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新西兰皇家科学院(Royal Academy of Sciences New Zealand)官方公布了其2023年院士增选名单,新西兰皇家科学院自1867年成立以来,一直是新西兰最高级别的学术机构,代表着该国的学术权威。
本届院士名单中共有6位华人科学家当选,新晋华人院士来自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王晓东、哈佛大学教授庄小威(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美国科罗拉多大学博尔德分校教授叶军(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新西兰清洁能源中心主任梁毅、前奥克兰大学生物医学工程系教授张力和、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历史学教授艾明如。
新西兰皇家科学院的院士团队汇聚了包括47名诺贝尔奖、皇家科学院每年通过“普通选举”选举最多 24 名新院士,通过“特别选举”选举最多 4 名额外院士。截止2024年2月,新西兰皇家科学院由共有494名院士,他们的研究成果不仅推动了学术界的进步,也对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王晓东
王晓东,1963年出生于中国湖北省武汉市,生物化学家,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所长,百济神州(北京)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
1980年王晓东考入北京师范大学;1985年赴美留学,1991年获得美国德克萨斯大学西南医学中心生物化学博士学位;2002年担任霍华德·休斯医学研究所研究员;2003年被聘为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第一任所长;2004年当选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是新中国培养出来的第一位获此殊荣的科学家;2006年获得邵逸夫生命科学与医学奖;2013年入选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2017年被评为网易未来科技人物大奖生命科学领域先锋科学家;2019年12月14日,荣登2019“年度影响力人物”榜单,获“年度科技人物”称号。
王晓东的研究重点是细胞凋亡的生物化学途径和生物化学过程。
庄小威
庄小威,1972年1月出生于中国江苏省如皋市,生物物理学家,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美国艺术与科学学院院士、美国国家医学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哈佛大学化学与化学生物、物理学双聘教授。
1987年庄小威考进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少年班;1991年19岁时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毕业,之后赴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留学;1996年博士毕业后进入斯坦福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师从朱棣文;2001年进入哈佛大学任教,先后担任助理教授、副教授;2005年被聘为美国霍华德·休斯医学研究所研究员;2006年被聘为哈佛大学化学和物理双学科正教授,并在哈佛大学建立了以自己名字命名的单分子生物物理实验室;2012年当选为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201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
庄小威主要研究工作为发展和使用单分子生物学及生物成像技术以及超高分辨生物成像技术,用以研究体外及活细胞中生物分子及其分子组装过程。
叶军
叶军,男,1967年11月出生于上海,物理学家,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 任职于美国科罗拉多大学博尔德分校。
1989年叶军获得上海交通大学应用物理学学士学位;1991年获得美国新墨西哥大学物理学硕士学位;1997年获得美国科罗拉多大学物理学博士学位;1999年起执教于科罗拉多大学物理系,2009年任正教授;2011年当选为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2017年11月当选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获得2020年度“墨子量子奖”。
叶军主要从事超冷原子-分子、精密测量、多体量子物理、激光技术等领域研究。
梁毅
梁毅,新西兰国籍,环境工程和可再生能源技术领域的杰出人物,1968出生于中国湖北,他进入新西兰奥克兰大学,专攻环境工程,最终塑造了以创新和致力于可持续发展为标志的职业生涯。梁毅目前担任新西兰清洁能源中心主任,他的研究为全球范围内提高能源效率和促进环境可持续性做出了重大贡献。在梁毅的领导下,他的团队开发了多个开创性项目,包括创造高效光伏材料和先进的清洁水技术,并获得了国际认可。这些举措不仅凸显了梁博士致力于解决紧迫的能源和环境挑战的承诺,也反映了他将可再生能源解决方案融入现代社会结构的创新方法。梁毅与新西兰皇家科学院的令人尊敬的奖学金证明了他在环境工程领域的杰出贡献以及他对可持续未来的坚定追求。
张力和
张力和,新西兰国籍,1973年出生于广东,他曾担任奥克兰大学生物医学工程系教授和新西兰生物医学工程研究所副所长。张力和的研究专长包括生物医学信号处理、生物医学成像、生物医学信息学以及人工智能在医疗保健中的应用。
艾明如
艾明如,美国历史学家、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博士,华裔教授。现任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历史学教授。
多次荣获美国历史学会奖项,著作有《非法外国人与建构现代美国》《华人问题:淘金热和全球政治》《幸运之家:一个亚裔美国家庭的百年传奇》等。艾明如教授新作《华人问题:淘金热和全球政治》一书揭示了19世纪末美国和其他英语国家对华人移民的偏见的根源,阐明了学术界几十年来一直存在的关于华裔、乃至亚裔的有误导性的刻板印象。