础物理的开创性贡献”获得了IEEEQuantumElectronics...
-
肖开提·萨利霍夫(Shavkat Salikhov)
男,乌兹别克斯坦国籍,化学家。1944年12月出生于乌兹别克斯坦,1967年毕业于乌兹别克斯坦塔什干国立大学,1984年获俄罗斯莫斯科国家有机化学研究所博士学位。现任乌兹别克斯坦科学院生物有机化学所研究员,曾任乌兹别克斯坦科学院院长。1995年当选乌兹别克斯坦科学院院士。2017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萨利霍夫主要从事生物有机化学研究,是乌兹别克斯坦生物有机化学领域领军人物,是该国蛋白多肽研究的奠基人。他与俄罗斯科学院合作,先后开展了一系列有关有毒虫类的化学蛋白质、化学肽、毒素方面的科学研究,对乌兹别克斯坦蛋白多肽的发展起了非常重要作用。在棉花品种的培育及其应用方面,他带领团队研发出成熟早、籽棉高产棉花,并使用基因技术显著改善了棉花的纤维品质,在乌兹别克斯坦13个不同土壤、气候地区进行了田间实验,效果超过了该国任何传统的棉花品种,经济效益显著。成果发表在NatureCommunication上,并通过美国农业部和乌兹别克斯坦专利局申请了相关专利。他带领团队开发了防治棉铃虫的外激素生物调节剂和棉籽酚生产抗病毒药物新工艺,在该国广泛应用。他是乌兹别克斯坦首位凭借细胞技术研究高品质马铃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